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优美散文 >

优美散文

青山一道同云雨

优美散文2021-02-0169举报/反馈

  人生谁也不知自己最终的轨迹。唯性志不易。犹如登高,望之欣欣,攀之峻峻,跬步不歇,当凌绝顶。
  公元717年秋,一位20岁的后生来到中岳嵩山逍遥谷,在围岩断壑的石庵处向焦炼师求道。如今看来,这人另类,或有点“二”,你说正是读书谋仕之时,怎么想到修道,“晕菜”不?
  人各有各的想法,智人的想法常人多弄不明白。正如上述盛唐的诗人王昌龄,字少伯,祖籍山西太原,风华正茂却千里迢迢赴嵩山求道。你说“二”,恰是。他在嵩山修道三年,其时盛唐,花花世界,灯红酒绿,他却石室灵修,三省乎己。有诗云:
  中峰青苔壁,一点云生时。
  岂意石堂里,得逢焦炼师。
  炉香净琴案,松影闲瑶墀。
  拜受长年药,翩翻西海期。
  要说王昌龄“智”,也实至名归。他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是边塞诗“四杰”(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之一,被誉为“七绝圣手”。有人统计,盛唐472首七绝诗,王昌龄作74首,占六分之一。如今读来那首《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依然荡气回肠。
  常常想,王昌龄诗作造诣应该出自修道感悟。那焦炼师的道场处,石壁绝立,峰峦耸峙;绝岩飞瀑,氤氲冷翠;磨炼人的性格。不远处峻极于天,胸怀九州,自然陶冶情操,格物致知。俱往矣,凡在此悟道之人都成大家。李白三访嵩山游36峰,作《赠嵩山焦炼师》诗22句,中有“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比品《蜀道难》“!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风韵一辙。其诗序:“焦炼师,嵩山之神人,不知何许时妇人,或云生于齐、梁时,其年可五六十,常胎息绝谷,居无室庐,行走若飞,倏忽万里。或传其入东海,登蓬莱。李白访道登少室,慕炼师之名,遥为诗寄赠。”更品出诗人处世之格。史载当年女皇武则天在焦炼师修道处兴宫登嵩封禅,赋诗“万仞高崖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明代程颐、程颢在逍遥谷辟坛讲学,司马光谪此著《资治通鉴》。窃以为,王昌龄逆常人之为而为,正是诗人的不凡之举。
  三年修道后,王昌龄背包穷游,一路向西,出塞游历,结朋交友,作了大量边塞诗。一夜梦醒,及第入仕。授秘书省校书郎、汜水尉。尽管四年后以博学宏词登科,依然授汜水尉。这个距他求道不远的嵩山北麓小邑公安局长一下子干了五年,方知官场黑暗,对于他这个不会拍送的诗人来说,“二”性曝露,《唐才子传》说他“不护细行,贬龙标尉,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王昌龄工诗,著诗集五卷,缜密而思清,时人说他的诗格“三境三思(物境、情境、意境,生思、感思、取思)”,称之“诗夫子”。
  元代辛文房评王昌龄诗“奇句俊格,惊耳骇目。奈何晚途不矜小节,谤议腾沸,两窜遐荒,使知音者喟然长叹”。王昌龄人品好,友者众。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孟浩然嘱句“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细细想来,我最喜欢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的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人心叵测,我还是我。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王昌龄关爱家国、友亲好友的赤诚之心未改。咏诗词,怜古人,明事理,善修身,青山依旧在,明月何曾是两乡!
  有人云王昌龄一生折腾,前半生自己折腾,后半生被人折腾。我说世事易变,命运多舛,但那颗“冰心”要长在!

  【编者按】: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作为盛唐诗坛“个性最为显著”的两个作家之一(另一是孟浩然),青年学道只是一种好奇而已。其文学价值,正如唐文学家殷璠所说:“风骨”的代表。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