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十亿人的宝岛母亲
1997年4月,大陆首例无关供者骨髓移植手术在北京307医院进行,这也是跨越台湾海峡的第一例骨髓捐赠,受髓者是罹患白血病的17岁安徽少年。当台湾志愿者几经辗转将骨髓送达北京时,患者父母只了解到有限的信息:捐髓者是一位年过50的台湾妇女。这位捐髓妇女捎来一句话:希望自己的骨髓能够挽救少年的生命,让他重返校园,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由于种种原因,手术最终失败了。沉浸在悲痛中的少年母亲对记者说:“海峡两岸都为我的孩子付出了努力。我是孩子的生身母亲,那位远在宝岛的母亲是孩子的再生母亲,我们全家永远感激她!” 4年后,记者到台湾作驻点记者。经多方打问,终于找到了这位感动两岸的“宝岛母亲”——已经年近六旬的杨秀霞。 “这是我应该做的。骨髓捐了还能再生,孩子没能救活是最大的遗憾。”她这样对记者说。当年她55岁,是捐髓的最后年限。面对亲友的顾虑和劝说,她义无反顾走上手术台,平生第一次乘飞机到花莲为大陆少年抽骨髓。只抛下一句话:“能与这孩子配型成功,说明我俩有缘,我一定要为他捐出骨髓,挽救他的生命。” “我在大陆也有个儿子了,不知他长得跟我像不像?”杨妈妈曾这样幸福地对亲友说。家境并不宽裕的她念念不忘这位与自己有缘的安徽少年,甚至拿出积蓄打制了一块纯金的“吉祥符”,准备在日后见面时送给这位少年。 手术失败的消息传来,这位母亲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但是这份隔岸同胞的深情依然激励着她们一家人奋勇向前,努力战胜生活。 时隔数年,这位慈善、平和的母亲谈及那个孩子,眼里仍闪烁着泪光……“我从没想过回报,只是希望自己能为他做点儿什么,这是说不清的缘分!” 台湾是中国割不断的血脉,两岸同胞的同源同根是剪不断的。多少同胞因为历史遗留原因,一生都未曾相见。正如赵嘉音那首《台湾,我们等你回家》写出了多少人潜藏在心的执愿啊。 |
相关文章
- 已经很好了
- 人老了,如果老伴不在了,尽量依靠4个人,这是过来人的真心话
- 一个男人,若“间歇性回消息”,并不是讨厌你,原因是这样
- 就地过年 人文关怀要跟上
- 亲家第一次见面,要向对方要2样东西,这是远见
- 人生算术题,算算我们还能陪伴父母多久
- 那时候的我们,真好!
- 母爱的姿势
- 在女人眼里,男人有这几种“不成熟”的表现
- 这样回你微信的人,没有联系的必要了
- 做人要记住这个公式,勤奋 品质 自律=成功,并能在实践中付出
- 长达一分钟的初恋_爱情故事
- 为什么没人住的房子,会“老”得特别快?4大原因很真实!
- 命苦的女人,往往这3处比较小
- “你是吉人,自有天相”:这3点,让人容易走大吉之运
- 兄弟姐妹中,最“命苦”的通常是老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