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惊蛰”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这首《闻雷》写惊蛰时节来了,雷声时常响起,天气逐渐温暖,草木欣欣向荣。寥寥数语,形象地道出了惊蛰节气的气候特征。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仲春时节的开始,也是全年温度回升最快的节气。古时称惊蛰为启蛰,西汉戴德《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民谚云:“春雷响,万物长”“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气温转暖,春雷始响,雨水增多,万物苏醒,大地一片盎然生机,正是春耕的好时节。 古代的诗人们对于节气变化向来敏感,多愁善感的诗人对“惊蛰”这一节气更是不惜笔墨,纷纷吟诗赋词,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惊蛰”佳句。 宋代诗人舒岳祥在《有怀正仲还雁峰诗》一诗中写道:“松声夜半如倾瀑,忆坐西斋共不眠。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临流欲渡还休笑,送客归来始惘然。掩卷有谁知此意,一窗新绿待啼鹃。”诗人通过写惊蛰节气到来的景象,抒发送别友人的惘然离别之情。“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宋代诗人陆游的这首《春晴泛舟》语言平易晓畅,格调清新雅致,道出了诗人对惊蛰这一美好节气的至情之意。 “绛帐虚堂设,檐牙雨骤倾。已过惊蛰日,未听候虫声。向晚飞蚊出,偏工傍耳鸣。山灵戏穷士,邀喝夜相迎。”宋代诗人陆文圭的这首《骤雨》读来朗朗上口,妙趣横生。宋代词人萧汉杰的《菩萨蛮·春雨》写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春愁一段来无影。著人似醉昏难醒。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唾壶敲欲破。绝叫凭谁和。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诗人描写了农人整日忙于农活,却连隔夜的粮食也没有,而自己不从事农耕,俸禄却来自农家,心中满怀愧疚。诗人对农人充满真情实感的怜悯之情令人动容,也使得这首诗广为流传。 惊蛰时节,品读古人的“惊蛰诗”,感受“‘九九’艳阳东风吹,气温回升雨水增”的美妙景象,别有一番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