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百科 > 好词好句 >

好词好句

对人的一生的感悟的句子(精选88句)

好词好句2022-07-0989举报/反馈

1、我十分欣赏他们的孤独和寂寞!

2、学学欣赏吧,在你身边需要欣赏的东西有很多很多。

3、人们不禁要问,如今的社会何以充满如此多的不信任?

4、妻子看了一眼丈夫,泪水夺眶而出:我何尝不爱吃鱼肉啊!

5、由此可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6、至此,丈夫才解开了妻子抢先吃鱼头的奥秘,才真正理解了妻子一生对自己的爱。

7、难怪有的官员说:现在的老百姓,简直成了老不信。不管你说什么,怎么说,他们总是摇头不信。

8、衣食住行皆学问,哲思无处不存在。因为生活就像万花筒,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辨,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9、说话确有好听与不好听之分,其关键在于能否摆正位置,慎重处理好自己与对方的关系。比如:你说了些什么呀!

10、两位老人像孤零零的两棵苍松,寂寞而形影相吊。他们的孤独,是近似神圣的孤独;他们的寂寞,是令人崇敬的寂寞。

11、怨恨、怨气在老年人中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状态。它是诸病之源,是不良行为的种子;对此,不得不察,不得不慎。

12、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一事一物,哪怕是每一个细节,只要你仔细想一想、品一品,无不充满着人生的哲思与辩证。

13、当今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知识大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假若七十岁的孔子活在今天,也未必能从心所欲,更何况我们还不是圣人呢。

14、过多操心是一种心病。这种病尽管不疼不痒,不会危及生命,但会产生无端的猜忌,招致无谓的麻烦,使自己的生活越来越不快乐。到头来,遭到伤害的是自己。

15、我们应当小心谨慎,避免上当受骗。但同时应当相信,纯朴和美好依然存在,诚信还是主流。决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老百姓还是老百姓,不能变成老不信。

16、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尊老敬老是人们的美德,是文明礼让的表现。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老年人更应当呼唤自尊、注重自尊,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17、古人提倡养生先养心。养心必须首先摈弃贪欲,加强学习,增加精神滋养。郑成功有句名言,叫作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此话确实精辟,堪作老年人养生的指南。

18、在我国典籍中,有许多 其着眼点有的从怨的产生谈起,有的从怨的危害加以分析,有的规劝人们消怨、去怨。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古人对怨与怨恨的认识都是非常深刻的。

19、上了年纪的人大都知道:在从前的时候,不论官方讲的,还是坊间传的,人们多是深信不疑的。可现在倒好,不论官方郑重宣布的,还是名人的信誓旦旦,一律被打上大大的问号。

20、小人巧言令色,善于伪装,短时间可能给人以迷惑,但时间长了就会显出丑恶的本质。君子质朴,诚恳坦率,刚接触时也许给人以冷漠的感觉,但处世待人却非常厚道,令人折服。

21、其实,邻居的嬉笑里并没有讥讽嘲笑的意思,熟人的问话也并无恶意,儿子因过失被刑拘也没有被人歧视或看不起。她何以如此猜忌不安呢?这就是虚荣。虚荣属于心理疾病的范畴。

22、从某种意义上说,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吃什么或喝什么。至于怎样才能使自己心理健康,在其他篇目中已经讲过多次,不外乎培养广泛的兴趣,参加力所能及的运动或劳作,多与别人交流等。

23、第二天老太太出来说:啊呀,那个山里人卖的西瓜实在太好了,太甜了,多少年来没有吃到那样的西瓜了。好多人后悔错过了机会,都盼望那位卖西瓜的老人再次出现,可就是没有见到他。

24、无疑是假冒伪劣把大家搞蒙了、搞怕了。在这种处处都弥漫着不信任的氛围中,诚信就像原始的金子,被大量的泥沙裹挟着,沉到了水底,就像不信任已深深地潜入到了人们灵魂的深处一样。

25、现在人们都在呼唤诚信,期待诚信,政府也在大力倡导诚信。我们应当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条件的改善以及文化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诚信终将会回归的,并一定会成为社会的主流。

26、民间有句妇孺皆知的俗话,叫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不论是行善的还是作恶的,人们都希望能够马上兑现,立刻就让当事者得到报应。可现实中的事情往往不是这样。

27、表达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说法、不同的语气,便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有的人因为一句话表达不妥,结果让对方不快,甚至闹出乱子。因此,说话不得不慎,不能不注意方式方法、注意礼让客气、注意尊重别人。

28、就常人而言,彼此之间的感情不论深浅,但礼貌是不可或缺的。这大概就是老百姓所说的感情不到礼貌凑。有礼貌不一定是智慧的表现,可不礼貌总显得有点傲慢和愚蠢。因此,不管通过什么方式,对人总得有点礼貌。

29、过分操心,是许多老年人身上都有的一种普遍现象:他们整天想的,不是儿女的事就是孙子辈的事,不是邻居的事就是熟人的事,不是单位的事就是社会上的事……总之,对别人的事、外界的事,简直比自己的事还上心。

30、《墨子*兼爱》篇指出: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在墨子看来,不论祸还是怨恨,原因均在于缺乏仁爱之心。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信任和理解,和平共处,团结友爱,那还能有怨恨吗?肯定无怨可言。

31、虚荣的人多是要好、爱面子、不甘人下的人,是一种向上、自强的表现。但问题是不能过了,过分了就是病——一种疑心病,或叫被笑恐惧症。病因在于心胸不坦荡,活得欠真实。医治的处方就是直面现实,坦坦荡荡地生活。

32、有人从菜肴中领悟出君子与小人的道理:肥甘油腻的菜肴近似小人,清淡纯正的菜肴颇像君子。肥甘者香味扑鼻、格外诱人,但吃多了会给身体健康造成隐患;清淡者虽然色不艳、味不浓,吃起来也许不那么顺口,但对身体大有裨益。

33、这对老夫妻相濡以沫生活了三十多年,二人吃一条鱼,妻子总是抢先吃鱼头,把肉多的一段留给丈夫,理由是她最爱吃的就是鱼头。直到丈夫病重吃不下鱼的时候,妻子才大口大口地吃起了鱼肉。丈夫看了愕然地说:你不是最爱吃鱼头吗?

34、人生百态,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追求完美不现实,也是永远做不到的。人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进行探索,人生绝无至境可言。老年人虽然经过了大半辈子的历练,见多识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很难说已经进入了自由王国。

35、礼貌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事情,但它却是非常重要而又珍贵的东西。说它珍贵,不是指外表和形式,而是在于它的内核——感情。一个人的礼貌里是否含有感情,含有多深的感情,只要你稍加留意,是不难发现的。

36、老人须知,乘车坐船时年轻人为自己让座,这是社会倡导的文明礼让行为,而不是法律规定。让座者是自愿的,是高风格,是对老年人的尊重、礼貌和同情;老年人应当表示感谢,不能认为是应该的、必须的,更不能无礼或粗暴地对待不让座的人。

37、欣赏需要学习,需要能力。当你具备了一定的欣赏水平时,你就能从欣赏风景中增添愉悦的心情,从欣赏书画中提升自己的情操……欣赏一个人,就会从他身上学到一些有益的东西;欣赏自己也不错,因为它会增强你快乐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38、最近的报纸、电视等媒体还屡屡有这样的报道:老人乘坐公交车,年轻人为其让座稍微晚了点,老人便出言不逊,有的竟然坐到了青年女子身上,有的还动手打人,这也是倚老卖老、为老不尊的表现。这种事情虽与诬告他人不一样,但自尊心的缺失却是相同的。

39、有些老年人既经历过战乱,也体验过灾荒;既饱尝过动乱之苦,也亲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非常自信于自己的经验。总以为自己走的桥比年轻人走的路还多,与别人说话居高临下,喜欢对晚辈指点教训。岂不知这恰恰与人拉开了距离,说话的效果也会适得其反。

40、欣赏不能选错了目标和方向,否则,就会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造成身心上的污秽和创伤。艳羡别人的财富,就会助长自己的贪欲;喜欢别人的奢华,就会增加自己的虚荣;向往别人的名望,就会使自己产生自卑感……这里面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也是人生辩证法。

41、再比如喝茶,不管是一个人独酌,还是几个人边喝边聊,总是端起来放下,放下再端起来,直至水清味淡,兴尽而止,将杯子彻底放下。人生又何尝不是一次次、一天天地重复着,拿起来放下,放下再拿起来,直至最后彻底放下。拿起来放下是茶道,实际上也是人生哲学。

42、好人始终是好人。上帝这样安排,就是对好人的最高奖赏;让恶人一直成为恶人,使他整天负罪,这本身就是对恶人最严厉的惩罚。换一个角度看,同样如此:为人行善,福虽未来,但祸已远离;为人作恶,祸虽未临,但福亦不再。所以,永远不要抱怨上帝,上帝是公平的。

43、为人处世不论年龄大小、身份高低,均须有适合自己的礼貌。所谓礼貌,就是以一定的方式或举动对别人表示感情和敬意的过程。从个人的修养来看,这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体现;从交际的角度看,这可以视作人际交流的艺术。所以,有人将礼貌比作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的钥匙。

44、近代民间教育家、伦理道德宣传家王凤仪说怨人是苦海,含冤活受罪,越是含冤怨人,心里就越难过,到头来不是生病,就是招祸。冤、怨的气本身就是毒,一旦积存于心,就等于服下了毒药。因此,凡有冤、怨二气的老者,一定要想方设法排遣之、化解之,使它不要成为自己的宿敌。

45、白岩松在一次电视节目中说:人,只要别拿自己当回事,就知道自己该怎么活着。对于一些老年人,是否可以这样套用:只要别拿自己的资历和经验当回事,就不会居高临下地教训别人。不拿自己当回事,不拿自己的资历和经验当回事,人就没有包袱了,就轻松了,活得也就自由自在了。

46、人到老年,大都非常注重养生,此举无疑可喜可贺。但究竟如何养、养得怎么样,却是值得商榷的。现在常见的养生方法多种多样,五花八门:或倚重形形色色的保健品,或迷信奇方秘法,或靠山珍海味大补,或四处求医问药……殊不知,此等过分劳神费力又破费的方式并不可取。

47、由此可见,疑心病是一种致命的病。有些老年人的疑心虽不那么典型,但疑神疑鬼的事情也不少:身体某个部位稍有不适,便疑心患有恶性病;偶尔查出了点小毛病,便以为自己不可救药了;患病时间稍微一长,便疑虑重重。由疑虑到恐惧,直到最终失去了生存的信心,酿成不应有的悲剧。

48、孔子在《论语》一书中,也多次提到怨的问题。如在《论语*颜渊》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只要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自己所不喜欢的就不强加在别人身上,处处讲仁爱,凡事都能顾及别人的利益和感受,不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中,就绝不会有怨恨发生。

49、这就是说,疾病不仅仅是由于被病菌、病毒感染或机体组织自身变异或不调引起的,心理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心理不健康,产生了障碍,身体的免疫力就会下降。本来没有病就可能会染上病,小病可能会变成大病,大病甚至可能恶化而危及生命。故有的人被气死,有的人被吓死,此说并非危言耸听。

50、我曾看到这样一些事情:对弈的两位老者,平常是好友,但因为一步棋之差,二人争得面红耳赤,有的甚至出言不逊或动粗;买菜的老太太,因为几片菜叶,与对方吵得不可开交;在饭店、医院或其他公共场所,有些接受服务的老人,因工作人员的不周,闹得沸沸扬扬……这是何苦呢!值得吗?

51、有一天,我突然看见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妪,搀扶着一位拄拐杖的老先生,慢慢行走在草坪外圈的水泥地上。草坪中间的路上依然走着许多人。面对一群群抄近道的男男女女,看着绕草坪慢慢而去的两位老人,我的心里顿时五味杂陈。对那些走捷径的人我无话可说,那两位孤独绕行的老者却使我非常感动!

52、有人说,双方发生摩擦冲突时,首先笑出来的一方就是赢家,因为他的心理具有强大的优势。在那种激烈纷争的时候他为什么能笑出来?可能是他认识到了自己的可笑,也许是认识到了对方的可笑。如果这种笑不是冷笑、嘲笑,而是发自内心的善意,这笑就是以起到灭火剂的作用,完全可以一笑泯恩仇。

53、动不动就发火,时不时就与人争吵,这是一种心病的表现。心中有块垒,出气不顺,自然便会在举止言行上表露出来。或许有人要问,这种心病能治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医生不是别人,就是你自己,不能依靠外来的作用,只能加强修养,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借用佛家的话说就是要跳出三界,做到觉悟自明。

54、居民小区的中心花园里,有一片翠绿如茵的草坪。遗憾的是,人们为了少走几步,撇开正道不走,就在那草坪的正中间踩出了一条苍白的路。物业管理者为了保护草坪,在那路的两端拉上缆绳,并插上了写有爱护花草近似神圣的木牌。几天后,缆绳被扔在一边,木牌也倒在了地上,人们照样踏着草坪走来走去。

55、爱,有时要宣布,甚至要不断地宣布,但更重要的是默默地付出。爱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要用真诚之水不断地去浇灌。爱不是轻松的、随便的,而是需要不断地激发自己身上的热情和能量,去寄托、去行动。爱是贯穿人生全过程最美丽、最赏心悦目的花朵,但也需要自始至终地培植和维护。

56、孔老夫子自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人活到七十岁,就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不会违背规律和社会道德准绳了。其实这只是相对而言,比六十耳顺提高了一步,而未必就是最高境界,也不敢保证不逾矩。西方哲学家罗素说: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就是对规则与自由的探索。这种探索需要人类长期的努力,而且是无止境的。

57、俗话说时候不到,那么什么时候才会得到应有的报应呢?我见过一些一生善良,做了许许多多的善事,是大家公认的好人的人,他们却始终未得到好报,直至在苦难中离开人世。我也见过一生作恶不断,干了许许多多的坏事,被众人所指,遭众人唾骂,但并未得到恶报的人。对此,我曾迷惑不解,愤愤不平,甚至迁怒于社会,抱怨上帝。

58、多疑就是自以为是,与其说是不相信事实,倒不如说是相信其相反的那一面,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负面心理。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要想克服多疑的毛病,就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要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再者,从中医角度看,疑必重的人多是心气不足,气机不畅,必要时可通过药物或按摩疏通其气血。

59、欣赏应当有所选择,而不应是盲目的。欣赏别人的学识,能增加自己前进的动力;欣赏别人的安详,能使自己清静;欣赏别人的爽朗,能增加自己的质朴;欣赏别人的善举,可净化自己的心灵……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时,别人也会向我们投以同样的目光。欣赏是双向的、对等的,学会欣赏对提高生活质量和情趣大有好处。

60、毋庸置疑,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坑蒙拐骗确实不少。别的不说,仅就专掏老人腰包的虚假保健品、伪劣医疗器材,一本万利的传销和形形色色的亲情陷阱等,大有让人防不胜防之势。尽管如此,但决不能将整个社会看得一团漆黑,决不能对所有的人都失去信任,决不能染上惧怕坑蒙拐骗综合征。行文至此,我想起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61、所谓欣赏,就是用眼睛去关注,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体味人世间的美好事物。花开花落,月圆月缺,就是一首诗;潮起潮落,云卷云舒,就是一幅画;人说人笑,你来我往,就是一种情。对于人生,对于万事万物,都需要用真诚去欣赏,而不是用怪怪的眼光去打量,更不能用怀疑的心思去猜度。只有这样,你才能从欣赏中获得裨益,得到享受。

62、还是这位老太太,她儿子在外面喝酒喝醉了,与人发生争执并打了人,被公安机关判处拘留五天。她去给儿子送饭时遇到熟人,人家问她去哪里,她谎称儿子生病住进了医院。可她去的那个方向根本就没有医院。大家再问,她却涨红了脸,含糊其词,不知所云。待她儿子被拘的真相大白后,老太太觉得再也没脸见人了,结果很长时间也没敢出门。

63、很显然,这是责怪对方表达能力差,未能把事情说清楚。如果换种说法:没听懂,我不太明白。这就把责任揽到了自己的身上,给对方留下了余地。再如:你们都对着我来了,这不是故意难为我吗?一听便知,这是一种负面的说法,极容易引起别人的辩驳。如果改变一下指向,换成也许是我不好,造成了您的不满,请谅解。这就使谈话的气氛缓和了下来。

64、有这样一位老太太,一天,她穿了一身色彩比较亮丽、略带图案的新套装,出门遇到了几个熟人,大家都盯着她嘻嘻哈哈地说:啊呀呀,你这衣服太漂亮了!你看,这老太太立马就年轻了许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老太太说得局促不安,不知如何是好。回到家里后,她立刻把新衣服脱掉,塞到箱子底下再也不穿了。家人问她为什么,她说人家都笑话她。

65、《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百病生于气之说。气从何来?它接着指出:怨则气上。怨气上升,便会伤心扰神,五脏六腑受损,循环系统紊乱,免疫能力下降,各种疾病随之而来。更可怕的是,怨恨还能使人丧失理智,一气之下有可能做出一些不可理喻、难以想象的举动,造成不应有的遗憾和损失。因此,对于怨和怨恨不可轻视,不得不防,不得不加以克制。

66、更不应该的是操闲心,更兼包打听。这种人耐不住寂寞,不是向别人打听某某人做了些什么,就是追问某某人说了些什么;不是关心着张三,就是关注着李四……对别人的一举一动倍感兴趣,对别人的言行总是放心不下。他们的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别人身上,对自己的检点和关照却少之又少;颇像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这当属于最令人反感的操心者。

67、不言而喻,这两种人的生活肯定是很累很苦的,很不自在。俗话说得好:智者有过修身,愚者有过怨他人。不管冤气还是怨气,尽管表现形式不一样,但都是生发于自己的内心,指向的目标却是外界——总以为冤屈的制造者是外力,怨恨的对象是他人,自身扮演的角色仅仅是一个充气囊、出气筒。须知,这气囊气筒的滋味确是不好受的,受害也是最为深重的。

68、那么正道何在?清代书法家邓石如说得好:容人却侮,谨身却病,小饮却愁,少思却梦,种花却俗,焚香却秽;*坐补劳,独宿补虚,节用补贫,为善补过,息忿补气,寡言补烦。却就是剔除、远离,补就是增益、增添。该补的补,该却的却,而且要用正确的方法,再来一个互相结合,这就是正道。当然,邓石如说的都是精神上的养生,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远比物质更重要。

69、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人的心理与生理状况休戚相关,其密切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如果一个人的心理不健康,其思想观念就会悲观沉沦,情绪就会萎靡不振,兴趣爱好也会大大淡漠。在这种心理障碍的不良作用下,有的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生理问题,如头晕、头痛、内分泌紊乱、肠胃不适等,严重的甚至可直接导致心肌梗死或中风,令人十分痛心。

70、恰在这时,应郴因事来到杜宣的家中,见他病得厉害,便问其缘故。杜宣诉说了原委后,应郴百思不得其解。当他回到当天喝酒的厅堂后,看到悬挂在墙上的那张弓,立刻恍然大悟。他随即派人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原来的位置上,斟了一杯酒,随后指着杯中的蛇对杜宣说:你看,你所说的蛇,不就是挂在墙上那张弓的倒影吗?酒杯里怎么会有真正的蛇呢!杜宣弄清真相后,心情立刻轻松了许多,病很快也就好了。

71、比如吃饭,年轻时吃啥啥香,粗细不拒,狼吞虎咽,生冷不忌,一日三餐尚嫌不足,时不时还要加点零食。但老来以后,却变得望饭兴叹;即使食精脍细,也吃不下多少。同时怕生冷,忌肥甘,一不小心还会吃出些毛病。这吃饭与人生何其相似尔!年轻时图生计、谋发展,东奔西走,夜以继日地忙于工作和事业,高高兴兴地接纳收获。人老了,日渐进入失去的时代: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健康,失去了能力……自然也失去了食欲和胃口。

72、走在路上自己摔倒的老头儿,路人前来救助,他却反诬施救者将他撞倒;走出商场自己跌倒在台阶上的老婆婆,好心人想把她扶起来,她却反咬一口,硬说她是被人家推倒的……其目的就是讹诈。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日趋文明,可类似颠倒是非、恩将仇报的无良事件似乎越来越多。看看这些丑陋的行为,听听人们的负面反响,这些缺德的老人真让人心寒!难怪有人在报纸上发出这样的质疑:这些人是老了以后变坏的,还是坏了以后变老的?

73、同样是一句话,负面的说法是:他嫉妒我。正面的说法是:我可能有让他不顺眼的地方。负面的说法是:那人太差劲,其行为让人难以接受。正面的说法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他的做法与别人不一样。一总之,说话不能站在自以为是、我是人非的制高点上,不能不加具体分析,统统把不是推给别人。更不可盛气凌人,说话不留余地,把别人逼向死胡同,让人下不来台阶。至于那些无关紧要的问题、鸡毛蒜皮的琐事,谁是谁非均无所谓,更不必过于计较。

74、在日常生活的许多场合和事情上,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在马路上闯红灯,从众购买保健品,随波逐流赶时髦……诸如此类的行为不是别人强迫的,而是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和选择。如果你轻轻松松地随大流,顷刻间就会习以为常地被淹没在滚滚的人流之中;如果你特立独行不随俗,就必然要承受行为或心灵上的孤独,或许还有世俗的白眼。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是改变不了世俗的,无法阻挡不文明的人流,但你完全可以守住自己的信念,享受精神家园中神圣的孤独。

75、我想这样的人不是老了以后变坏的,而是本来就不怎么样,活着活着变老了;老了以后劣根未除,一有机会又耍起了无赖。这种倚老卖老、为老不尊的人数量不会很多,但影响极坏,向社会释放了一股不小的负能量。事件的本身算不得重大,但起的负面作用却是巨大的,给人们心理上留下的阴影短时间内是难以消除的。如此发展下去,谁还敢见义勇为,谁还敢靠近老人!这些人是老人中的败类,是老年人的反面典型,众多的老者可从他们身上吸取教训,借以增强自尊心,提高自尊感。

76、最近,我忽然想起幼时在读小学的一件事:我们几个一贯表现很好的学生,总是得不到老师的表扬;而那几个调皮捣蛋的家伙,却屡屡受到老师的夸奖,班里很多小伙伴都为之不满。一次,老师在一个专为优秀学生召开的会上说:你们是好孩子,好学生,一向表现让人放心,还用再表扬吗?而他们……想到这里,我似乎明白了许多。有道德的人不张扬,不自夸,所以常常被人忽略,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很完美,让人放心。表扬有缺点的人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促使他们进步,让他们转化。

77、冤、怨二气属于心病,心病须由心来治。也就是说,医治心病的方法也只能从心理上着手,别无其他良药。首先自己要当好反光镜,而不是当手电筒,要多烛照自己、检点自己,多聚灵、少敛脏,不要将过多的火力投向他人。再就是要学会转移法,当冤、怨二气发作时,你就或去劳作运动,或找亲友交谈娱乐,利用各种方式将注意力转移出去,也就是常说的消消气。三是虚静清心,做到心理清零,亦即将过去的一切不愉快统统抛却或忘记,让生活来一个擦了桌子另上菜,当一个新时期的快乐老人。

78、顺便说个笑话:一对男女走在街上,女的不小心,撞到一辆停下来的汽车上,男的立马上前搀扶,又是抚摸,又是安慰,其关爱程度几乎胜过了自己的宝贝孩子,这很可能不是夫妻。假如男的见女的撞到车上,不仅不安慰,反而大声呵斥:你的眼瞎了吗?这么大的汽车都看不见!这可断定,他们十有八九是夫妻关系。为什么?因为在这种严厉呵斥的声音里隐含着爱意。所以,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缺乏感情的礼貌是表面的、浅薄的,难以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79、冤、怨二气是为毒在日常生活中,有些老人总以为自己是冤大头,甚至充当了一辈子冤大头;一生虽未遭遇到大的冤情冤案,但出了不少冤枉力,吃了不少冤枉亏,花了不少冤枉钱,生了不少冤枉气,最终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所以,直到如今依然感到委屈得慌,长期生活在冤气之中。再一种就是没完没了地抱怨:怨社会不平,怨领导有私心,怨他人不讲理,怨儿女不孝顺,怨朋友无情无义……总之,口中是怨言,心中是怨气,将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完全归咎于客观,唯独不能扪心自问,不做自我反省。

80、正常范围内的操心是人之常情:孩子出门在外,长辈总是惦记着;亲人生病住院了,老人感到揪心;亲朋好友摊上了事,自己心里也焦虑不安……遇到这样的情况,为之操心不足为奇,不操心倒有点不正常。但重点在于,一是要分清是应该操的心,还是操闲心,闲心坚决不能操。二是,即使是应该操的心,也要掌握适度,不能过,过多、过分就会伤及情绪,甚至危害身体。爱操心的老人还应多反思自问:你操那么多心有用吗?对问题的解决有裨益吗?从现实情况看,十有八九是无用的、多余的。还是少操心为好。

81、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写过一本《爱的多重奏》的书,通篇阐述的是对爱的理解和培植,可谓精辟透彻。他所说的爱,重点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但又不仅仅是爱情。人,本来是单独存在于世的,而爱情却让人从一变成了一从单数的形式变成了两个数。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两个人都必须打破自身的封闭,敞开自己的心扉,学会渐渐地用另一个人的角度去看世界,让另一个人的好恶融人自己的生活。两个人的爱,其结构虽然很简单,但往往需要很大的付出,甚至是终生的付出。在此,我不由得想起一对英国老夫妻的故事。

82、经验是有时代性的。时过境迁,过去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现在。用过去的老经验判断现在的事,无异于刻舟求剑。有些老人喜欢说我年轻时如何如何,过去怎样怎样。比如有位老兄数落他儿子说:从前我在车间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星期天很少休息,有时晚上还得加班,回到家里家务照样干,你们可倒好……话还未完,就被儿子顶上了:好好好,你能干,可结果怎么样呢?干了一辈子挣下了多少钱?到头来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这老先生哑言了。时代发展了、进步了,人们的生活从内容到形式都今非昔比,过了时的皇历的确没有用了。

83、经验不是科学,往往带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局限性。久病成良医,也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效,没有普遍意义。例如,同样是得了感冒,有的人是喝姜汤、发汗治好的,有的人是吃药、打点滴痊愈的,还有的人说:治疗需要一个星期,不治也就是七天,靠靠就好了。这都可能成为个人的经验,但你的经验不一定适合别人,更何况人的疾病林林总总、千奇百怪,不可能总是局限于你所罹患过的那一种或几种。好的医生毕竟不是得病得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专业学习和临床实践锻炼出来的。即使一个得过许多种病的人,其医学知识也要少于医科大学最蹩脚的学生。

84、去年夏季某一天的傍晚,我所住的小区里来了一个卖西瓜的老人,他拖着一辆破旧的地排车,车上的西瓜既不多,也不大,但他声称自己是南部山区的,西瓜是自己亲手种植的,别说农药、催熟剂、膨胀剂什么的,连化肥都一粒未用,所用的全是农家土杂肥和豆饼之类的有机肥。瓜的个头小,无光泽,是干旱造成的。但瓜瓤肯定是起沙的,甜甜的。围拢上来的人,有的打量了一阵,有的端详了一番,疑心的人们一拨拨地离去,谁也没有出手去买。一连好几个傍晚,老人天天来,爪就是卖不出去。后来,有位腿不好的老太太,因去不了市场,只好就近买了他几个西瓜。

85、不论在农贸市场还是在大型超市里,卖服装的都说自己的货是名牌,不是假冒的;肉摊上都标着非注水肉;出售瓜果蔬菜的都高喊是绿色的有机的;向老年人推销保健品的,都拍着胸脯说是正宗的……岂不知,越是这样自我标榜,人们越不敢相信、越是无所适从。’人们即使买来穿了、吃了、喝了、用了,也往往处于不得已或别无选择的境地,只能将一个又一个的不信任吞进肚子里。这颇像管理学上所说的钟表定律:当你只有一只表的时候,你一看就知道现在是几点了,完全相信这只表;当你有了两只表的时候,且有一只是不准确的,这就使你难以判断现在是几点了,对哪只表都不敢绝对相信了。

86、词典上对疑字的解释是:不能确定真假或因不相信而产生的猜忌。疑病又叫疑心病,是一种负面的心理反应,是抑郁症、焦虑症常见的不良心态。此病不除,往往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汉代应劭在其《风俗通义》一书中所记叙的他祖父应郴亲历的一件奇事:应郴在任县令时,一天,设家宴邀请其属下主簿杜宣一起吃饭。宴厅的墙上挂有一张红色的弓,由于光线的折射,那弓在酒杯中的影子像一条蛇似的在蠕动。杜宣见状又惊又怕,可这是上司请客,决不能抹了上司的面子,于是便硬着头皮将那杯酒喝了下去。杜宣回到自己的家里后,顿感腹痛异常,似有一条蛇在肚子里搅动,服用各种药物均不见效。不几天,他便成了一个命在旦夕的人。

87、由于历史的局限,当时活到八九十岁的人很少,所以孔子未能做出更高、更进一步的判断。现在国人的平均寿命已经超过七十岁,八九十岁的老人已不鲜见,所以不妨做进一步的假设。以愚之见,八十岁的人虽然体力不行了,但在规则与自由的探索与领悟上,却是年轻人所不能企及的,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历练有成。动的能力虽然小了,但可以做到如秋叶之静美,与物相和,与人相安。有人说九十活不过,全是自己的错,如果人老了依然还犯错,错误大概还是犯在对规则与自由关系的把握上。古人认为内不顺莫如舜,外不顺莫如孔子。不论长幼,人生遭际难免不顺,但老年人那经过千锤百炼的心灵,却应当是圆融的、光华的,相对纯洁而又老练。因为高龄老人已经超越了许多,已经站到了人生的制高点上,对万事万物已经能够看得更开了,所以,对规则与自由的驾驭已经轻车熟路。

88、人生在世几十年,大都能认识许多人,辨认许多事物。但令人奇怪的是,有的人却往往不认识自己,或对自己认识不足。为什么?究其原因,就在于自己的认识力、感知力、体悟力等诸能力,全都投向了自身以外;又加上被各种欲望所引诱,还有色、香、味等多种因素干扰,将自己的真心本体遮蔽了。但是,不论中国的儒家、道家,还是外来的佛家,却均把人的处世着眼点、立足点放在了个人的主体上。儒家提倡忠恕,宗旨是纯心养性;道家提出自我感应,主张修身炼性;佛家教义的核心是慈悲,大讲明心见性。从中不难发现,它们无不把个人的心与性放在整个人生的首位;力主人要加强内化、内敛,不要把精力、体力全部投向外界。这样,人方能充分地认识自我,进而塑造一个纯真、高尚、无邪的自我。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正己心,明道理,能克己,善助人;再就是要淡定、镇静,去贪、去躁、去心病。一个纯真的老者,只要持之以恒地修身养性,好好地调理自身,身体的健康状况也就会得到很好的改善。

踩一下  ()  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