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优美散文 >

优美散文

风箱

优美散文2021-02-01186举报/反馈

  当我看到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许茂的七女儿许贞(刘晓庆饰)在灶房里快节奏地拉着风箱的一个特写镜头时,就想到了我家的那个仍然保存着的梧桐木的风箱来。同时,对于演员本想演出贴近生活的拉风箱动作的效果表示异议,对导演“导”出的穿帮镜头表示遗憾。
  我家的风箱是老梧桐木的,长宽高依次是80公分28公分50公分,在家庭用风箱的家族里,这个尺寸算是大块头了。那是我奶奶请遛乡的木匠做的,花去了5块钱,那可是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我奶奶和老木匠就风箱的尺寸谈好价钱后,木工学徒用独轮车带走了我奶奶收存的一段笨梧桐树干,足有4尺长,4拃粗,还有几块小木头。在半个月后,木匠徒弟送来了一个浑身铮亮的风箱,还有用下脚料做成的两个所谓的春凳,都是用桐油刷过的,有防水效果的。
  风箱的上表面,是一块能够抽出的板子,叫活板,用于随时打开,检修风箱内的结构。
  风箱的内部右侧,也就是出风口的一侧,有一个气道,在气道的两端各有一个气道吊板封堵着,这两个气道吊板可交替开合。
  在箱体的前面和后面,都有一个被悬挂的吊板封堵的气门,是用来进入空气的,这两个悬挂吊板位于箱体内部,方向相反,交替开合。
  在箱体内部,有一块厚实的板子,和箱体内部空间契合得很好,与箱体的内壁距离不会超过1公分,在板子的周边是一行密密麻麻的小孔,那是用于固定鸡毛的穿绳孔:把鸡毛绑在板子的周边,使板子和箱体内表面得以密封。这块厚实的板子就相当于柴油机的“活塞”,箱体就相当于柴油机的“缸套”,按照这个原理做的风箱,就是常说的“活塞式”风箱。
  板子中间安装一个木杆,通向箱体前端,再安上握柄。我们当地的风箱基本上都是两个木杆的,而我家的风箱是独杆的,那是因为和木匠祖师鲁班、造车鼻祖奚仲是老乡的老木匠,老家是滕县(现在的山东枣庄市滕州市),他在老家滕县学的木匠手艺,是按照滕县的规格做的活计,他的整个“作品”全靠榫卯连接,没有一处金属构件。据老木匠说,这样的风箱,在他老家滕县,要卖到十一十二块钱。
  把风箱放在土灶左侧,出风口对准灶底的进气孔,为了防止风箱的晃动,要在箱体上压上石块。一般“火头军”左手拉动、推动握柄,悬挂吊板,以及前后气道吊板就会交替开合,空气就会源源不断地吹入灶底,为柴禾的充分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我们经常说的一句歇后语“小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是对风箱工作原理的形象写照。“火头军”右手侍弄灶底,保障柴禾、煤炭充足,也可以兼做炖炒煎炸的活计。风箱的设计竟然和鸟类的“双重呼吸”的原理很是相似的:拉动、推动握柄,都有新鲜空气进入灶底,这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
  拉、推握柄时,节奏要馒,使空气连续且不急促,使柴禾有充足的燃烧时间。如果太快,就像“许贞”演得那样,别说饭做不好,就连灶底的火也会很快被吹灭的。风箱用得久了,风力会小,就要拉下活板,更换鸡毛增加“活塞”和“缸套”的密封性。使用风箱时,风箱了里四块吊板的交替开合会发出有节奏的“呱嗒”声,伴随着自柴房升起的袅袅炊烟,传出老远。为了防止做饭时水溅到风箱上,人们会用塑料布或者旧衣物苫在箱体上。
  风箱,古代称作橐,亦称橐龠[音tuóyuè])是一种鼓风器,是以牛皮制造而成的风袋。龠原来是指口吹管乐器,在本词语中意为输风管。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金属的冶炼技术就已经很高了,如果没有较高的送风技术,是很难达到生铁、铜等金属的熔化温度的,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橐等类似风箱设备的送风技术。《道德经》用橐比喻空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山东滕县出土的汉朝冶铁画像石中就有橐的画面,它有3个木环、两块圆板,外敷皮革而成。拉开皮橐,空气通过进气阀而入橐;压缩皮橐,橐内的空气通过排气阀而进入到输风管,最后再进入冶炼炉中。汉朝冶铁的技术得以大幅度地发展,与橐的动力的改进有密切的关系。关于我们广大农村使用的“活塞式”风箱出现的时间,目前能够确定为16世纪中叶的明朝嘉靖年间。
  现在,家里保存风箱的不多了,用风箱的就几乎没有了,只有年长的农家人,才有早年的记忆,永远抹不去!

  【编者按】:关于风箱的记忆,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已经非常模糊,甚至全无。但这充满了岁月的痕迹,蕴藏着深厚的渐行渐远的农村文化,却不能被忘记。所以,文字和图片的记录显得尤为重要。感谢文友分享。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