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机佛语(精选99句)
1、【佛心禅语】 《佛陀的格言》 2、资源回收的目的,在于提倡与教育人人懂得惜福。 3、即相即真。(唐)曹山本寂禅师《五灯会元》卷十三 4、【佛语禅话】过年是“减一岁”,必须把握时间精进。 5、【天天禅语】知识,只是晓了所学;智慧,则能理通无碍。 6、实相、真如、佛性大乘因者,诸法实相。《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7、贪、嗔、痴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总根子,是我们众生迷惑的根源。 8、【佛心禅语】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9、吃得下,睡得着,身不累,心不惊,有点闲,这是最自在的人生。 10、【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真正的福德,是以平常心守本分、勤付出。 11、【天天禅语】懂得生活礼仪,就懂得爱自己;自爱的人,才会爱人。 12、每一个孩子,都是帮助父母成长的小菩萨。(当代)圣严《108自在语》 13、愿效法佛陀的精神,学做大农夫;耕耘天下众生心田,化荒芜成大福田。 14、自信不是自大,自信也不是自恋,自信实际上是一种扬长避短的大学问。 15、【家庭与社会】 有和睦的家庭才有好的社会,有好的社会才有好的国家。 16、应该与聪明睿智、学问渊博的善人交往。《经集》第二品,第八章《船经》 17、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楞严经》卷一 18、若人寿百岁,远正不持戒,不如生一日,守戒正意禅。《法句经》卷上,述千品 19、我宁愿过着艰苦朴素的日子,也不愿意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20、佛所言说有出世间,出世间法则无言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佛说华手经》卷六 21、【古风基地】煮一壶高山流水,倾一曲前尘绝唱;品一道云水禅心,悟一幕花开花落。 22、【情僧】樱花树下,曾许一世天涯。子归家,心度佛法。月伴又风花,难悟一时真假。 23、令舍其前,亦当舍后,复舍中间,使无处所,乃度生死众患之难。《佛说黑爪梵志经》 24、唯有“南无阿弥陀佛”,是佛国传来的妙好之音,让我们的心得到寂静休息、平安快乐。 25、真正的圣人,既强又柔。他的强是柔中带刚,刚中带柔;柔能调伏众生,刚能坚强己志。 26、【佛心禅语】 生命不能总是算计,否则会越算越短;固执也不能丈量,否则会越量越长。 27、【知识源泉】 产生灵感的基础是知识的积累,是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新奇事物的不懈 追求。 28、菩提资粮未具,不得菩提。一切善法,皆是菩提资粮。《大般若经》卷三九四,净土方便品 29、山贼易擒心贼难捉,三十年来西子湖,二时斋粥气力粗;无事上山行一转,借问时人会也无? 30、【佛心禅语】 缺失的部分也有精彩正是那个缺失的部分在起作用,使我们保持着生命的弹性。 31、【佛心禅语】 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旃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楞严经》 32、【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孝敬父母,不仅物质奉养,还要服从、尊重,才是既“孝”且“顺”。 33、世间好乐佛法之人,阿弥陀佛现前,请他称念愿生,他却害怕怀疑,不敢不愿,正如叶公好龙。 34、宁舍身命,终不为恶。不为养身,邪命自活。宁舍身命,不恼于他。《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卷上 35、【佛心禅语】 一条小河,奔流的前方只有断崖残壁,然而一泻千里,便成就了瀑布的气势磅礴。 36、【佛心禅语】 僧问:“如何是佛法的大意?”师日:“龙腾沧海,鱼跃深潭。”——《际上座》 37、心净指我们每个人的心性,我们每个人的心性净了,每个人的佛土清净了,那么国土就能清净了。 38、棉苗纷纷从土里钻出来,好奇地打量春天、打量我。就在那一瞬间,我看见了生命的灿烂和奇妙! 39、【佛心禅语】 只想依靠别人,不利用自己的潜在资源,不懂得自强自立,永远也不可能 取得成功。 40、【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劝君不用在石头上刻文字来旌(表扬)功,路上行人的歌颂就是旌功的石碑。 41、人我是非、毁谤、赞叹,对自己而言,都要视为平常事;要以平常心来摄受一切事,不要有瞋恨计较之心。 42、聪明人永远不会因为忙而忽视了锻炼和保持身体的健康。他们知道,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一切都等于零。 43、乞讨也要动脑和找窍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什么是不需要动脑、不遵循一定的规则就能够很好完成的。 44、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北齐)慧可禅师《景德传灯录》卷三 45、这大概也是因为小孩心性单纯,还未曾受后天环境的浸染,天生阳气足的缘故,所以他们感召的多是正面能量。 46、人生无常,很多事情难以预料。过去的是杂念,应该在时光的河流中淘尽。未来的是妄想,应该用淡然的心等待。 47、佛家禅语:所谓看开人生,绝不是悲观,而是积极乐观;不是看破,而是看透;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及时去做。 48、【佛心禅语】 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然犹有好高骛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命。(印光法师) 49、【佛心禅语】 没有“自尊心”的人,即近于“自卑”。而对人“恭敬”的人,就是在“庄严”自己。——海涛法师 50、【佛心禅语】 眼中无翳休挑刮,镜上无尘不用磨。信脚出门行大路,横担拄杖唱山歌。——《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51、戒律是什么?戒律是堤防。持戒精严,你的六根便可防守得严严实实,不会有漏洞。有戒律,我们的修行才有保证。 52、【经典禅语悟道】 最会学习的人,用精神去听讲;中等会学习的人,用心去听讲;最不会学习的人,用耳朵去听讲。 53、你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就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你,如果你对亲友善尽义务和责任,你也将得到亲友真正的热爱。 54、社会是群体的,只有一个人好或只有一个人向善还不够;希望拥有一个好家庭、好社会,就必须人人行善、彼此感恩。 55、按自己的境界做事,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没有必要假装高人。但是,为了提升自己,模仿高人,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56、人事的艰难与琢磨,就是一种考验。就像一支剑要有磨刀石来磨,剑才会利;一块璞玉要有粗石来磨,才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57、出门行车,要遵守驾驶礼仪,守法忍让,不可违反交通规则,不得乱鸣喇叭,不要制造噪音,不排放废气污染,不胡乱飙车。 58、六损财业者,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戏,三者放荡,四者迷于伎乐,五者恶友相得,六者懈堕,是为六损财业。(《善生经》) 59、所以凡称知识,法尔须明佛语,印可自心,若不与了义一乘圆教相应,设证圣果,亦非究竟。(五代)永明延寿《宗镜录》卷一 60、【佛心禅语】 在佛家看来,世间的一切事物的因缘生生不息,所以,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以外的事物,关系到他人如何对待自己。 61、一切世间人,作罪事易,为福事难;一切学士,作福事易,为道事难;为道复易,解道者难;说道者易,行之者难。《五苦章句经》 62、云何忍众生,骂詈及呵斥,心终不起瞋,倍增生欢喜?我为众生医,疗治众病患,若闻恶言已,不起于瞋恚。《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 63、【佛心禅语】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傅大士》 64、禅悟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一切为心造,无心自解脱。 65、释迦牟尼佛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是的,只有宽容才能化解世间的仇恨,只有宽容才是慰藉心灵的良药。 66、【禅悟】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一切为心造,无心自解脱。 67、生活的禅法,应该是让自己从黯淡活向开朗,从狭隘活向包容,从小我活向大我,不是去争辩什么,而是自我内心的修正,烦恼几许多,皆是心中墙。 68、要学得“平常心”。一个人若有平常心,则无论遇到任何环境及挫折,都能真正安然自在。了解世间的形象本就如此,自然不会害怕惶恐或忧愁苦恼。 69、世间学问,义理浅,头绪多,故似易反难。出世学问,义理浅,线索一,故虽难仍易,线索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三 70、一个人如果慈悲心常在,那他的心量也能像宇宙一样博大,他就会拥有无坚不摧的巨大能量;一个人修炼到真正放下生死的时候,心中怀着的是永恒的慈悲。 71、智者常作如是思维:欲令此物随逐我身至后世者,莫先于施。智者自观:余一抟食,自食则生,施他则死,犹应施与,况复多耶!《优婆塞戒经》卷四,杂品 72、【佛心禅语】 ‘华严经》中有一首偈语:“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这就是说,如果我们能保持心灵平淡清静,佛性就会自显。 73、不能顿尽者,尘缘之累;不可暂忘者,出世之心。待无累而修行,何如藉修行而脱累。且尘劳逼迫,正可警悟苦空,磨砻性情。(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二 74、【佛语禅心】 人与人之间应避免恶语相向。但有的人就是不修口德,总是以刻薄、恶毒的话语刺伤别人。嘴巴的功能,在这种人身上真是被滥用甚至“恶用”了。 75、冥冥之中的一切,就在这瞬间注定。所以,漫漫红尘,我必定饱尝抵死泅渡的一路酸楚,凄凄独吟相思碎孤心,隐隐绕禅香的离殇,苦苦追找那遥远记忆里绿色婆娑的身影。 76、偈云:枯者由他枯,荣者任他荣。任何事物,都像草木生长一样,有繁茂时,有枯萎时,如果想荣怕枯,就会患得患失,乱了方寸;如果任荣任枯、得失随缘,自然身心安泰。 77、男子女人临命终时,神识昏昧,不辨善恶,乃至眼耳更无见闻。是诸眷属,当须设大供养,转读尊经,念佛菩萨名号,如是善缘,能令亡者离诸恶道。《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 78、【佛心禅语】 低调做人,不是指低声下气,奴颜婢膝,而是指要始终把自己当成普 通一分子,使自身融入到大众中去,融人到社会中去,不追名逐利,不自 命不凡,为人处世不张扬。 79、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在行程中,你会用心去欣赏沿途的风景,同时也会接受各种各样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失去很多,你也会收获很多。失去并不一定都是灾难,也可能是福音。 80、若夫瑜伽、唯识,乃极数之书也;《华严》、《楞严》,穷理之经也。数、理俱精,如不透禅宗,乃叶公画龙耳,岂能兴云作电哉?(明)真可《紫柏尊者全集》卷五,《法派宗派说》 81、【佛心禅语】 我们不停地向外追求,心里头就产生了匮乏。追求情,在心理上就有了缺乏温情的感觉;追求财富,就产生财物不足的穷困;追求权势,便引起对权力的渴求。——郑石岩 82、其实,幸福源自内心的简单,简单使人宁静,宁静使人幸福。大凡简单而直爽的人常有幸福的人生。因为简单,才能在纷乱错杂中找到幸福的身影;因为简单,才能脚踏实地过好每一天。 83、即使是有人一时糊涂,说错了话,做错了事,提醒一下,总比提刀弄枪好,拉一把比推一下来得更好。究竟是采取慈悲态度还是采取敌视的态度,这是区别一个人是好心还是坏心的标准。 84、人生之真谛,本来就很单纯。饥来吃饭,困来即眠。眼横鼻直,生老病死。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一切何等自然,何等简单明白。大可不必无事找事,惹一堆烦恼。若心宽一寸,路就能宽一丈。 85、菩萨由身安故,获得心安。由心安故,息诸烦恼,远离一切所有盖障,于所缘境其心安住,如是便人于三摩地。舍利子。若诸菩萨成就此者。是则名为安觉分法。《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菩萨藏会 86、生活可以轻松地过,也可以痛苦地过,生命之路,负重也是走,闲庭信步也是走,所以不妨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轻松些。苦苦地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念念不忘那些所谓的陈年旧事,无异于自寻烦恼。 87、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想跟好人交朋友,除非自己是一个好人;假设自己没那么好,交往范围就窄了,想跟好人相交,又怎么能够?所以,从小就要学好,在自己变坏之前便远离坏人,跟着好人学好样。 88、【佛心禅语】 人有两只眼睛,可以看世间、看万物、看他人,就是看不到自己;能 看得到别人的过失,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能看得到别人的贪欲,却看不 到自己的吝啬;能看得到别人的邪奸,却看不到自己的愚痴。 89、先生告诫学生:出了山门别对人家说我是你先生。学生不解,先生骂:你这榆木脑袋,要不你怎么让人相信你是得了神授,才这么有学问?学生还是不解,先生当头一棒:看我打不醒你,当今社会崇尚炒作,你不炒能熟吗? 90、【哲理小故事】从前有个阿修罗王,他看见太阳、月亮都很明亮,就想用手去遮住它(这就是日蚀或月蚀)。而那些没有知识的普通人(看到月蚀就打狗,以为是天狗吃了月亮),狗并没有什么罪过,却要把罪责横加在狗身上。 91、浮云煮成茶,红尘吹成雪,一簇烟雨,褪了喧嚣,淡了繁华。青丝漫卷,十指纤纤,携一缕潇湘梦,嗅一瓣花香,或芊指弄弦;或浅吟低唱;或品茗赏菊,将层层叠叠的心事,泡成云水禅心,存放在红尘深处,婉约成丝丝柔情。 92、一日禅:【用宁静的心拥抱世界】闭上眼睛好好地想想,自己是不是因为心浮气燥而搞砸过很多事?是不是常常被环境、被人所影响?是不是常常为了小事生气,不放过自己?心里放不下别人,是没有慈悲;心里放不下自己,是没有智慧。 93、凡事忍让是社会对人生的一种历练,也是人的一种涵养。忍让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生活的一种智慧。当你遇到让你生气或者烦闷的事情时,告诉自己要忍耐,忍一时的意气冲动,赢得大局的稳定。佛家主张:立身处世,以忍为上;与人相处,能忍则安。 94、善良绝非软弱可欺,恰恰相反,善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看见光明、战胜阴暗、唤醒美好的力量。当想放弃善良时,正说明自己内心的软弱无力。人生来虽然白纸一张,但是就应该心向善良。失去了善良的心,即使得到了一时的成功,又有何真正长久的快乐可言呢? 95、仿效佛陀。佛陀是“觉者”,是理智与情感同时臻于圆满境界的人格,众生痴迷,觉即成佛,人人本具佛性,如果我们能够有“仿效佛陀”的心愿,就可以朝“开显本具佛性”的方向去努力,具有“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因果观念的佛子,一定不至于像凡夫俗子一样“看不开、想不透”。 96、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一帘梦,安之若素,寂静安然,世事波澜不惊;心种阳光,做一个洗尽铅华,春暖花开的女人,微笑向阳,读书泼茶,倚楼听雨,在清简如水禅意的时光里,静赏一山一水,一朝一夕,淡看繁华烟云,所有不舍与难忘,从容一笑,此时岁月依旧安好,流年如初无恙。 97、【佛说】你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走过的路,遇过的人,每一个现在,都是以后的回忆。无须缅怀昨天,不必奢望明天,只要认真过好每个当下。说能说的话,做可做的事,走该走的路,见想见的人。脚踏实地,不漠视,不虚度,有缘无缘,一切随缘,保持一份好心情,就算心碎也要拥有最美的姿态。 98、淘气的妹妹给哥哥出了一道难题:你能让石榴树开出桃花来嘛?哥哥实在为难,就带着妹妹向时间老人讨教。时间老人说:有个人一定能。妹妹抢着问:那人是谁呀?时间老人答:那个人叫赵高,我带你们去秦朝找他。妹妹又问:秦朝远吗?答:不远,也就一次穿越的功夫,现代人不都喜欢玩穿越吗? 99、【天天禅语】以律对治贪烦恼,以经对治嗔烦恼,以论对治痴烦恼,三藏对治三种惑。观修不净对治贪,观修慈悲对治嗔,观修缘起对治痴,对治三惑殊胜道。布施财物对治贪,爱护生命对治嗔,闻思佛法对治痴,日常之中断烦恼。知足常乐对治贪,知母念恩对治嗔,树立正见对治痴,生活之中转烦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