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我们一直在路上
摘要: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8日对外通报“秋风2020”行动8起典型案件。在“扫黄打非·秋风2020”专项行动中,着力查处假媒体假记者假记者站干扰基层社会秩序、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并针对利用自媒体从事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等行为开展集中整治,严惩不法分子。(据新华社报道) 假冒记者敲诈勒索、假冒学术期刊诈骗、组织“网络水军”强迫交易勒索、“网络大V”非法经营……一个个假记者、假媒体、假网站,在利益的诱惑和驱使下,一次次挑衅法律、罔顾道德,不但侵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也破坏了新闻媒体行业的运行秩序,更损害了全社会的诚信环境,使“诚信”二字再亮红灯。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作为立身之基、兴业之本,诚信也被人们称为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近些年来,我国大力推进诚信建设,通过营造诚信文化氛围、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诚信法治环境等措施,努力实现诚信建设制度化,以制度促诚信。 然而,在信息化时代,诚信社会的建设相当不易,但要破坏起来却是轻而易举之事。因为诚信建设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行业的事,而是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各行各业的共同参与。信任关系的建立是相互的,任何一方的失信言行,都会导致诚信关系的破损,这也是诚信之所以珍贵的价值所在。 当前,我国诚信体系建设尚未成型成熟,商业欺诈、制假售假、网络谣言、学术造假等不良现象仍然存在,如同一颗颗“病毒”,攻击着我们辛苦打造起来的诚信“防火墙”,侵害了诚信建设网,破坏了诚信建设成果。对于这些失信、造假“病毒”,必须从制度上连根铲除。诚信建设只有从观念化向制度化转变,更多地发挥制度化优势,才能更快收获成效,更好巩固成果。 此次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通报的“秋风2020”行动8起典型案件,仅仅是“冰山一角”,全国各地此类大大小小的失信、造假等违法行为还有很多。打假,我们一直在路上,要不留情面、不留余地,要久久为攻、持之以恒。只有驱逐“劣币”,才能让“真金白银”发挥价值,早日实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