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诗歌 > 散文诗 >

散文诗

《看不到(近无李白信息)》

散文诗2022-07-13189举报/反馈

看不到(近无李白信息) 杜甫 看不到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灵巧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回归。 这首诗作于清居成都市的前期,也许杜甫这时奔走闻悉李白已在放逐夜郎中途出狱,遂观后感而作。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主要表现了对好友的情深。
开始一句,生硬陡起,好像堆积于心里的情感一下子爆发出来。“看不到”二字放置句首,表述了希望看到李白的明显心愿,又把“久”字放进句末,注重想念時间之长。杜甫和李白自天和四载(745)在兖州分开,已经有整整的十五年沒有相见了。
随后第二句,作家便流露对李白郁郁不得志、因此浮名自放的哀怜和怜悯。古时候一些不满意现实的人也通常佯狂遁世,象秋春时的接舆。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经常作诗纵酒,笑傲江湖公侯,以狂放不羁的看法来表达欲善济而不能的悲痛情绪。一个拥有志向远大的人却迫不得已“佯狂”,这确实是一个大不幸。“佯狂”虽能冲昏头脑世人,殊不知杜甫却深深了解和理解李白的苦处。“真可”二字装饰“哀”,栩栩如生地传递出作家无尽叹惋和怜悯的心思。
这类情感在颔联中获得进一步呈现。这几句用了一个“**”,造成了明显比照的表达效果。“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李璘璘一案,李白被牵涉,这些人就叫喊要将“乱臣贼子”李白惩处酷刑。这儿“皆欲杀”和“独怜才”,主要表现了杜甫与“世人”心态的对立面。“怜”承上“哀”而成,“怜才”不但就是指文学类才可以,也包括着对李白政治上含冤的怜悯。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以苏武、黄公比李白,力言他并不是叛臣,又用贾谊、孟子之典来写他政冶理想不可以完成的不幸。而这类不幸也一样存有于杜甫的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赶出朝中,不也是“世人”的不公平吗?“怜才”也是怜己。一同的遭受使俩位好友的心更为密切地连在一起了,这就是杜甫真切哀怜的直接原因。
颈联宕开一笔,两句是对李白一生的绝佳归纳,刻画出一个酒诗飘零的烂漫作家的品牌形象。杜甫想像李白在流荡中以酒相随,酒也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虑。这一联依然借以写李白的悲剧,更深一层地表达了怀恋好友的绵绵不绝情丝。
情深的怀恋最终化作殷切的召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回归。”诗情画意承上“飘零”而成,杜甫为李白的运势忧虑,期待他落叶归根,此生故居,连声召唤表述了对老朋友的绵长爱意。“匡山”,指绵州彰明(在今四川北边)之大匡山,李白较少时念书在此,这时杜甫清居成都市,因此期待李白重归蜀中恰好是情与理中事。就技巧言,开始感叹“看不到”,末尾期盼相遇,详有略,原诗浑然一体。
这首诗在文化上的最大的特点是直抒胸臆,不是假话藻饰。律诗通常寓情于景,或场景融合,胡应麟说:“写诗但是场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小说,此通例也。”(《诗薮》)杜甫通常摆脱这类传统式书写,“全篇一字不粘带景色,而雄峭沈著,句律纯天然”(跟上面一样)。这首诗便是用的倾吐心曲的书写,不点缀景色,情感浓厚,一样造成较大的造型艺术感召力。选用这类书写必定要消化吸收英语口语、短文的成份入诗,最先是脱落华藻,语言表达朴素当然,如本诗语言表达看起来平时,却写下了对朋友的一往情深;次之是根据散文化使精密整顿的律体越来越灵便袅娜,有利于寄情达意,如本诗用虚字转折点诗情画意,使对偶不切等。这类律诗更改了传统式的妃青俪白、四平八稳的老调,提高了律诗的感染力。
-------------------------------------------
原注:近无李白信息。
诗云:“世人皆欲杀”,当是白费夜郎以后,盖上元节二年也。梁氏编在宝应年间梓州作,不知道按年,自个卒矣。曾巩序:乾元年间,长流夜郎,遂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县,以赦得释。憩衡阳市、江夏,时间一长,复如浸阳,过南京金陵,彷徨于历阳、宣城二郡间。其后裔阳冰为当涂令,白过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时宝应年间也。《诗》:“爱而不见。”
看不到李生久,佯狂真可哀①。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灵巧诗千首②,..飘零酒一杯③。匡山读书处④,头白好回归⑤。
(此怀李白而作也。灵巧万篇,见才可伶。飘零纵酒,见狂可哀。归老匡山,盖悯其流放而望其获救,自始至终是哀怜意。)。
①箕子被发佯狂,白之纵酒豪爽,亦迫不得已而然。②《汉书·儒林传》:鲁荣广,高材灵巧。刘向《新序》:“聪慧灵巧,人之美材。”③《雪赋》:“从风飘零。”薛道衡诗:“陶然寄一杯。”④超白,蜀人,而公亦在蜀,故云回归。《丹铅录》谓指彰明县南之匡山,若认为匡庐,超白非九江人,何得言回归乎?⑤《楚辞》:“王孙兮归来。”顾宸曰:公与白结伴游山东齐鲁,在天和四载。白有《鲁郡石门别杜》诗,从此之后,公屡形怀忆,竟不可再会。冬日春日之怀及梦白二首,白在夜郎,公在秦州。此云“看不到李生久”,白在浪游,公在成都市。公与白最称交下,考其相从岁月,仅在游山东齐鲁时。前乎此,后乎此,俱未相遇也。
附考:洪容斋《三笔》曰:杜诗:“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回归。”说者认为即庐山也。吴曾《能改斋漫录》辩误一卷,正辩是事。引杜田《杜诗补遗》云:范传正《李白新墓牌》云:白本官吏子,厥先避仇客蜀,居蜀之彰明,超白生焉。彰明,绵州之属邑,有尺寸匡山,白念书于大匡山,有读书堂若存。其宅在廉洁乡,后废为僧房,称陇西院,盖以超白而出名。院有超白像,吴君因此证杜句,知匡山在蜀,非庐山也。予按当涂所刊《太白集》,其首载《新墓碑》,宣歙池等州刺吏范传正撰,凡千五百余字,但云:“自国朝至今,编于属籍。神龍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初无补遗所纪七十余言,岂知好事者伪为该书,如《开元遗事》这类,以牵强附会杜诗耶?皇甫《舆地广记》云,彰明有李白碑,白生于此县。盖亦传说故事之误,当以范碑为正。
杜田之说,本于杨天惠《彰明逸事》。《杜臆》:超白系出陇西,后遂乱传为陇西成纪人。所云廉洁乡,亦必清莲之讹。
黄鹤曰:李集有《望庐山五老》诗云:“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处巢云松。”又《望庐山瀑布》云:“而我游名山大川,对的心益闲。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世间。”又《南康军图经》云:白性喜名山大川,飘然有物外志,以庐阜水石佳处,遂往游焉。至五老峰,爱其险峭奇胜,曰:“天地之壮阔也。卜筑在此,吾将老焉。”今峰下有书堂旧基,白后北归,犹不忍心去,乃指庐山曰:“与君再相见,害怕寒盟,丹崖绿壑,神其鉴之。”又白《送侄嵩游庐山序》,“惭未归入名山大川。”但是匡山断指浔阳匡庐山。
今按:《全蜀总志》:龙安府江油县,有很大匡山,在县治西三十里,地势耸立,状如匡字。唐李白读书处。岂修志者,亦因《彰明逸事》而牵强附会欤?又考《水经注》:远法师职业《庐山志》曰:殷周之时,匡俗老先生游此山,世人谓其所止为仙人之庐,因以名山大川。但是庐山亦称匡山,盖以姓而出名耶?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人,本武汉人,后徙河南省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朝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家,与李白统称“李杜”。为了更好地与另俩位作家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差别,杜甫与李白又统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作“老吴”。
杜甫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危害十分广阔,被后世称之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作“史诗”。后人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写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佳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辞官进川,尽管躲避了战争,日常生活比较稳定,但依然情系众生,胸襟国家大事。尽管杜甫是个现代主义作家,但他也是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佳作《饮中八仙歌》可以看出杜甫的壮怀激烈。
杜甫的观念关键是儒家思想的民贵君轻观念,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民俗淳”的宏伟理想。杜甫尽管健在时知名度并不赫赫有名,但之后声名显赫,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日本文学类都造成了长远的危害。杜甫一共有约1500首诗文被保存了出来,大多数集于《杜工部集》。

踩一下  ()  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