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保“课时”更要保“实践”
摘要:日前,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介绍,《指导纲要》主要面向学校,依据今年3月**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细化有关要求,具体回应了劳动教育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等问题。(7月16日《人民日报》) 劳动教育成为大中小学的必修课,这足以说明国家对青少年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各级学校一定要按照《意见》和《指导纲要》要求开足课时,同时在劳动教育形式上要注重教劳结合,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劳动技能,增强劳动教育的成果。 保证劳动教育课时,作为学校必须摒弃重文化课轻劳动课的思想。实际上,近年来,劳动教育被频频提及,劳动教育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作为以教书育人为主要任务的学校更应该懂得。但是,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当下,劳动教育大都被学校弱化,有的学校根本就不开设劳动课,以致许多青少年缺乏正确的劳动观。要扭转这一局面,作为学校必须摒弃重文化课轻劳动课的思想,按要求开足课时。当然,这离不开有关部门的监督实施,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对于不按要求开设劳动课的学校,以及随意挪用、占用劳动课的教师给予必要的处罚。只有严管严抓,才能倒逼学校和教师真正重视劳动课,从而保证开足劳动课。 劳动教育重在实践。各级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利用好校内校外两个课堂,做到课堂教育和校内外实践相结合。如果说,课堂教育能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劳动对个人成长、国家建设的重要性,那么劳动实践就让学生学会劳动的技能,体验到劳动的艰辛,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从而更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劳动实践才是最好的劳动教育。各级学校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展好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各项劳动实践活动。同时,有关部门要按照《指导纲要》要求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与评优评先、升学、就业结合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与此同时,劳动实践离不开家庭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作为家长不要溺爱孩子,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强化自立自强意识,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劳动实践。社会要给予劳动教育广阔的实践平台,为青少年劳动实践课提供便利和支持。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劳动教育才能真正落地,取得实效。 劳动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地在落实过程中,既要重视课堂教育,又要重视实践体验,让学生真正“劳动”起来,亲历劳动过程,收获劳动成果,从而一步步树立起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青少年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相关文章
- 2013感动中国人物高淑珍事迹
- 一个家庭突然冒出这3件喜事,要警惕
- 这三种女人,是来给你送福报的,男人遇到要珍惜,不要错过
- 父母走了五年之后,你会看到这4个人生真相
- 女人请记住,断联后,男人做了这3件事,说明已经不爱你了
- 一颗心一份情,一句话一辈子,55句爱你爱到撕心
- 人厚道,福必到(深刻好文)
- “新型养老”流行:既不用去养老院,也不拖累子女,让人羡慕
-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不平静的心
- 为什么老伴走后,独居的女人多半能长寿?过来人告诉你3个原因
- “农民工惜别图书馆”誊录书香佳话
- 母亲脱贫
- “两头婚”在国内悄然出现,“两头婚”逐渐增多?你能接受吗?
- 感谢你给的美好
- 关于爱情,那些伤感
- 男人不爱你了,往往是从这3个细节开始的,女人要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