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撑起老年食堂”值得复制
浙江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蒋家池头村有个老年食堂,每天有50余名老人在这里就餐。75名志愿者轮流值班,撑起这个老年食堂,有人负责洗碗端菜,有人负责送餐。老年食堂开张三年来,没有一名志愿者中途退出,来帮忙的人反而越来越多,甚至连外村的志愿者都来了。(11月23日《宁波晚报》) 伴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以及社会流动的加速,乡村老人的吃饭问题日益突显。蒋家池头村老人占总人口的四成左右,子女大多不在身边,不少老人的一日三餐都草草了事,吃剩饭或者冷饭的现象很普遍。设置“老年食堂”的初衷,就是为老人们提供餐食服务,让他们吃饭更加便利,吃得更有品质。 “老年食堂”要想吸引老人们前来就餐,既要经济实惠,也要可口美味。在理性选择深入人心的当下,去不去“老年食堂”就餐,老年人心目中也会有一笔账;只有让老年人满意,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认同,他们才会进“老年食堂”消费。在不少乡村“老年食堂”办着办着就逐渐冷清的背景下,蒋家池头村这家“老年食堂”越办越红火,背后的“成功密码”有哪些? 其一,多元化的收入渠道。“老年食堂”的良性运行,同样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全部将压力抛给政府,显然不堪重负;如果全部将压力丢给老人们,也难以为继。蒋家池头村采取了“政府补一点、村里贴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做法,推动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力量在良性互动中分担责任,确保了“老年食堂”的可持续发展。 其二,有稳固的公共收益。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一些家族会从祖产中拿出一些田地、山林等作为集体资产,由大家共同出资出力,产出的公共收益用来扶危济困,和资助家族内的读书人。蒋家池头村在村庄的空地上建设了一块类似的共享菜园,专门给“老年食堂”提供时令蔬菜,极大地节约了“老年食堂”的开支。 其三,有健全的公益支持体系。“老年食堂”并非纯粹的市场行为,具有很强的公益属性;“老年食堂”要想低成本、高效率运转,离不开“给力”的志愿者团队。洗菜、切菜、端盘、洗碗,志愿者一天要服务9个多小时,不可谓不辛苦,他们却实现了“快乐式参与”。一方面,由于志愿者人手充足,每个志愿者每月轮值1天,可以确保他们全身心投入;另一方面,志愿者在服务的过程中,也会得到尊重、快乐、赞誉、满足感、成就感等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提升他们参与公益活动的意愿和动力。 每个人都终将老去。面对前所未有、亟待突围的老龄化困境,激发社会活力,营造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蒋家池头村“老年食堂”的成功密码,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和借鉴。(杨朝清) |
相关文章
- 分手后要记住十句话
- 一个人最顶级的自律,并不是早睡早起,也不是攒钱,就3个字
- 老话“一女开两门,人财都难存”:中年少女,别随意开这两扇门
- 男人在什么时候最想念你
- 母亲的鞋码
- 追求中年女人,说情话已经不管用了,这3种方法才能打动她
- 婆媳矛盾激烈的家庭,婆婆基本都是这三种性格,很少有例外!
- 男女交往中,男人哄女人“上床”,最爱说的3句假话,你一定要懂
- 高级暧昧:若即若离,点到为止
- 莫言说:无论和谁做亲家,都要为你的女儿留两条后路
- 缘深多珍惜,缘浅随它去
- 有种爱再不会重来
- 女人不管差不差钱,都不要穿这3种衣服
- 真正让一个人死心的,是这两个字
- 喜欢把家里打扫得很干净的人,大多活成了这样(真准)
- 当男人常做这两件事,即便你再爱他,那也需要慎重考虑,别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