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感言 > 名人名言 >

名人名言

这么多诗词歌赋,你最喜欢谁写的?为什么?

名人名言2022-04-11109举报/反馈

非常喜欢一位诗歌界真正的侠士——辛弃疾的诗词!他的作品豪迈中有些许婉约,可谓侠骨柔情!

辛弃疾能文能武,才高八斗,胸怀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又壮志难酬。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23岁独领马匹直闯敌营,是真正的侠客义士,然生不逢时,昏君当政,他只能把一腔热血与豪情统统释放于诗词歌赋中!

我读大学那时,才真正的知道辛弃疾当年写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首词竟然是写在我的故乡。后来辞职下海,深刻体会到辛弃疾豪迈之后的云淡风轻与洒脱飘逸、荡气回肠!

再后来,陈彼得先生把《青玉案.元夕》这首词谱曲唱得荡气回肠,老泪纵横,再次把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元夕》推向高潮!

最是那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动人心魄!这首词《青玉案.元夕》名垂千古!

——————————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或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腔激情、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此词的上半阕主要写景。好一句“东风夜放花千树”,那满城灯火,众人狂欢的景象肆意漂流。词中“宝”、“雕”、“凤”、“玉”,这些绝美的用词,可以说正是辛弃疾的独具匠心之处,正反衬出他此时的内心惆怅落寞。

因此在下阕,由景及人。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巧妙地托出诗人孤寂彷徨的内心世界。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正好映衬出那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此处,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此刻,词人是多么的需要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温暖、碰撞、相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为一首看似婉约的词,许多人拿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其实本人以为值得商榷。辛弃疾自身所具有的英雄的胸襟和气度,更加上平生的不凡经历及不幸遭遇的交互激荡,造成其词的意境得以突破传统。所以辛词对传统的突破,可以说是其人与其世相结合而造成的必然。这首《青玉案》看似婉约,却婉约中透着豪情万丈、沧桑横流,荡气回肠!

这正是辛弃疾人生与个性的真实写照!

他善于捕捉艺术形象,寥寥数笔,即勾勒出生动形象的一幅画面,犹如传神的简笔速写,可谓词中有画。

本词中的画面感十足,灯火阑珊处,伊人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

此时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宝马雕车、暗香浮动,词人却落寞惆怅、孤独彷徨,这种强烈的反差,他的情思在瞬间被无形的力量碰撞、喷薄而出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亦真亦幻、亦虚亦实、亦喜亦悲!

只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何等的激荡人心、何等的悲怆飘逸、何等的欣喜若狂?又是何等的孤独彷徨、何等的落寞惆怅、何等的欲哭无泪?!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