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诗歌 > 散文诗 >

散文诗

《无家别》

散文诗2022-07-0773举报/反馈

无家别 杜甫 孤独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信息,逝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回归寻旧蹊。
人民银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全部,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没有携。
近选择一身,渐行渐远终转迷。
故乡既荡尽,近远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谿。
生我并不给力,终生两酸嘶。
人生道路无家别,何以为烝黎。 归类标识: 战争诗 《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别的几篇一样,叙事诗的“描述人”并不是创作者,反而是诗里的主角。这一主角是又一次被征去参军的独身汉,既没有人为他送行,又没有人可以道别,殊不知在踏入旅途之时,仍然不由自主地喃喃自语,好像是对上天述说他无家可其他可悲。
从开始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总写乱后返乡所闻,而以“贱子因阵败,回归寻旧蹊”几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出2个小段。前一小段,以追叙始于,写那一个自称为“贱子”的士兵返乡以后,看见自己的故乡遍体鳞伤,一片荒芜,因此抚今忆昔,归纳地述说了故乡的今昔转变。“孤独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几句正脸写今,但身后已藏着昔。“天宝后”这般,那麼天宝前如何呢?因此当然地引出下几句。那时“我里百余家”,该是园庐对望,鸡犬相闻,自然并不孤独;“天宝后”则饱尝世乱,居人分别东西,园庐颓废,蒿藜(杂草)散生,当然就空虚寂寞。一起头就用“孤独”二字,3D渲染满眼低迷的景色,主要表现出主角触目伤怀的悲伤情绪,为原诗定了主旋律。“世乱”二字与“天宝后”映衬,写下了今昔转变的缘故,也主旨了“无家”可“别”的根本原因。“存者无信息,逝者为尘泥”几句,紧承“世乱各东西”而成,如闻“我”的哀叹之声,明显地体现了主角的忧伤心态。
前一小段归纳全貌,后一小段则关键点,而以“贱子因阵败,回归寻旧蹊”承上启下,做为衔接。“寻”字刻画入微,“旧”字寓意深广。故乡的“旧蹊”踏过万千趟,闭着眼于都不容易迷了路,现如今却要“寻”,看的已非故时外貌,早被蒿藜吞没了。“旧”字追昔,应“我里百余家”;“寻”字抚今,应“园庐但蒿藜”。“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全部,一二老寡妻”,写“贱子”由贴近村子到进到村巷,浏览四邻。“久行”承“寻旧蹊”来,传“寻”字之王。间距很近而需久行,看的旧蹊不易分辨,寻来寻去,绕了很多弯道。“空巷”言其没有人,应“世乱各东西”。“日瘦气惨凄”一句,用拟人技巧融景入情,衬托出主角“见空巷”时的悲惨心情。“但对狐与狸”的“但”字,与前边的“空”字呼应。当初“百余家”聚居地,村巷中车水马龙,欢歌笑语喧阗;现如今却只与小狐狸相对性。而这些“狐与狸”竟喧宾夺主,一见“我”就脊毛直竖,对着我怒叫,好像指责“我”不应该闯进他们的家园3。下访四邻,发觉仅有“一二老寡妻”还活着!看到他们,当然有很多话要问说起,但杜甫却把这种我省略了,给阅读者留有了纵横驰骋想像的室内空间。而当读到后边的“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时,就不会太难见到与“老寡妻”问答的具体内容和彼此之间激动的表情。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这结构类型开创一段,写主角返乡后的日常生活。前几句,以宿鸟为喻,主要表现了恋恋不舍乡土文化的情感。后几句,写主角满怀可悲的情感又开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工作,期待能在故乡生存下去,无论多么的贫穷和狐独!
最终一段,写无家而又分离。“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浪涛忽起。下列六句,逐层转折点。“虽从本州役,内顾没有携”,这也是第一层转折点;上句自幸,下句自残。此次虽说在本州服现役,但内顾一无所有,既没有人为“我”送别,又无东西可带上,怎会不令“我”难过!“近选择一身,渐行渐远终转迷”,这也是第二层转折点。“近行”孑然一身,已让人悲伤;但即然参军,未来终究要渐行渐远战地的,真的是前途渺茫,不明命丧哪里!“故乡既荡尽,近远理亦齐”,这也是第三层转折点。回过头一想,故乡早已荡然一空,“近行”、“渐行渐远”,又有何区别!六句诗声情并茂,层层深入,认真细致地了主角听见召令以后的情绪转变。如刘辰翁常说:“写至此,可以泣鬼神矣!”(见杨伦《杜诗镜铨》引)沈德潜在提到杜甫“独开生面”的修辞手法时强调:“……又有通过一层法。如《无家别》篇中云:‘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无家客而遣之从征,极无奈事也;然说破无奈,其味便浅。此云‘故乡既荡尽,近远理亦齐’,转作豁达,弥见悲痛矣。”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并不给力,终生两酸嘶。”虽然强作旷达,自宽自解,而最哀痛的事总算涌上心头:上次入伍以前就已长期性卧病的老妈在“我”五年参军期内去世了!去世后又无法得到“我”的安葬,以至委骨沟溪!这使“我”一辈子都伤心。这一两句,极写母亡之痛、家破之惨。因此围绕题型,以反诘语作结:“人生道路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早已沒有家,还需要掳走,叫人怎么做普通百姓呢?
诗题“无家别”,第一一大段写乱后返乡所闻,以主角行近村子、进到村巷区划层级,由远及近,井然有序。发展前景只归纳全貌,特写则关键点。第三一大段写主角心理活动描写,又分几层转折点,愈转愈深,刻画入微。层级清楚,构造谨行。作家还灵活运用简练、品牌形象的语言表达,写颇具特征的事情。诗里“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抽象性更强。“蒿藜”、“小狐狸”,在这儿是颇具特征的事情。谁可以忍受在自身的房院田园风光中爬满蒿藜?在人烟稠密的村子里,小狐狸又哪敢高视阔步?“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只是十个字,就把人迹绝种、田庐颓废的惨象活画了出去。别的如“四邻何全部?一二老寡妻”,也是颇具特征的。正由于是“老寡妻”,因此还能在那里孑然一身。稍能大展身手的,要不是事先逃跑,就必定被官衙掳走。诗里的主角并不是刚一回村,就又被掳走了没有?诗用第一人称,让主角立即出来,对阅读者述说他的所闻、所遇、所想,因此不但根据角色的主观性抒发感情主要表现了角色的心态,并且根据自然环境也表明了角色的情感。两年前被官衙抓去参军的“我”九死一生,好不容易返回家乡,满以为可以和骨血左邻右舍欢聚了;殊不知不如人意,看到的是一片“蒿藜”,走入的是一条“空巷”,碰到的是竖毛怒叫的小狐狸,……真的是满目凄凉,五味杂陈!因此连日头看起来也削瘦了。“日”不在乎胖瘦,因为自身情绪凄凉,因此看到日光昏暗,景色悲惨。正由于寓情于景,人物塑造与自然环境融合,因此能在短短篇数里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情节,体现出那时候战区人民的相同遭受,对执政者的暴虐、腐烂,开展了强有力的鞭笞。
郑东甫在《杜诗钞》里说这首歌《无家别》“刺不恤穷民也”。浦起龙在《读杜心解》里说:“‘何以为蒸黎?’可作(指《三吏》《三别》)汇总。反其言以相质,直可云:‘缘何民利上?’”──意思是:把老百姓逼到无法做老百姓的处境,又怎么做老百姓的主人呢?看上去,这俩位封建社会的杜诗学者对《无家别》的观念实际意义的了解,倒是非常值得参照的。
----------------------------------------------
《诗》:“乐子之无家。”诗言内顾,无妻也;言永痛,无母也。母妻子去,曲尽无家之惨。
孤独天宝后①,园庐但蒿藜②。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③。存者无信息④,逝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⑤,回归寻旧蹊。
(通章委托征之语。首言乱后归来,景情并叙。)
①谢朓诗:“孤独市朝变。”②《前汉·郊祀志》:“嘉禾没生,蓬蒿藜旁茂焉。”③谢朓笺:“歧途东西,或者以呜悒。”④薛道衡诗:“一去无信息。”⑤鲍照诗:“贱子歌一言。”败归,谓邺城之败。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①。但对狐与狸②,竖毛怒我啼。四邻何全部③,一二老寡妻④。宿鸟恋本枝⑤,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⑥。日暮还灌畦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⑧。
(此段叙述,言归而无家也。上六,说故居荒芜之状。下六,说暂归旋役之苦。日瘦,谓日色无光,气候惨凄)。
①《前汉·刘向传》:“寒日青无光。”《楚辞》:“霜露惨凄而交下。”②《本章》:“狐形近狸而黄,善能为魅。”③《记》:“修其班制,以与四邻交。”④《汉书·元后传》:“汉家老小寡妇,旦暮且死。”潘岳《关中记》:“夫行妻寡。”⑤洙曰:人情之恋家乡,犹鸟之缘本枝,虽穷栖且安辞矣。《独曲歌》:“宿鸟横纵飞。”⑥江淹诗:“虽然有荷锄倦。”⑦颜延之《陶徽士诔》:“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说文》:“田五十亩为畦。”⑧《记》:“谦谦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元帅之臣。”《说文》:“鼓,骑鼓也。”鼙,与鞞同。
虽从本州役①,内顾没有携②。近选择一身,渐行渐远终转迷。故乡既荡尽③,近远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④。生我并不给力⑤,终生两酸嘶⑥。人生道路无家别,何以为蒸黎⑦。
(此段叙情,言无家又别也。上六,伤只身一人之莫依。下六,痛亲亡之看不到。上章长成报效祖国之忠,此章长成思亲之孝,俱有关于大伦。杜诗有几句叠用开阖者,众多从役本州,幸之也。内没有携,伤之也。只身一人近行,非比渐行渐远,又以本州为幸矣。故乡既尽,近远齐等,即在本州亦伤矣。词意奔走哀痛。没有携,无与别离者。终转迷,言往无觉所。两酸嘶,谓母女饮恨。为蒸黎,不可跟总数也。此章八句起,后2段各十二句。)
①卢谌诗:“岂谓乡曲誉,谬充本州役。”②左思诗:“内顾无斗储。”宋袁淑议:“必然携离。”③谢灵运诗:“故乡皆扫尽。”④自天宝十四载至乾元年间,乱经五年矣。《尔雅》:“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注谷曰沟。”⑤《诗》,“生我劬劳。”⑥陆厥诗:“酸嘶度扬越。”⑦《诗》:“与生俱来蒸民。”毛苌曰:“蒸,众也。”裴秀诗:“穆穆我后,矜兹蒸黎。”朱子《诗传》:“黎,黑也,犹秦言黔首。”卢元昌曰:先王以六族安全民,使民有室家之乐。今新安无丁,石壕遣妪,结婚有怨旷之夫妻,垂老痛战亡之子孙后代,至兵败逃归者,又复免不了。河北省苍生,几于靡有孑遗矣。唐之危而不逝者,赖唐太宗德泽在人,而思明自殒于萧墙耳。
水调歌写诗,多言遣戍参军之苦,而宋元下列不言焉。盖唐用府兵,兵即各尽所能,故有分离室家,远罹锋镝,及亲朋好友送别,历历惨痛之情。宋明之师,或用召募,或用屯军,征战战时,皆其身所习熟,而分所当为者,故作家亦没了为哀苦之吟矣。
王嗣奭曰:上数幸诗,非亲见不可以作,别人虽亲见亦不可以作。公来往东都,亲眼目睹成诗,若有灵气使之,遂下上千年之泪。又曰:《新安》,悯中男也,其词如母亲保赤。《石壕》创作者妇语,《新婚》作新归语,《垂老》、《无家》,其苦知道而不可以自达,一一描绘浑似,同工异曲;随物赋形,真成就手也。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人,本武汉人,后徙河南省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朝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家,与诗仙李白统称“李杜”。为了更好地与另俩位作家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差别,杜甫与李白又统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作“老吴”。
杜甫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危害十分广阔,被后世称之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作“史诗”。后人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写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佳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辞官进川,尽管躲避了战争,日常生活比较稳定,但依然情系众生,胸襟国家大事。尽管杜甫是个现代主义作家,但他也是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佳作《饮中八仙歌》可以看出杜甫的壮怀激烈。
杜甫的观念关键是儒家思想的民贵君轻观念,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民俗淳”的宏伟理想。杜甫尽管健在时知名度并不赫赫有名,但之后声名显赫,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日本文学类都造成了长远的危害。杜甫一共有约1500首诗文被保存了出来,大多数集于《杜工部集》。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