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经济”需强化“文化黏性”
从手机外壳到零食包装,从玩具玩偶到猫爪杯,“萌经济”已悄然崛起,成为一种新的经济业态。不过,专家指出,产品仅有“萌”点是不够的,只有严把产品质量关,用心做好产品,才能真正红下去。(据1月20日《工人日报》)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管住钱包里的钱……”“萌经济”是由“萌文化”衍生而来的。资料显示,“萌文化”最早起源于日本动漫,后来逐渐形成一股都市文化潮流,备受年轻群体追捧。在互联网嵌入公众生活的当下,与“萌文化”有关的消费热席卷全球,成为一种新的经济业态。 毫无疑问,“萌”不但是一种喜欢爱好,更代表着蓬勃的生产力。无论是以皮卡丘为代表的Pokémon(宠物小精灵)产品版权方通过产品售卖、衍生授权等,累计获利超过900亿美元,还是借助“萌文化”而让600岁故宫变得时尚年轻,一年卖出10亿元的故宫“萌娃娃”;无论是优衣库与KAWS联名推出系列T恤“KAWS:SUMMER”,一经上线便掀起了一股抢购狂潮,还是星巴克中国门店推出樱花粉的猫爪杯,同样成为年轻人疯抢的对象……可以说,“萌经济”已经悄然崛起,成为拉动消费的一大抓手。 “萌文化”之所以能够快速传播和兴起,一个重要原因是满足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心理情感诉求,而“萌经济’是一种基于满足消费者情感诉求的全新营销模式,是“悦己型消费”的延伸。 “萌经济”大有可为,然而,要规避“审美疲劳”,持续向好,还需多方发力,唯此才能花繁果硕。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消费时的主张不再是受迫于生活、价格吸引或潮流裹挟等外界影响,而是将自己喜欢和自我愉悦的消费意愿放在首位。也就是说,购物消费就是公众一种情感体验,这就需要商家和企业把握消费者心理,通过新媒介开展沉浸式营销体验活动,吸引消费者积极参与,这是其一。 “萌经济”依靠一味“卖萌”也难以走得长远。随着消费的迭代升级,年轻群体不仅考虑商品的性价比,更考虑商品的附加意义,因此,商品的开发者需要时刻对市场进行把脉问诊,对商品的卖点进行精准把握,并对产品的塑造有前瞻性、创新型思考,挖掘产品衍生的意义。 “萌经济”是由“萌文化”转化而来的,产品必须强化“文化黏性”、突出文化担当。在“萌经济”壮大的渐进过程中,我们的产品研发者需要牢固树立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思想,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富矿”中寻找财富,与传统文化IP跨界合作,找到最佳契合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萌经济”才会打上属于“中国”的烙印,创造出属于中国的“皮卡丘”,形成强大的磁场效应,吸引更多人消费。(樊树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