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应该多吃些苦,多走些弯路吗?
年轻人应该多吃些苦,多走些弯路吗? 我有两位远房长辈,吃过许多苦,绕过许多弯路,极其厌恶这两句话。 半个世纪前,他们本来在苏州读高中,然后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被送到无锡乡下去了。每当他们开挖田埂、捉取泥鳅、夏天被晒掉皮、冬天冻得要死、被乡下的穿堂风嗖嗖时,就对吃苦这种事厌恨无比。每当去找人反映情况,总能听到这句话。当然词句并非完全一样,意思却翻来覆去,万变不离其宗: 年轻人,吃苦是福,要多走弯路多吃苦,才好啊。 比较黑色幽默的是,后来他们才知道:他们本来可以不这么苦。但当时的领导,背后这么说,苏州人就是娇贵,就是娇气,就是要让他们多吃苦,才好练出来。 他们吃了许多的苦。然后,在我刚出生不久的年份,三四十岁,就一个有风湿,一个有腰椎问题了。其中一个因为身体原因,内退了。 他们的同代人有些也吃过苦,事后还很自豪,觉得吃苦锻炼了自己。但他们二位不这么认为,尤其是风湿疼发作,尤其是腰椎不舒服到坐不直时,就念叨:吃苦吃苦,有个狗屁用! 理论上,如果设定目为是:让人少走些弯路? 那么最好的方法,是增进学识、传递经验,甚至授人以渔。 所以世上才有书籍,才有学校,才有教材,才有老人们经验之谈的教诲。 比如,我爷爷以前炒虾仁,往滚油里倒水,手烫伤过,他后来很喜欢说这个,就是为了避免我们走弯路,重蹈覆辙。而不是让我们自己烫一次,然后记住了。 正是因为有了知识与经验的累积传授,人类才有了今天。人类并不需要再被扔到荒野,学习钻木取火、茹毛饮血。 如果目的是让年轻人少走弯路,最直接的方法,难道不是直接传授给他们吗? 所谓的,让年轻人自己走走弯路吃点苦,通常是出于这么种意图: 许多年轻人,年少气盛,不肯接受经验教训,缺少学习能力或自理能力。那么,好吧,那就小马过河,自己尝试一下。 但请注意,这里的吃苦,是带引号的。 任何训练,其风险应当是被掌控的。事实是,大多数苦难,足以对人产生摧毁性打击。只有一些被控制的、细微的苦难,才让年轻人可以吃过一点苦,知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才知道在逆境中,如何应对。 这种程度的苦,可以是有益的锻炼,但同时,依然是一种带有伤害性的方法,来用恐惧警示年轻人。 直接传授经验让年轻人少走弯路,是正面的引导。 让年轻人自己闯吃点苦头好少走弯路,是带有伤害性的激励。 就像我们说,教孩子游泳,把他扔水里,就自己会了,许多孩子是这样练出来的。但如果救护不当,也会有孩子会因此落下心理疾病,甚至肺病。 吃苦本身并无益处,只是一种特殊情境的营造而已。 所以:如果意在让年轻人在恶劣环境下锻炼锻炼,是好事。 在逆境中磨练心态,则很微妙。这可能激发斗志,也可能挫伤年轻人的自信心,留下心理阴影。后者对年轻人而言,很可能是致命的。比如,我们上一辈人经历过的那些伤痕,他们现在只能自我安慰说是有价值的——可是,是真的吗? 如果可以选择让年轻人不吃苦,我觉得,还是不吃苦为好。要对桀骜不驯的年轻人实行惩罚式的残酷磨练,也得因材施教不是? 苦难毕竟不是好事。能作为教育的苦难,通常不是真苦难。 而大多数普通人,并不是史诗英雄,没必要用苦难来折磨他们。 人类累积许久的文明,是为了让大家过得好,而不是为了让人继续过刀耕火种生活的。 我有一个略带恶意的意思,不妨说出来好了。 有一些前辈,自己是在苦难里磨练出来的,于是相信了只有苦难才能考验人。 就像我认识的一位老师,总觉得填鸭式教育才能培养真才。 这种心态,其实有些中世纪。很经验主义,还很主观。 他们无法接受其他的方式,是因为他们确实没有见识过其他的方式。 另一种逻辑则更可怕。 我认得一位我外公的领导,亲口对我外公这么说我舅舅: “我们都是吃苦出来的,他凭什么一开始就能享福?” 挫折教育不是坏事,但许多执行挫折式教育的人,其心态和逻辑,并不那么美妙。人类发展到现在,靠的毕竟是知识的累积与经验的传授。我们的终极希望,也是以后的人可以少用苦难来换取经验。 而不是重新从刀耕火种摸索,让某些人得以满足:“哈哈你们吃苦了,才知道珍惜现在的好生活吧”。 当然,最后还有一种人。他们宣扬你吃苦对你是有益的,所以少发一点工资少放一些假是有益的锻炼,这通常是因为: 他们是你的老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