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感言 > 励志名言 >

励志名言

道家经典感悟人生禅语经典佛语(精选99句)

励志名言2022-03-10145举报/反馈

1、【天天禅语】知足少欲藏大富,任劳不悔大愿力。

2、忙而不乱,累而不疲。(当代)圣严《108自在语》

3、智慧的光明被摇动或熄灭,究其原因是因为“无明

4、【佛语禅话】法入心,才“有法度”,自度再度人。

5、【天天禅语】游戏人间,烦恼要放下,做事要用心。

6、一念之间,悉包法界。《华严经》豢一,世主妙严品

7、如果人人能减少制造垃圾,垃圾山的问题就会减少。

8、真修行者,重在默默地行持,而不在口头上到处说。

9、言行之前,不妨问问自己:我这样对世界是否有害?

10、【天天禅语】家庭是永久的学校,父母是终生的老师。

11、善需大家做,力量才会强;福需大家造,福气才会大。

12、学佛的第一步是要少欲知足,使心灵安住,智慧增长。

13、要成为让别人欣赏的风景,你就必须走在别人的前头。

14、奉行佛法在于正信诚实。南传《佛教格言·法品第十一》

15、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遗教经》

16、假如我们不能给予他人什么,就不要期待他人能给予我们什么。

17、正信因果业报,正见无常苦空,明白缘起真理,奉行八种正道。

18、【成熟】 稻谷成熟时,头自然低下。人成熟之时,自然会躬身。

19、很多事,我相信“一定能做成”,但并没有“一定要做成”的心。

20、欲使众生离苦得乐,必须以“智慧”为中心,以“方便”为工具。

21、苦形成的次第过程,消灭痛苦的方法,通往无苦的解脱自在之道。

22、若证于解脱,心则不思议,心不思议故,成就不思议。《月灯三昧经》

23、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当代)圣严《108自在语》

24、只要内心净化,当下就是佛国净土。(当代)星云《佛光教科书-佛光学》

25、人间和天上,有乐有美妙,比起涅槃乐,微小不足道。《即兴自说·王经》

26、非勤勇奋励,痛下针锥,则法门人才不能得也。(清)戒显《禅门锻炼说》

27、瞋恚如狂马,制之由辔勒,辔勒未为坚,制心乃名坚。《别译杂阿含经》卷四

28、美满的人生,不在物质、权势、名利及地位,而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情谊。

29、人生就是画圆,画大大小小的圆,可到头来却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将人生画圆。

30、诸法因生者,彼法随因灭,因缘灭即道,大师如是说。《佛本行集经》卷四十八

31、欲!我知汝本:意从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则汝而不有。《法句经》卷下,爱欲品

32、【一句禅语一种人生】莫轻视小钱,积少成多能大用;勿养成挥霍,固本朴实顾元气。

33、作恶不即受,如乳即成酪,犹灰覆火上,愚者轻蹈之。《大般涅槃经》卷九,如来性品

34、落花,在荒草的心城,在那尘世水墨禅心,在那盛世繁华孤寂,在那潇潇轮廓的飘零。

35、远离不爱言,软语不伤人,常说淳美言,是则升天路。《杂阿含经》卷四十九,第1299经

36、如何达到生死自在的境界?唯有靠平常多培养“能舍”之心,方达提得起、放得下之境界。

37、成就无量的功德,就是灭除无量的烦恼;舍苦恼的此岸,到达极乐的彼岸,谓之“得度”。

38、知道反省过去,才是正确的人生:若只是随着日子消逝而纸醉金迷,就叫做“颠倒众生”。

39、【佛心禅语】 汝是何等根机,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纷扰,久则或致失心。(印光法师)

40、人世间浪漫多情的歌者有之,情愿被毒箭射伤的情种亦有之。前者让人羡慕,后者令人扼腕。

41、我们即是本身所想的模样,一切行为来自内在的想法,这些想法使我们造成今日所处的世界!

42、世谛、第一义谛无异也。何以故?世谛如,即是第一义谛如。《摩诃般若经》卷二十四,道树品

43、【佛心禅语】 阿弥陀佛又称做“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是佛教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44、【尽本分】我们若能把一切工作、一切付出,都认为是自己的本分事,这就做到了谦虚的修养功夫。

45、事预为之则易,卒为之同难。古之贤哲,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者,诚在于斯。(宋)圆通居讷禅师

46、能力有限不要紧,努力将有限的能力全部发挥出来,利益他人、利益社会,生命便有意义,人生也不失精彩。

47、【天天禅语】关怀生命,使爱心博大宽广;闻思佛法,让智慧展现发挥;实修实证,令佛性全然显露、大彻大悟。

48、一时的成败得失对于一生来说,不过来了一场小感冒。心若累了,让它休息,灵魂的修复是人生永不干枯的希望。

49、【佛心禅语】 执著自我的人,心智将会受到干扰。处处只考虑自我的人,就会给自己带来忧愁。一《佛陀的格言》

50、世谛者,即第一义谛。二谛义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生亦不灭。《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佛母品

51、【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人以身体为根本,身体又以心为根本。身体健康靠的是心术不邪恶,心术邪恶就会丧失人的性命。

52、以本法界观,生老病死苦,我无彼亦空,何者有生死?设知生死本,泥洹在我前,能知泥洹法,无佛亦无我。《中阴经》卷上

53、禅,是要我们自我肯定,肯定自心本无一吻,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洒脱淡泊、自在无碍地,把自己的生命走出一片坦荡晴空。

54、【一杯茶】一杯茶,文人看风月,哲人看人生,市井看流言;恋人看情,痴人看怨,佛家看空;儒家看礼,商家看利,道家看气。

55、念佛只呆呆地念,空空地念,傻傻地念,木木地念,这样就好。如同晒太阳,并不需要摆姿势、选造型,只要任凭阳光照射就好。

56、爱语——柔声悦色,令人闻之欣慰、见之敬爱。诚恳的爱语,可扫除一切人我烦恼,解开心结郁闷,化干戈为玉帛,转暴戾为祥和。

57、若以负面的心态去看世界,那么你所看到的世界是灰暗、不光明的;若以正面的心态去看世界,那么你所看到的世界是真实、且光明的。

58、人世间,唯有“包容”的世界,才能是和谐美丽的,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包容,成熟于宽容,才能具有那种“容纳万事万物”的高尚胸怀。

59、《孟子》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0、慈悲能唤醒众生内心深处的善念。一个修炼的人即使身陷魔难之中,慈悲也能在瞬间成为他最有力的法器,铲除邪恶,救度善根尚存的生命。

61、【佛心禅语】 有智慧的人就能够舍,能“舍”也就能“得”,能得无限的快乐;不能“舍”就会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宁。——证严法师

62、【天地有美不能言,花开花落总是春】1.做生活的有心人,你若盛开,蝴蝶自来。2.送人玫瑰,手留余香。3.莫烦忧,你若努力,天自安排。

63、所有的人都受死神控制,所有的人归宿都是死亡。你不知道来路和去路,也看不见两者的尽头,悲伤也徒然。《经集》第三品,第八章《箭经》

64、【佛心禅语】 不要处处争强好胜 欣赏他人,即是庄严自己。如果你老是想赢对方,即使获胜了,那也 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65、在纷纷扰扰的尘世间,心灵当似高山不动,在滚滚的红尘中要有一双看透尘世慧眼。把一些事看开看透,就会释然,就会平抚浮躁,心自然就得安宁。

66、【将智慧落实到生活中】我们要过上智慧的生活,光知道智慧是什么还不够。知道智慧是什么,只走出了“知”的第一步,还需要迈出“行”的第二步。

67、有人对自己心怀恶毒的想法,意欲加害,乃至砍掉头颅,节节肢解尸体,受到这种对待,仍然心无怨恨,即是忍辱。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大概只有圣贤。

68、【佛心禅语】 宽容比仇恨更有力量 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所以 有时在面对别人的错误时,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69、受人供养,甚重不易,令人不得至无为之处。所以然者,利养之报,断人人皮,以断皮,便断肉,以断肉,便断骨,以断骨,便彻髓。《增一阿含经》卷五佛言

70、【佛心禅语】 生命中“万般带不去”,然而人们习惯性地奔赴自己的目标,在生活中重复着顶生王的苦累,不断地索求,最终回首时发现自己其实什么也没得到。

71、凡参政信者,要热心公益,造福人群,上台、下台皆应随顺因缘,不可贿赂官职,不可买票贿选,不可散发黑函,不可攻讦对手,不可用不正当的非法手段求取当选。

72、【佛心禅语】 平淡之人远离欲望,放平心态,“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 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捕捉生活的真趣,享受 生活的真乐。

73、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杂阿含经》卷十二,第296经

74、【佛心禅语】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人外有 人,天外有天。做事应当谦虚认真,不要满足于现状;学习要深入细致, 不能心浮气躁。

75、养好你的大气,大气不是性格,是一种人格魅力,相信你。大气是一个人的气质或气度,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外观表现,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对外散发的一种无形的力量。

76、立于都市楼顶,车声人声,一切入耳的声音无不是噪音、杂音。凡是人类所造出来的声音,以及我们心中的一切念头,无不是噪音杂音,听如无尽的怨叹,让人心不喜不静。

77、父母生我、养我、育我,若能真正利用这个身体来爱一切众生、救一切众生,发挥服务社会人生的功能,则在现世中更能使我们的父母得到一分心灵上的安慰以及无限的快乐。

78、主人可以随意进入自己的房间,客人只是在外观看、猜测。研究佛教而不真实信仰佛教的学者,只是佛门的客人,想跟着他们人佛法之门是不可能的。若跟隧佛法信仰者,即能轻松登堂人室。

79、自由是一种心境,如闲云野鹤,闲散安逸不受尘世羁绊,能够在悲伤中发现喜悦,能够在阴霾中预见晴天,就如长沙景岑禅师所言,心能够在整个时空中徜徉,“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80、“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虽小,却能为你的人生积德;恶虽小,但也许会使你因此而丧命。“多行不义必自毙”,不要因贪恋而作恶。处处为善,才能享受快乐、圆满的人生。

81、生活是一种自我心地的维护,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境界,如果说禅法是一把钥匙,它需要去开启自己的内心,聊生死从来就不是一句概念,它是生活中的一种真实体验,活一回命运的恍然大悟。

82、【中华圣贤经典语录218】击石生火,激人成祸。是鱼死,就是网破。将相不和,国必有祸。水行船,见风使舵。苦日难熬,欢时易过。酒学仙,无酒学佛。做牛要拖,做人要磨。非圣贤,孰能无过。

83、【佛心禅语】 现代人有一种通病,那就是普遍不了解自己,在还没有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兴趣、体力、经验和条件之前,便一头栽进一个过高的目标中,所以每天要受尽过劳和疲惫的折磨。——郑石岩

84、有人喜静,将心灵托付给明月静水;有人喜闹,将心灵放逐至清风海浪;有人情深,将一生都沉浸在情爱里,为不能掌控的聚散,做着疲惫的心伤;有人情浅,游走在红尘的风景里,永远都那么风轻云淡。

85、有一句话说得好:观念决定行为。人的意念活动虽然隐晦难明,别人看不见,却是行为的指南针,身业、口业的造作,无不与意业有关。所以,应该好好守护自己的意念,多往好处想,别让邪思妄念爬上心头。

86、【佛心禅语】 《论语》里一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形象地描绘出孔子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只要有粗菜淡饭可以充饥,喝喝白开水,弯起臂膀来当枕头,靠在

87、以其男女追胜福,有大金光照地狱,光中演说深妙音,开悟父母令发意。忆昔所生常造罪,一念悔心悉除灭。口称南无三世佛,得脱无暇苦难身,往生人天常受乐,见佛闻法当成佛。《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下

88、譬如点头招呼,举手之劳的服务,恰到好处的赞美,真诚的关心,都是随喜的道德生活。……把你的微笑,随时展现在你的脸上;把“你好”的亲切招呼,随时挂在你的嘴边;把随喜的功德,融人你的生活之中。《星云大师讲演集》

89、【佛心禅语】 人生的道理,一言以蔽之,就是得失的道理,任何一件事都有得有失,得就是失,失就是得,而最高的境界,应该是无得无失。但是人们经常处于未得患得、既得患失的状态。明智的做法不是想着怎么抓住,而是学会如何放手。

90、【佛学谈人生6条智慧】学会知而不言,谨记言多必失;学会自我解脱,才能自我超越;学会静静思考,才能让自己更清醒;学会用心看世界,才会看清人的本来面目;学会放下,只有放下了才能重新一开始;学会感恩,才能在逆境中找求希望。

91、做人当有温,温非天上来。古人云:“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温之”就是补养,补养不仅在物质上,更在精神上。没有精神的钙质,人身上的钙质也难有热量发出,更难有暖风习习,吹得百花竞芳菲,以至“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92、得失一向是第次交错的缠绕着,人间世事终难两全。收获的喜悦如清风欢乐的拂过心海,一时间荡起欢喜的涟漪,如春花绽放在眉宇间,却短暂的只一个转身的光阴,就已是落花成泥。纷繁中云水禅心消繁成简,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多彩的人生,亦是水墨简约的韵致。

93、【放下是大智慧】放下了虚无,便学会了稳重;放下了真实,便懂得了看破。下了自己,便懂得了慈悲;放下了别人,便懂得了自在。下了无明,便懂得了安住;放下了觉悟,便懂得了随缘。下了众生,便懂得了超脱;放下了佛果,便懂得了无悔。下,便是圆满的光明。

94、用对方法,再难办的事、再难缠的人也可从容应对如何对待难缠的人?佛日:以布施摄贫穷,以敬戒摄无礼,以忍辱摄强暴,以精进摄懈怠,以一心摄乱意,以智慧摄恶智,以悔过度八难,以大乘乐遍行,以种德本济无德者,以合聚度人民。是为十德。一《佛说维摩诘经》

95、【佛心禅语】 佛说:“只有对身边的每一个人心怀感恩,才会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使自己过得更幸福快乐。”感激生活给我们的一切苦与乐,用心去接纳所 有的感觉,用感恩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以宽容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 人,这样才可以每一天都过得充满热情和乐趣。

96、【社交沟通】有时候,相距仅在咫尺,仿佛就在天涯,相见如同不见,能不碰见,就不会去遇见,心神永难沟通;有时候,千里之外,却总感受每日的零距离亲密接触,只要一声召唤,哪怕隔千山万水,也要无畏相投。福,就是找一个温暖的人过一辈子;而我还在原地等你,你却已经忘记曾来过这里。

97、令佛菩萨欢喜的事,是做到让众生欢喜。《入行论》中说过:“除了让众生欢喜以外,再也没有令佛菩萨欢喜的事。”让众生欢喜的事,就是不杀害生命,在不欺骗众生的前提下,自己力所能及地去服务众生。我们才会真正得到佛菩萨的祜佑。如同为使一个母亲欢喜,先要做到让她的孩子们欢喜一般。

98、烦恼有二,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世尊,此四住地能生一切遍起烦恼。起烦恼者,刹那与心相应。世尊,无明住地,无始来,心不相应。……若复过恒河沙如来菩提、佛金刚智所应断法,一切皆是无明住地依持建立。《大宝积经》卷一一九,胜鬘夫人会

99、能动能静,能近能远。俗语说:“在家干日好,出门一时难。”诚然,由于语言及习俗,出门不如在家习惯方便,所以,当我们出外旅游参访时,除了要能动态地跋山涉水,也要能静态地欣赏、观察,我们要用心研究近处的,也不放过机会去了解远处的,处处用心时时留意,随时随地都是学问,都有宝藏。

踩一下  ()  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