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纠正泛化倾向
摘要:继去年“献血加信用分”引起热议后,今年疫情防控期间,信用管理话题再刷一波存在感。记者梳理“信用中国”网站发现,多地出台规定,将隐瞒疫病史、接触史等列为失信行为,并将失信信息归集至全国信用信息平台。南京、厦门等地,还将拒不执行小区封闭式管理、公共场所故意不佩戴口罩等,认定为失信行为。(7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 个人信用管理是近年来的社会热点,通过信用“黑名单”的建立、失信惩戒的施行,对倒逼社会信用建设、约束个人社会行为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社会信用管理触角的不断延伸,纳入社会信用的事项越来越多,公众对信用惩戒泛化的担忧开始上升。 社会信用与银行征信并不是一个体系,这也是为什么一些非经济领域事项会被纳入社会信用体系的原因,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社会信用就是个“大箩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有的地方出于政策创新的考虑或者社会管理的需要,把很多社会问题都塞进了信用体系,甚至设置了“招商引资加分”“闹访、缠访扣分”等条款,导致信用体系里的内容又多且杂,确实有越界之嫌。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因为失信惩戒机制作为社会信用的“核心部件”,在社会管理中能够发挥“立竿见影”的效果,为社会治理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抓手。基于此,一些地方希望把平时难以推动或者管理难度大的事项纳入信用体系,通过失信惩戒机制来对社会主体进行约束,从而起到促进工作、强化管理的效果。 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信用“乱、散、杂”的弊病,还是要从完善顶层设计着手,明确社会信用体系的边界,框定可以纳入信用体系的事项内容,既能够规范地方和部门的行为,也可以提供明确的政策指导,让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变得有章可循。除此之外,对信用的奖惩措施也要明确实施原则,划定科学的评判尺度,确保经得起检验,能够得到公众的充分认可,让信用治理不出格、不失当。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都密切相关,不能随意和任性,必须尽快从源头上纠正信用体系滥用、误用等问题,树立正确的信用体系建设和管理理念,规范行为,强化约束,不能动不动就给人扣上“信用缺失”“社会诚信出了问题”等大帽子,也不能把纠正一切不诚信、市场违规甚至打击违法犯罪的希望都寄托上社会信用体系之上,属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依法管理的事项要与社会信用划清边界,提升社会信用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平衡好社会治理与社会信用的关系,让公众放心和满意。 |
相关文章
- 感恩教师节诗歌
- 人生,坚持做一件事,你越能坚持,也就越能成功
- 屌丝和木耳
- 这就是你忘不掉前任的原因
- 男人说如此话,就是心里有人了,女人别不懂
- 原来,夫妻之间,缘分尽了,是有信号的,不要不在意
- 一个家庭突然冒出这3件喜事,往往是祸事来临的征兆
- 老人活多少岁足够了?能达到这个岁数,就算有福!
- 男人到底有多疼你,其实无需试探,看他的行为就知道了
- 最遥远的距离--致过去
- 老话说“四时不开窗,开窗遭病殃”,有道理吗?哪4个时间段?
- 两个人在一起,如果男人在这三方面“大方”,那么他是真的爱你
- 明天立秋,江城近些天温度都是38度,现在天气比过去热了吗
- 去爱一个很爱很爱你的人
- 做人,摆脱霉运的好办法:就1个字
- 角色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