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耕文化实践教育走向常态化
摘要: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和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教育主题活动的通知》。通知指出,力争用3-5年时间,打造一批中国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形成一批实践教育活动品牌。(9月17日 中国新闻网)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悯农》诗,可以说每个青少年都能朗朗上口,但能够让他们亲身体验农耕劳动的机会并不多。时下中小学生“五谷不分”的情况普遍存在,即便是一些大学生也分不清小米和玉米碜、花豆和红豆。面对学生农耕文化知识缺失的问题,农业农村部、教育部决定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教育主题活动,推动中国农民丰收节成为农耕文化教育的常态化实践载体,大有裨益。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华文明中占有重要位置,并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精神里,一代代传承下来。中国农民丰收节,蕴含着鲜明的文化符号和新的时代内涵,有助于唤醒人们对农耕文化的记忆,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融合,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农耕文化实践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认不清农作物、搞不清其生长规律,对孩子的成长初期看似影响不大,但长远看则是一种缺陷。 正如有学者表示,社会要治理,国家要管理,孩子们的未来总需承担这一责任,不识农耕、不懂农村,未来又如何了解国情、参与新农村建设?农民丰收节既是农民的节日,也是全国人民的节日。推动农民丰收节成为农耕文化教育的常态化实践载体,让青少年体验农事、崇尚自然,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劳动品质,还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不断涵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2019年,**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创建一批劳动教育实验区,农村地区要安排相应田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要为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践等提供保障。此次两部门明确表示,力争3到5年打造一批农耕文化实践教育基地,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丰收节庆工作重要内容,以基地为重要依托,推动实践教育资源共享和区域合作。这无疑拓展与活化了劳动教育尤其是农耕文化教育教学资源,有利于推动农耕文化实践教育走向常态化。 农耕文化实践教育可赋予人生以价值,各地各学校应将其扎实推进下去。笔者认为,农耕文化实践教育不能止于丰收节期间,应建立常态化运作机制,向深处挖掘特色。当然,这需要加强统筹、强化保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深入进行探索实践。 |
相关文章
- 《飞雪岩》郭沫若
- 莫言:和你翻过脸的人,不可能再做朋友,关系再好,也不可能
- 男人思念一个人的境界:6个字
- 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 人活多久,看吃饭就知道?
- 在感情的世界里,男人遇到真爱后,才会有这“三种反应”,很真实
- 一个女人有没有福运,看她身上这3样东西就知道
- 老话“人没本事,一看便知”:越是没本事的女人,越有这3个缺点
- 人生,要想过上好日子,就要学好技能,修好德
- 越害怕失去你的男人,越喜欢问你这三个问题
- 选择伴侣时,女人要是有这3种行为,说明她人品不行,男人要慎重
- 爱上不该爱的人,这才是最好的做法,可惜很多人都做错了
- 父母走后才明白,人生最大的意义,是以下3件事
- 如果你的婚姻撑不下去了,就来看看这几句话
- 今日夏至,记得“吃4样,忌1事”平稳入伏顺利度夏,老传统需传承
- 一个女人,坚持这4个习惯,会越活越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