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诗歌 > 散文诗 >

散文诗

《倦夜(吴曾《漫录》云

散文诗2022-09-18114举报/反馈

  倦夜(吴曾《漫录》云:顾陶《类编》题作倦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没有。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诸事兵戈里,空悲清夜徂。 吴齐贤《论杜》曰:“水调歌写诗,于题型不轻下一字,而杜诗尤严。”此诗题目,就颇让人觉得跷蹊。按理说,疲惫仅有在焦虑不安的辛勤劳动以后才会造成,晚间大家歇息助眠,为什么会“倦”?这是一个如何的夜?诗人怎么会倦?使我们沿着这条案件线索,看一看诗里的吧。
起句云:“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冷气一阵阵袭入卧房,月光把院落的角落里都撒满了。好一个清秋月夜!“竹”、“野”二字,不但暗示着出诗人宅旁有竹海,门口是郊野,也格外3D渲染出一派秋气:晚风吹开,竹子叶萧瑟,入耳式格外生凉,真的是“竹松助秋声”;郊野一望无际,一望无际,月光可以福照,更看起来秋空清亮,秋月皓洁。开始十个字,描绘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独有情状。四两句牢牢地相承,又有些转变:“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没有。”上句扣竹,下句扣月。夜愈来愈凉,露珠愈来愈重,在竹子叶上凝结成很多小水珠儿,不时地嘀嗒嘀嗒地滚下来出来;这时月照华鑫,衬托得星星讳莫如深,象犯困人的眼,忽儿睁,忽而闭。这己经是深更半夜了。六几句又转变了此外一番风景:“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也是夏夜暮色前的风景:月亮早已西沉,地面逐渐暗出来,只见到荧火虫提着灯笼,闪着星光点点薄弱的光;那竹海外溪流旁栖宿的小鸟,早已醒来,他们互相呼唤着,提前准备搭伴起降,迎来新的一天……
以上六句,把从月升到月落的夏夜风景,得历历如在现阶段。表层看,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性写“夜”,沒有一字写“倦”;但细心一看,大家从一幅“夏夜图”中,不但见到竹松、院落、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见到这种景色的目击证人──诗人自身。大家好像见到他孤栖“卧内”,辗转难眠,不可以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户外面竹子叶萧瑟,小露珠滴答;一会儿冲着撒满院落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凝望遥空,环顾荒野,心思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何曾闭眼!彻夜难眠,他该有多么的疲惫啊!这般安静、清凉的夏夜,诗人为什么不可以酣眠?有哪些重要的事苦缠上他的心?诗的最终几句诗人直吐胸臆:“诸事兵戈里,空悲清夜徂!”原先他是为国家大事而担忧。这时,“黄巢起义”刚平复,大西北吐蕃兵又搔扰中原地区;并于广德年间(763)十月,直抵北京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到陕州避灾(《书·吐蕃传》)。北方地区众多人民又一次蒙遭战祸,“田园风光寥落兵戈后,骨血颠沛路面中。”这时杜甫居住成都市南郊浣花溪草堂(据先人考资格证书,此诗词作品于广德二年),本身虽未立即被害,但他对我国和人民一向怀着情深,恰逢多么难之秋,他怎会不忧心如焚!“诸事兵戈里”,这一夜他思索着千桩万桩事,哪一桩不与战争相关!诗人是多么的真切地关心着我国和人民的运势,怪不得他坐立不安,辗转难眠。可是,那时候暴君庸臣统治,有识之士横遭贱视和革除,老吴自身也是报国无门。故诗的总结云:“空悲清夜徂!”枉自哀叹这般良夜白白的远去。“空悲”二字,表达了诗人无尽感叹与忧愤。
诗的最终几句,对全文起了“点金”的功效。读过这几句,大家转过头来再看前边所的这些自然景物,好像显出一层新的光采,无一不寄予着诗人忧国忧民忧时的情感,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因为诗人为国家大事而寒心,故格外觉得“竹凉侵卧内”;因为诗人哀叹众多人民的乱离之苦,故对那如泪滴翻转一样的“重露成涓滴”之声比较敏感;那光明千万里的“野月”,让人会想象到诗人心绪的宽阔和漫长;那乍隐初现、精神不振的“稀星”,好像表明出诗人对那时候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忧;对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搭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显现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睡索谁亲”(《赠王侍御四十韵》)的孤寂情绪。
先人赞扬杜诗“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明谢榛《四溟诗话》)。这首诗中因为诗人以“情眼”观景平台、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上虽悄无声息,只写“夜”,不语“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民忧时之情,已从这特殊的“情中之景”里独特地流露出来。在这儿,情与景,物和我,妙合广阔无垠,情蕴涵景,景外合情合理,读之让人一咏三叹,味之无穷。
这首诗的思路合理布局精致如意。原诗起承转合,秩序井然。前六句景物描写,由近到远,由粗转细,用室内空间的转换暗示着時间的变化,界面变幻多姿,情采一步步诱惑。诗的首联“竹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峭拔而起,头领下二联所作之景。设若此几句创作“夜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不但出语平凡,界面简易,并且下边所作之景也没根无绊。由于无“竹”,“重露”就无从“成涓滴”;无“野”,飞萤之火、水鸟之声的发生,就不知道究竟是从哪里而来的呢?。由“竹”、“野”二字,由此可见诗人炼词之精,设计构思合理布局之细。此诗末尾由景物描写转到抒发感情,骤看殊觉忽然,仔细观看似断实联,外断内联,汇总了全文所作之景,主旨了句意,使原诗在结处翼然振起,场景皆活,容光焕发出异常的光采。
--------------------------------------------
顾陶《类编》作《倦秋夜》。竟夕不寐,谓之倦夜。赵次公曰:此诗无情无绪,是比兴,非专咏城市夜景也。黄生曰:七八句是写诗原意,也是创作者原色。《杜臆》:此诗亦必到村后作。
竹凉侵卧内①,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②,稀星乍有没有。暗飞萤自照③,..水宿鸟相呼④。诸事兵戈里,空悲清夜徂⑤。
(上四夜中染,下四景中情。竹迎雨,故凉。月万里晴空,故满。此初夜之景。露凝竹而成涓滴,星近月而乍有没有,此深更半夜之景。月落之后,暗萤自照,竹海以外,宿鸟相呼,此夜尽之景。诸事兵戈,此终宵所想者。初夏夜短,故叹其易徂。暗飞萤,水宿鸟,上三字连读。自照,观后感孤栖。相呼,心碎无侣。前幅描绘城市夜景,没字不工。结处主旨,技巧紧峭。)
①《史记·信陵君传》:“进出卧内。”②《孙绰子》:“时雨沾乎地中,涓滴可润。”③王符《潜夫论》:“萤飞耀自照。”傅咸《萤火赋》:“期自照于陋形。”④谢灵运诗:“水宿淹晨暮。”杜修可曰:陆鸟曰栖,水鸟曰宿。又曰:凡鸟朝鸣曰嘲,夜鸣曰。林鸟以朝嘲,水鸟以夜。《春秋繁露》:水鸟,夜半三更水生物,感其气愤,益相呼而鸣。⑤《长门赋》:“徂清夜于洞房花烛。”《王直方诗话》:苏东坡云:司空表圣自论其诗,认为得味外味。“绿林连村暗,红花入麦稀”,此句最善。又云:“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幢高。”吾尝独游五老峰,入仙鹤观,松阴遍地,看不到一人,惟闻棋声,随后知此句之工。但恨其寒俭有僧态。若子美“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才力富健,去表圣之途远矣。
慈水姜氏曰:朱文公谓“暗飞萤自照”,语自然巧,比不上韦苏州“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此情此景为可想,却这样说得自得了。由此,由此可见诗家身份,作为三层看,苏与司空尚是就诗论诗,晦翁则于诗外别有看法矣。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人,本武汉人,后徙河南省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朝杰出的现代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统称“李杜”。为了更好地与另俩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差别,杜甫与诗仙李白又统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作“老吴”。
杜甫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危害十分广阔,被后世称之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作“史诗”。后人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写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佳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辞官进川,尽管躲避了战争,日常生活比较稳定,但依然情系众生,胸襟国家大事。尽管杜甫是个现代主义诗人,但他也是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佳作《饮中八仙歌》可以看出杜甫的壮怀激烈。
杜甫的观念关键是儒家思想的民贵君轻观念,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民俗淳”的宏伟理想。杜甫尽管健在时知名度并不赫赫有名,但之后声名显赫,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日本文学类都造成了长远的危害。杜甫一共有约1500首诗文被保存了出来,大多数集于《杜工部集》。

踩一下  ()  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