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家校共育”的责任田
摘要:还记得沸沸扬扬的“退出家长群”新闻吗?这几年来,“批改作业”已成为越来越多家长的痛。为了给家长减负,多地陆续出台规定,明确要求教师亲自批改作业。但在教师尚需“减负”的情况下,教师全批全改家庭作业可行吗?在孩子的学习中,家校之间各自应如何定位角色?(2月22日中国新闻网) 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强调“家校共育”。然而,不知何时,原本“共育”的理念成了“互推”的借口。学校老师以协作共育为由,时不时地要求家长协助完成课后作业、批改作业、清扫校园,点赞转发各类信息,甚至要求家长到校陪读,套路五花八门,方式推陈出新。家长叫苦不迭,情有可原。然而,老师就“一身轻”了吗?其实不然,一方面教学师资紧缺或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老师一人同时带几个班,教学任务繁重;另一方面,大小会议等非教学安排此起彼伏,老师不堪重负也是情理之中。如何缓解家校双方的尴尬处境,平衡家校关系?是时候厘清“家校共育”的责任田,让家校职责各归各位了。 首先,家长不越位。厘清家校合作的边界,已经是许多家长期盼的事情了。应该杜绝把家长微信群当成布置作业的“窗口”,把家长当成学校的“临时工”的现象再发生。换言之,该学校承担的重担,挪了一部分给家长,这是卸包袱的行为,实属不该。当然,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依然是第一责任人。“养不教父之过”,在学校之余,家长还是要担负起育儿的应有作用,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 其次,老师不缺位。平衡家校关系,才能真正为双方减负。新学期开学之际,教育部着眼“痛点”强势“喊停”,既是给学生减负,给家长松绑,也是在引导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回归本义。说一千道一万,实现改变的第一步,还应在此基础上,规划好家校教育的“经纬线”。针对教师承压现状,要从根源上,解决诸如使老师被琐碎的行政工作折磨得身心俱疲的关键所在,让教师真正回到本职工作。教育部门要做到分工明确、同向而行,才能实现教育效率的最大化。 领悟“家校联合”的重要,做睿智的老师和家长。一方面家长们要及时与老师交流,这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情况,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另一方面,老师要避免教育焦虑,主动作为,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天职。家校共育,关键在“共”,目标在“育”,家校只有朝着这一共同的目标,各司其职,才能同向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