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最后一位被称为先生的女性
钱锺书夫人杨绛5月25日凌晨于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105岁。 文学大家、翻译巨匠……世人见先生等身的著作,满溢的荣誉,而先生教会我们的却是温柔敦厚、风雅大气、宽慈悲悯,与万物不争。 斯人已逝,世人都在惋惜。然而于先生言,这却并非她喜欢的告别方式。 所以,在沉痛的哀悼声中,长歌不必当哭,我为先生感到高兴。 杨绛:不开追悼会;不受奠仪 2012年,3月26日,社科院陈奎元院长来看望。杨绛先生提出三要求:一、我去世后,不开追悼会;二、不受奠仪;三、至多七八至亲送送。 杨绛先生为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能够选择“生的意义”,与能够选择“死亡的方式”,同样都很有价值。 先生生前著作等身,功成名就,值得世人称赞;而当她逝去之时,能够融合自洽,找到她以为的“从容与淡定”,同样功德圆满。 作为105岁的老人,想必杨绛先生已深谙生与死的奥义。 最近,主持人马东回忆他的父亲,著名相声家马季先生时,对于“死亡观”的谈话,同样引人深思。 他说,我父亲今年去世十周年,父亲去世三年以后,我做了一个梦,我梦到我的父亲。我父亲对我说,我今天才真正走了,很高兴,跟你做一世父子。有缘再聚。 对于死亡,我们都应该“恋生,亦不畏死”。 杨绛先生对年轻人说的话 让我们一起追忆先生生前,对年轻人说的那番话吧。这或许是最好的凭吊。 钱瑗曾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如今斯人已逝,芳香永存, “再不用‘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望先生一路走好”,“可能是中国最后一个用先生称呼的女性了,也给那个时候美好的时代画上了句号。 钱钟书与杨绛最美的爱情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在国学大师钱钟书心目中,妻子杨绛无人可比拟。两人相濡以沫超过半世纪,是文学界羡煞旁人的神仙眷侣。 虽然杨绛先生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却给我们”活着的人“留下了隗宝。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杨绛先生一路走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