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抒情散文
年年有端午,岁岁人不同,端午节有的人喜欢发表一些文字来抒发一下自己的情绪!也有人喜欢阅读关于端午的散文。今天我们来看一下端午节抒情的散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关于端午节知识盘点(通道入口点击进入↓↓↓) 端午节抒情 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点击进入 端午节的5个来历:点击进入 端午节的的习俗:点击进入 端午节抒情散文:端午的情结 轻盈的时间,消失在指尖隙缝里,空留刹那间的模糊的背影,蔓朔了我伫立的张望的季节。 些许的怅惘,些许的蜜意,交织在淡蓝日渐依稀可辨的紫陌。纷至沓来的是,荷韵的清凉,蚕豆的淡甜,粽子的飘香。 而你,踏着深深浅浅的梦行,飘香四溢行歌,裹着碧绿的心事,永恒不变的五月的涉水的相逢,于端午节邂逅而牵念。满嘴的香溢于唇齿相依,盈满开来。不知不觉,走进了不管是屈原的记忆,抑或是伍子胥悲壮的历史,与此同时民间加以丰富而传奇,些许期盼驱邪些许警示,无不共同灿烂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蕴含。期待中沐浴了,去年刚成为法定的国家休息日。翘首,以湖北‘端午申遗’取得初步进展,虽然比韩国“江陵端午祭”整整晚了四年,但是,同样说明了我们中国对待非遗的进一步的重视。 告别了一月的梅弄,二月的铁梗海棠含苞待放了,于是大团大团的樱花迫不及待烂漫了三月。暮春的落红,寂寞了四月,然而,一抹芳香,萦绕于烟波的江南,徜徉在你我的记忆深处,守望中滑入了夏的荷韵。在经年的十指路口,彷徨地张望,不忍心的回首,蓦然。相识,相知,珍惜,内疚参差不齐。忘不了飘香摇曳的约定,如是用永恒的遥远跋涉生命的长河。 知道么,我们不需要人生的跨季,就如你浅浅的来,淡淡的释放五月的阳光,呼吸潮湿的干燥空气。涟漪了层层叠叠折射忧郁的蓝色,只是去怀想六月飞雪的疼痛,在疼痛中学会用蓝色,挽留,弥补缺陷的完美。 其实,五月是温馨的,随手掬得的阳光,如你的心情漾漫,穿过了岁月的枝摇叶蔓,倒映守望的繁华,情亲的牵挂,解读着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蕴涵。 于是,五月也是浪漫,即使暖和的风,风的背后也篆刻了温柔的背影,拂拭着你容颜的沧桑。别忘了,只是让我们别忘了,曾经的美丽,曾经的那些牵手的相约,点点滴滴稀稀疏疏的日子。依然,一分悸动,心跳的声音需要我们去聆听,知道么?心瓣的律动,如诗的平仄,倾泻在笨拙的指尖,与你收拾。 我们,也许知道,五月初五丈量不了了你我的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知道,用心走过的五月,一直记录着你我的生命每一撇,每一捺,不管,你在我梦里,还是在梦外,同样值得我们回味。 或许如此,嘴角扬起的笑容,会阅读沧桑的相濡以沫;果真如此,眼角晶莹的泪珠,不仅仅是疼痛,更,抑或是幸福的抒写,相约的美丽。 端午节抒情散文:品味端午节 岁月的老人在时光的追赶下,无所顾忌地匆匆地来,匆匆地去,把一群群欢乐的同学少年,分别送到了立业有室的天命之年。美好的回忆犹如一部不停转动地录影机,时常把我带回到那儿时的幻影之中。 那时的我,总期望着天天过大年,日日迎小节。吃好的、穿新的、玩奇的,只有那屈指可数的几天,成了我希冀的天堂,放飞的天空。 对中国老百姓来说,端午节算不上什么大的节日。但中国人守时令、重节气、讲传统的规矩,在民间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承了下来。于是,端午节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也是一个十分甜蜜的梦幻。然而,几十年过去了。这梦也随着岁月的亘迭和时光的轮回,渐渐地让我对端午节的由来和永久不衰的习俗,有了更深地感悟和理解。 从教科书上,我知道了屈原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曾极力主张彰明发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暴,在同反动的贵族子兰、靳尚等人斗争中,遭谗割职,被长期流浪沅湘流域。处于对人民生活的一腔赤情,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加之楚国的政治腐败,迫感无力拯救楚国的危亡和政治理想的无法实现,便投汨罗江而尽。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将一种用糯米做成的食物——粽子投入到汨罗江里,以示慰籍这位让人崇敬的大诗人。 其实,真正地让我知晓端午节,还是通过家父家母过节之前那番忙碌。包粽子煮粽子那一定是少不了的大事,另一件从记忆里挥之不去,抹之不掉的事是在自家门口的上角挂一束用红布条捆好的艾蒿,这一习俗潜移默化地印在了我的心中,这些年来我也一直效仿这一传统的习俗,每逢端午节到来,也在家门的上端挂一小捆艾蒿。当时我并不知道它的用意所在,成年后我慢慢地懂得这一习俗曾让多少代人把美好的企盼寄予在这捆小小的艾蒿上。 为此,从我懂事的那天起,端午节就是一个极富神秘色彩的节日。我清楚的记得,粽子是个奇怪的三角型食物。用一种特殊的叶子,包上一种特殊的米,做成一种特殊的食品。那时,我不知道这粽子是如何加工出来的,更不知道吃粽子还有这样神话般的传说。粽子、艾蒿、五彩线、鸡蛋等很长一段时间让我难以梳理出A、B、c┄┄。 当我用心地回忆第一次看见母亲包粽子的全过程时,更激起我对母亲的敬仰和思念。当我闻着那扑鼻而来的清香味时,看着那墨绿色的粽子,吃着那口感极好的糯米粽子,母亲那忙前忙后的情景至今在我脑海里时影时现,难以抹去……。 在平日的生活中,家父可以说是典型的男子汉大丈夫,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习性,让我更加敬重母亲日日月月、年年岁岁所付出的一切。但是,有一点我清楚地记得,凡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家父总是想尽各种办法满足我们的物质需求。这不端午节一到先由父亲将糯米、粽叶等物品购入家中。然后,是母亲全权操持,淘米、浸泡,接着是一片一片地洗净那翠绿色的粽叶,再一摞一摞地码好,放入水中,待一切备好后,便一个人坐在米盆前,不厌其烦地一个一个地包着那盛满情感的糯米粽子,也不知什么时辰,我实在无法抵御磕睡虫的袭击,在挲挲地细语中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清晨,我惊奇地发现,手脖上、脚腕上便系上了一条条多彩的线,桌子上也摆好了已经剥好地粽子和一碟白沙糖,还有按人头分得二个粉红色的鸡蛋。我十分贪婪地吃着粽子,小心翼翼地揣好鸡蛋,心满意足地背上书包,兴高采烈地走进了校园。 真是一场游戏一场梦,顶鸡蛋的游戏战在男女同学间展开了,大家争先恐后地展示着个人所能,顶破了大头再顶小头,顶破了小头再到嘴里头。最终,我的那枚粉红色鸡蛋成了胜利的王者。 于是,在我童年的追忆里,最期盼过的节日一是盼着春节,能过足放鞭炮的瘾,穿上喜欢的新衣裳,吃上几天白米面的年饭;二是盼着过端午节,既能展示强者风范,又能吃到鸡蛋和品味母亲亲手包的粽子。 如今,母亲离我们而去十年了。每当端午节到来时,我总有一种酸楚之情难以言表。和大家一样没有儿时吃粽子的那份热切感受,象征性的吃个粽子或吃个鸡蛋也算是把节过了。总感觉那粽子含得情不浓,意不深。 当我静下心来,反复追寻着母亲所做的一切,真的是一生的勤劳、一生的无悔、一生的奉献。那满头的银丝,那满脸的皱纹,那佝偻的身躯,不就是母亲一生的写照吗? 如今,一切都变了,没有呼啦的火焰吹起,没有弥腾的热气升起,没有清香的粽味飘起,再无法见到母亲那熟悉的忙忙碌碌地身影;更无法吃到母亲亲手包的粽子。然而,母亲那无私的关爱和慈祥的面孔每每想起,总让我念情涌动,酸楚不禁。 如今,每每见到商店里那各种各样的粽子,两角的、三角的、四角的、扁的、长的;夹肉的、包蛋的、裹什锦的;南来的、北往的,真是应有尽有,满目精品。但它只能勾起我对母亲的思念和寄托,却永远找不回盛满母亲情怀的粽子,也永远吃不到母亲为我剥好的粽子,更感受不到端午节那种亲和感,那份温存感。 多年来,凡是有传统节日来临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有母亲相依时那种幸福感觉,有母亲关心时那种温馨体味,有母亲呵护时那种安逸快慰。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要到了,也恰好是母亲离我而去整整十几个年头了。仅借此文,在缅怀自己的母亲同时,也追忆那些为所有儿女操劳一生的——伟大母亲。 端午节抒情散文:五月五,过端午 作者:秋天并不无情 “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端午习俗传千古。”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又是一年的端午。每每端午来临,脑海里总泛起这些即充满童趣又脍炙人口的儿歌。伴随端午的棕香,那弥漫了记忆的河床又勾起了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端午在儿时的记忆中,可不仅仅是家家挂艾草,插菖蒲,蒸粽子,煮鸡蛋。更有趣的是孩子们能戴饰物,系彩丝,看龙舟。 “节气端午自维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最初我也知道端午是与屈老夫子有关的,有儿歌为证:端午花,红又红,摘朵鲜花送金龙。端阳端阳,粽子粽,拿个粽子塞龙洞。龙戴鲜花吃粽子,吃饱粽子回龙洞,请你不要伤害屈原公公。由此,我还懂得了赛龙舟的由来: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的楚国。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竞相划船追赶拯救,但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水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此事在全国传开,也就演变成现在的龙舟赛。在我小时候,每年过端午,政府与民间也都会组织龙舟赛。地点就在县城双桥——即新丰桥与横港桥——下端的排栈码头边,时间是端午节的下午。那天,码头上人头攒动,彩旗飘扬,大人呼,孩子闹。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河边那几条龙舟:只见每条船都作龙的打扮,船头装扮有龙头,船尾装扮有龙尾,船身也作了龙身的打扮,但都挂有一块号牌以示区别。每个龙头边都站着一位手持鼓槌的威武汉子,其面前都放着一面用来作鼓气助威的大鼓。船身上坐着十位手持船桨而蓄势待发的水手。每条船都披红挂彩。但各船水手穿的衣服颜色与式样不尽相同,以作区分。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但听一声锣响,数条龙舟竟相向前争渡。顿时,鼓声雷鸣,吼声震天,欢呼声与叫喊声连成一片......。令人惋惜的是,如今,现因河水干涸,那番热烈壮观的场面已有三十多年未曾再参与和领略过了。回首往事,不能不说给心中留下一份遗憾。 还有在额头上用雄黄写“王”字的习俗,那就牵扯到了另一则传说——“白蛇精”的故事了。那时候,大人们告诉我们的可不是白素贞与许仙那凄美的爱情故事,只是说白蛇精会害人,涂上雄黄就不惧怕被“白蛇精”勾魂了。在端午这天,大人们都用调好的雄黄在孩子(不论男女)的额头上涂抹一个“王”字,说是驱除“白蛇精”及其它害虫。刚开始,还有点害羞,但出门后看见其他伙伴都一样,也就无所谓了。时间一长,还不忘相互比比谁的额头上“王”字大,谁是真正的“大王”。童稚童趣倒也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至于门上悬挂菖蒲可以辟邪,门插艾草代表招百福,其意义我们是不得其究的,自认为只是好玩。后来长大了,才从书本上知道了这些民俗的真正含义。 最有意思的是端午节来临的前几天。妈妈与姐姐们用五彩丝线编织好各式各样的女红饰物,有用来装蛋的蛋络,有母鸡带小鸡的鸡群香包,还有绣了“五毒”的肚兜儿......最好看的数那“香囊”:里面有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和铜钱、避虫的雄黄粉。我们拿到这些女红饰物后就会在小伙伴们当中进行炫耀比较,当然,每每都是我得胜而回。 过节的那天,孩子们还未睡醒,大人们却一大早就忙活开了。家家炊烟四起,裹粽子、包包子、煮鸡蛋、蒸咸鸭蛋等等,而煮熟的蛋还得染红。小家伙们起床后,满鼻子闻到的都是粽子的清香、茶叶蛋的芳香。这时,好吃的我们早早地就把小脑袋挤到了厨房门口,这边馋得贪婪地用鼻子吸气,那边还假惺惺地说,好香啊,是什么好吃的。这时,大人们总是慈爱地埋怨:好吃鬼,馋猫,还不快去洗手!“哇”,一声欢呼。在“去洗手”三个字中,一早上的心神不定都被吹得烟消云散。洗手盆边响起了另一种叽呱的打闹声:“包子,大的我要四个。”“茶蛋,我吃6个!”“我要五子登科的粽子(一个大的串着五个小的粽子)。”......嘿,多么有趣的童年时光啊,那个时节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光景呢。 每到端午节,我就开始回忆这等趣事与那美味食品。 可不是吗?“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端午习俗传千古。”又到端午了! >>>点击下一页阅读更多端午节抒情散文 端午节抒情散文:端午随笔 散文作者:程庆昌 很长时间里,只知道端午节与屈原相关。刚念书的时候,老师就言之凿凿,五月初五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但满眼都是喜庆的氛围,看不到一丝伤感的影子。心里不免纳闷,又特别享受这样的喜庆,尤其是,这一天就是平常的庄户人家,也可以品尝到因为节日到来所凝结的幸福滋味。 来到江南,才知道这端午佳节还另有一说,在古吴越的土地,如今的江浙一带,广为流传。那就是,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含冤而死的吴国大夫伍子胥。伍子胥历史上有记载,为过韶关一夜白了头发,可还是没落个好下场,被吴王赐死,沉尸水底,最后变成了涛神,百姓为了缅怀他,五月五日迎涛神,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端午节。 不管是郁郁不得志自沉汨罗的屈原,还是冤死被抛尸江水的伍子胥,都已经随历史漫卷,成了一种记忆,一种追溯,一种中国文化沉淀里的传承,而矗立了两千多年的这个日子,翻新出许多生活的韵味;于历史的沉积中,享受生活的五彩斑斓、和风惠物和芳香浓郁;快何如哉? 年少的时候,平常乡下的端午节,更叫人念念不忘,记忆犹新。 家在山区,这粽子,未必年年都包,但咸鸭蛋、咸鹅蛋年年都不会少。母亲会为这,每年都早作准备。每年的春夏,见了下乡串户卖雏鸡雏鹅的人,母亲一定会每样挑上几对,精心巴意地养着,长大了,鸭也好,鹅也好,都能下蛋。有时候,也自家孵一些,只是比买要繁琐得多。所以呢,这鸭蛋、鹅蛋都是自产的;母亲会选一个结实的瓦缸,涮得干干净净,盛上井水,把鸭蛋鹅蛋洗的干干净净,放进缸里,加盐,腌渍起来。做咸蛋,有技巧。时间太早,等到五月端午,吃的时候太咸;迟了,未免又少了些成色,不够入味。母亲总是把时间拿捏得恰到好处,每一年端午煮出来的咸蛋,咸淡适中,蛋黄又都浸出了油,剥开,都是黄爽爽的油,吃在嘴里,沙朗得很。 另外,一般的年份,新麦已经收了。跟七姑八婶一样,母亲会淘些麦子,摊在竹匾里晒干,去磨坊加工成粉。在端午这一天,蒸馍,或者几户人家约了,请有能为的人,炸油条或者麻花。瞧着乡村小路上来来去去老老少少的脸,都写满了喜气。日子的味道,于这些时候,渲染得淋漓尽致。 出了嫁的女儿,一般,这一天都会回娘家。自然不会空手,少不了一些礼物,美其名曰“送端午”;于是家家的厅堂里,又多了欢天喜地的说话声,被逗得不耐烦了的孩子的哭闹声。这些声音,和院子里的掩不住的清香,把庄户人家的快乐和满足,书写得惟妙惟肖。悬蒲挂艾,自然是少不得的事。菖蒲长在池塘里,艾叶树在地边田角,头一天,就被割回家。用彩色的线扎成一小束一小束,挂在门边上。虽然山村的人家,几乎没见过龙舟,但这端午节的味道,一样芳香袭人。 饮雄黄酒,熏白芷,大约兴盛于江南地面。江南多水,湿气浓重,又值梅夏时节,这雄黄酒,有去湿通筋的功效。正好调节身体,活筋络骨,老祖宗的高招,就是把一些简单的事理融在一起,让人在享受节庆的时候,又不疏于对自我的调养,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一种心口相传的博大精深。 似乎在我的记忆里,没有看见父兄酌饮雄黄酒的场面,但酒的醇香,这一日,从家家的院子里溢出来,整个乡村都是惬意的酒香。尤其是读了书,知道了许仙和白娘子的事。对这雄黄酒,竟多了些恨意,要不是那杯雄黄酒,白娘子也不会露出原形,这人妖的爱恋,也不会被法海戳穿。这茫茫人海,不又多了一宗爱情的绝唱?但不管我是为何不情不愿,这端午的风俗,流淌不衰。年岁渐长,才明白是自己的无知,然这年年的端午节,依稀会想起那个亦人亦仙的白娘子,隐约在时间的光影里,还留有她的痕迹。 现时的端午节,物产丰富,热闹非凡。但是,撇开浮华,总觉得少了些以前的滋味,少了些浸泡在日子的芳香绵长。 离开了土地,最然也就离开了麦子独有的芳香,更谈不上劳作的生活情趣,麦子如何磨成粉,粉又如何做成各种花色的美味佳肴,恐怕,现在的年轻人,能有幸一见,就算造化不浅,更谈不上围在一起大家动手自得其乐了。从超市或者食品店里买回来的咸鸭蛋,又如何能吃出母亲的味道? 倒是街上依然还有卖菖蒲蒿草的,一小把一小把,虽然花钱,终不是从自家的田边地角里采来的。究竟还是少一些泥土的气息。 看于丹这一期在文化之旅上的节目《端午节的记忆》,心中颇多感触。“接地气”的说法,让人不能不去深思。是不是说,无论社会为何进步、发达,我们的两只脚,还是不能脱离土地。我们的内心,还必须从土地中,撷取精神充盈的食粮。 过节,就是“绵延一种活着的方式”,对节日的记忆,要能够“记得起”“唤得醒,回得来”,说得多好。传统节日,不单单是端午节,赋予的,就是这些意义吧。 端午节抒情散文:端午节 五月的端午节还没有莅临,端午粽子、端午粽叶早已疯狂上市,到了接近端午节的时候,粽子火爆的信息更是一浪高过一浪,粽子叶也是从最初的五元一市斤逐步涨到十几元一斤的,东西越贵的时候,越是没有还价的余地的,昂贵的粽叶,飙升大枣,抬高的大米、江米,贵的你不敢去讨价、还价,几乎都是不让你用手去摸的,买东西的人就是有点吊诡的,愈来愈叫人捉摸不透的。有人说:枣庄买卖一群羊。不是玄乎,事实就是如此,买点粽叶,你要是一连跑几家的,其实仿佛是商量好一样的价格,一样的零售,如若那一家摊点前只要有几个人去买,不一会工夫,就会黏上好多好多蜂拥齐上一大群人的,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挤得你浑身是汗水不罢休。鸡蛋也是水涨船高,艾叶到了快煞黑的傍晚,更是叫你只好掏钱只管买了。问一问价格那是更不敢的,否则就没有了。因为时间不饶人的。这么个时候,能有人去卖都不错了。其实就是有人专门去在煞黑的时候才从家里用自行车子驮来故意的去卖个巧钱的,这就是抓住了人们心里还没有来得及买的因素。巧钱巧钱,不巧,不卖钱,不巧不赚钱。图的就是巧钱的。 粽子和艾叶同煮着吃,是端午节的特有的节日,在头一天晚上煞黑的时候,没有人知道的最好,在自家门上插上一两枝子艾枝子,说是辟邪,说起辟邪来,我是不信的,几枝艾叶就能够辟邪?能够驱鬼什么的?辟什么邪?也许是心里作用吧。不过,话说回来,我还是跟人随大溜的,图的就是心里作用,图的就是大吉大利的说法的。不啻能够纪念逝去的屈原,但愿能够带来辟邪,带来好运、吉祥! 端午节,是个纪念的节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跳江不让大鱼什么的吞噬了,屈原值得人们怀念,每到五月五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一个诗人能够值得全国上下人们纪念,能够值得人们给予纪念的日子,能够值得于韩国共同争斗屈原的节日,确实是了不得的,伟大的人物。 年少时,我家的门前就是芦苇汪的,芦苇茂盛稠密,苇子叶是那样的大,不像现在的那样的瘦小,一个苇子汪,就是能够满足一个村子上所有人来劈了,苇子叶是厚厚的,翠绿的,家家到苇子汪里去劈开掉大大的苇子叶子,到家里在大盆里洗洗,用水冲一冲的,然后用一支苇子叶卷曲好,装入大米、江米、大枣两个,再包好用线缠上,放到大锅里,然后再放些鸡蛋、艾叶一同水煮,直到水煮好,再在锅里闷上一会,就可吃了,到了太阳还是没有出来的时候,就早早的煮好了,吃完后才可以出门的从事其他事情的。在这一天里,家里吃鸡蛋的时候最多的,也是最滋滋的了,少富有的家庭里几乎每个人能够吃上超过两个鸡蛋两个粽子的,肚子里有粽子和鸡蛋是消化慢的食物,到了中午吃午饭的时候,肚子里还是没有饿的感觉的,母亲说都是鸡蛋撑得。家里剥下的鸡蛋壳,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母亲都是舍不得扔下的,留着给小鸡吃的。捣碎后放到小鸡面前,小鸡都是你争我抢的嘴叨着吃的,也是挺香的样子。艾叶茶据说能够治病的,艾叶茶我们是必喝不可的,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艾叶是传说中能够驱寒除湿之功效,艾叶茶能够清洗小孩子除病之功效,艾叶茶还能够调节止血等功效。在这一天里,家家到湖地里,割些艾草,晒干,到了晚上用艾叶烧,不着的最好,沤烟,家家炊烟袅袅,一股特殊的艾香,熏的蚊蝇飞逃夭夭,深夜,烟消,人们进入酣梦入睡香甜。 眼下,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信奉艾叶驱邪的理念更是虔诚至深,晚上,夕阳刚刚“入睡”,就有人家鞭炮齐鸣,经商的人最为信邪的,在家里摆上香烛、粽子、烧鸡、水果等贡祭品,全家人全桌满汉全席,好酒佳菜,看着电视,听着音乐,伴着鞭炮声此起彼伏,洋溢着端午节的浓浓的的温情高潮,一家人其乐融融,饭后,小孩子拿着艾枝子到处的追打着、嬉戏着,在外追打着萤火虫,到了很晚很晚才收手上铺躺下。 端午节早已作为政府规定的假日,说明节日愈加重要,家家更是忙碌,端午的节日里,是五月的节日,是孩子还没有出高考成绩的时候,孩子心理是十分兴奋满满的,如若出来成绩,那就更当别论的,有高兴的,有郁悒的,有悲伤的,有悲痛的……,眼下是高兴的,尽兴的,儿时的端午节,令我神往,令我魂牵梦绕,多少个端午节里,漂泊的居住的我,每当回忆少年时代的时候,那清晰在目的情怀,总是萦绕在心头,使我的心变得温柔湿润,幸福的泪水随着岁月春暖花开。 >>>点击下一页阅读更多关于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端午 北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明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感兴 宋文天祥 流桌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 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宋黄庭坚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同州端午 唐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端午感兴 宋文天祥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点击下一页阅读更多关于端午节的5个来历 端午节的5个来历 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夏至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五、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点击下一页阅读更多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大全 端午节的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1: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端午节的习俗2: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端午节的习俗3:佩长命缕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端午节的习俗4:挂艾虎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端午节的习俗5: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1.关于端午节的散文600字 2.关于端午节的抒情散文 3.端午节的散文 4.描写中秋节的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