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一厢情愿的“为爱做主”
摘要:长沙市民陈女士为8岁儿子报了马术课,一节课600元,但这只是课时费,后续买马术装备、到各地参加比赛的费用更高。尽管家境不错,高昂的费用让陈女士不得不缩减其他开支,但她依旧坚持让孩子学习。(据新华网报道) 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在如今的家庭教育中已经司空见惯。但近年来,在密密麻麻的课程内容中,出现了一种新现象,那就是一些曾经冷门且偏贵的兴趣班呈渐起之势。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不仅仅满足于将孩子的业余时间填满,更在乎用什么样的内容来填才更有价值、更有前途。 倘若这种价值和前途,真的是以孩子的兴趣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前提和基础,倒也称得上是理性的考量和选择。但更多的现实表明,当前很多家长之所以为选择那些“高冷”项目让孩子学习,更多是夹杂了他们自己的私念和功利。好端端的兴趣班,成了家长们爱面子、好攀比的较量场,这种教育领域的浮躁和狂热情绪,亟待理性回归。 教育“鄙视链”现象的出现,与现代社会的竞争之激烈密切相关。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独领风骚,家长们可谓花尽了心思。在部分家长看来,传统的足球、篮球、游泳、跆拳道、钢琴、琵琶、古筝等都已司空见惯,学得人多了,竞争自然也大,孩子很难有出头之日。相比之下,棒球、橄榄球、击剑、冰球、高尔夫、马术等“曲高和寡”的项目更有优势,既能让孩子因“兴趣”而更出众,又可以把孩子送入所谓“高大上”的朋友圈,赚得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可谓一举多得。因此,就算费力又烧钱,家长们也心甘情愿。 尽管家长们做好了思想上、心理上、财力上、体力上的各种准备,但是否真正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他们准备好了么?教育不是一厢情愿的单方面输入与输出,一味地家长喜欢、家长认为、家长埋单,最终未必能换得孩子的内心认同。 兴趣班应当回归“兴趣”的本真,始终以兴趣为前提,以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宗旨,而不应成为财富的“较量场”、资源的“社交圈”。作为家长,应多尊重孩子的意愿、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选择,别让自己的爱成为加注在孩子身上的负担。给孩子多一些释放个性的空间,多一些独立选择的自信,才是真正的因爱做主、为爱做主。 |
相关文章
- 所有的雨都会停的
- 中年男人最难忘怀的三个女人,尤其是第一个,刻骨铭心
- 女人一旦愿意接受你,就会用三个举动暗示你,别不懂
- 男女交往,除了生理需求上的满足外,女人更“渴望”的是这种感觉
- 当一个人不爱了,最残忍的表现:一个字
- 用“硬核”劳动锻造时代新人
- 男人越是忘不了你,就越会把你“拉黑”,别不知道!
- 街角的罂粟花
- 女人对你动了情,是有征兆的,就藏在这3个肢体反应里
- 《初访古隆中》周沙尘
- 晚年有福的5个生肖
- 感情不需诺言,只需要两个人
- 你恋或不恋,我都在那里
- 你知道吗?一个女人婚外有了情,大多是为了以下三个目的
- 不要让“3种人”到你家过夜,不管关系有多好
- 愿意给男人当情人的,多半是这3种女人,别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