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情感美文 >

情感美文

传统春节过出“新”年味儿,“新”在哪儿

情感美文2021-02-17196举报/反馈

  人们常说,过春节过的是传统文化。

  的确,因为春节是传统节日,其背后的传统民俗越吸引人,越让人觉得年味儿浓,有意思。换言之,年味儿就是一种文化,离开了文化这一根基,年味不可能持久。春节本身就是一个传统节日,属于“我们的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比如春联的讲究就是最好的表达。

  欢喜中国节,家家户户都期盼着“昨夜斗回北,今朝岁启东”的冬去春来,准备着“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的除旧迎新,寄托着“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美好希冀。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我们生态保护理念和疫情防控意识的增强,我国的春节习俗一直处在发展中,不变的是“美满、祥和、平安”的节日主题,而变化的是让传统春节踩准时代的“鼓点”,与时代之变、时代之需同频共振。

  在春节的时节里,不仅能够起到总结的效应,更为开启新的一年做下了准备。阖家团圆、守岁祈福、拜年贺岁等等,都充满了仪式感。因为仪式感的存在,能触发文化意义上的深层感念。

  从“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中,我们品出了砥砺与畅想。与之相适应的更有拜年、走亲戚等多种传统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春节文化作为共同的纽带,不仅把相互熟悉的家人联系在一起,更把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来说,春节就是一个最佳的舞台。
摘自: m.taiks.com

  小年夜,环卫工人收到“暖心年夜饭”。

  年味、年俗都具有时代属性,随着时代进步,春节注定会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而正是这些时代内涵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同时能够让春节这样的舞台绽放传统文化异彩。讲到年俗,具体而言,我们体会更多的则是新年俗、“新”年味儿。

  “新”年味儿,新在理念。过去的团圆宴往往喜欢摆阔气、讲牌面,点菜一大桌、剩菜一小桌,把“舌尖上的浪费”说成“年年有余”;而如今团圆宴重在团圆,吃多少点多少,注重荤素搭配、回避油腻、舍弃辛辣,“光盘行动”和剩菜打包成为新风尚。

  “新”年味儿,新在文明。过去是“爆竹声中一岁除”,仿佛缺了鞭炮声,年味儿就淡了;而如今城市禁鞭成为一种新常态,早睡的人们不会被鞭炮声吵醒,守岁的人们伴随着悠扬的《春节序曲》享受着温馨和静谧,空气更甜了、城市更静了。

  “新”年味儿,新在形式。过去是长辈给晚辈发纸质红包当“压岁钱”,小孩子们聚在一起或多或少地攀比着,这种异化不仅消磨了人伦之乐,也助长了功利心态;而如今晚辈也反哺长辈,给长辈买件衣服、换双鞋子、发个微信红包,浓浓的亲情更好地赓续了千百年来的“孝文化”。

  “新”年味儿,新在安全。随着高铁成网、高速免费,回家的旅程更加舒适、宽广;过年期间,许多市民到图书馆、新华书店等文化场所看书、买书,还积极参与到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当中;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响应号召、就地过年,用“云拜年”“云聚会”“云联欢”和网购年货、快递年夜饭……

  各种方式层出不穷,过节的方式被网络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春节又过出了新的年味,为疫情防控添了把火、加了把柴。除夕春晚和网络春晚之所以逐渐成为亿万观众的“刚需”,就因为高质量打造节目精品,烹制精美文化大餐,提炼升华现实生活,引起观众强烈共鸣,给观众奉献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这就启示我们,应该多一些以情动人、以言醒人、以声夺人、以义昭人的活动,推出精神的“满汉全席”,把欢声笑语带给每位观众,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推进社会进步、助力经济发展。

  长沙市芙蓉区火星街道陶家山社区辖区超市邀请同学们迎新春、写春联、送祝福,全区各大超市货架满满,年味浓浓。

  过春节就是过文化,如果轻视了春节的文化意味,把过节等同为“吃、玩、睡”“玩、买、游”,那么无论再多的消遣和吃喝,也弥补不了精神的空虚。传统是昔日的习俗,习俗是未来的传统,关键是要让习俗具有广泛认可度、成为最大公约数,这样才会有生命力。

  传承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面向群众,如借助“文化进万家”活动,把手捏面人、糖画,传统木版年画,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在感知中认识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可以以“互联网 传统文化”,把“年味儿”搬到互联网上,借助互联网,让传统文化兼具时尚元素,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新鲜感。

  倡导新风俗,就是要在流动的时代感受团圆的温暖和力量,在变化的时间里感悟不变的文化基因,“新”年味儿从来都不是一种固定的味道,而是一种心态、一种情怀、一种感觉。如今,我们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整理传统春节的优秀文化习俗,另一方面更要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地发展,赋予传统春节以传统性和时代性“并驾齐驱”的时代特性,以此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为创造美好生活增加精神动力。(文/安进秋)

踩一下  ()  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