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感言 > 励志故事 >

励志故事

励志教育:让学生从气愤到发愤

励志故事2021-01-27142举报/反馈

  高三了,学生小强还是漫不经心的。这不,摸底考试又不理想。要知道他进班成绩可是相当优秀的。面对成绩表上的数据,我气愤至极,已少了平时的温言细语,将嗓门放到了最高音量,喝斥着他。

  事后我问他,“我那天骂你,生气不?”他笑着说:“不生气,老师是对我好。”他这坦然样,使我明白了,我的批评没有触及到他的灵魂深处,没有一点效果。

  要想“懒蛇”动起来,最有效的方法就要将他戳痛。不让他受气,就不会发愤。发愤的前提,必须胸中有郁闷之气。

  想当年,苏秦屡试不中回家时,“妻不下纫,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说:“妻不以为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乃发愤读书。欲睡时,“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若不是受了一肚子的气,他就不会下这么大的决心读书的。

  这又让我想到《三字经》上也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的文字。虽不知苏洵为什么到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但有一点是可以揣度的,他不是在生活中处处碰壁不爽,就是受了别人的气。

  “发愤”,本身就有发泄愤怒的意思。《楚辞·哀时命》:“独便狷而烦毒兮,焉发愤而抒情!”王逸注:“言己怀忠直之志,独狷悒烦毒,无所发我愤懑,泄己忠心也。”

  可随后慢慢演变成了“下决心;立志”之意了。如李白在《白马篇》中写道:“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虽然用“下决心”解释“发愤”是言通辞顺,但李白至少是自己与自己赌气或与别人赌气后的举动。

  好,不再引经据典了。就来看看大多人都熟悉得老掉牙的故事吧。

  说一个智商高但不努力的学生,沉溺于琼瑶的言情小说中。老师看到他日益下滑的成绩,心急如焚。有一次该生上课又掏出了小说。老师当堂用恶毒的言语骂了他,甚至说他“不是读书的料,是一坨烂泥,若考上大学我将姓倒写。”该生受到如此“侮辱”,气愤填膺,当场将小说撕得粉碎,从此像换了一个人样。他心中只有一个想法,“一定要让老师的姓倒着写。”

  故事的结局不言而喻。该生上了名牌大学,当与学兄谈到此事时,他还忿忿然。

  学兄掏出了已身患绝症的老师的一封信,他才知学兄在中学时代也有与他同样遭遇。也明白了老师当年若不是用激将法,用恶言相向,就没有自己的今天。

  可教育发展到今天,在充分张扬学生个性这个半生不熟的理念下,教师即使明白了“发愤”之真意,也知晓让有的学生“发愤”,须下猛药,甚至当头棒喝。可一次又一次的侮师、殴师、弑师事件,又有谁敢运用该方法,剑走偏锋,让学生发气而发愤呢?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