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情感美文 >

情感美文

“百戏盛典”之类传承平台再多些

情感美文2021-02-07116举报/反馈

  11月23日晚,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0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圆满落幕。百戏盛典连续举办三年,现场观众人数达11万人次,网络直播观看量超1.5亿人次,新浪微博累计阅读量超7.2亿次,抖音播放量超4.2亿次。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已成为全国戏曲传承保护发展的重要活动平台和鲜明文化标识。(据11月24日《光明日报》)

  “曲终人不散。”百戏盛典,一场关于戏曲的饕餮视听盛宴,尽管其已经落幕,但据此引发对戏曲的关注、讨论依然余音绕梁、久久不息。百戏盛典围绕“剧种”这一核心要义,组织开展剧目展演、专家研讨等活动,毫无疑问,已成为当下加强剧种建设,推动全国戏曲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活动平台和鲜明文化标识。

  在休闲娱乐方式多元化的今天,百戏盛典能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和青睐,自然和其具备的独特气质紧密相关。在三年的百戏盛典展演之中,我国现存的348个戏曲剧种与木偶戏、皮影戏2种戏剧形态,通过百戏盛典的舞台全部展演一遍,首次在昆曲故乡昆山实现“大团圆”。每个剧种在来昆山演出时,都全程录像存档,并通过现场采访,为剧种非遗传承人整理口述史,为剧种的传承与发展添了柴、加了薪。

  昆山搭台,全国唱戏。百戏盛典不仅宣传和推介了剧种,也给各地剧团提供了交流平台。一些剧种参加盛典之后,地方政府加大了项目支持力度,为许多戏曲的涅槃重生奠定了基础。

  戏曲是文化的浓缩、语言的载体,其受众最为广泛,既影响着士绅群体、知识阶层,也滋润着市井百姓,而国内348个地域特色剧种也是蔚为壮观。然而,由于文化娱乐选择日趋多元化和个性化,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并不太乐观。之前一些地方剧种就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地,让很多热爱戏曲的仁人志士忧心焦虑。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了“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培育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形成全社会重视戏曲、关心支持戏曲艺术发展的生动局面”等具体目标。而连续三年举办的百戏盛典,自然是达成目标的具体步骤,对戏曲的传承与振兴能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

  传承戏曲不仅是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更是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手段;而全面激活中华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通过创作、演绎、传播上的“新翻杨柳枝”,更能让年轻人群体读懂戏曲的基因和密码。从这个层面而言,百戏盛典充分发挥融媒体的功能,让其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走向了更多人的心中;同时,组织者在对小剧种的保护手段上也可圈可点,比如,一些非遗剧种的材料将永久地保存在中国戏曲百戏博物馆,就是例证。

  让古老的艺术形式代代相传,让戏曲的传承意识植根于更多公众的心中,不仅需要“从娃娃抓起”,也需要类似百戏盛典的平台发挥积极引领作用。百戏盛典之类的传承平台应该再多一些。(樊树林)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