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基层“替会”现象需双管齐下
小黄在南方某省宣传部门工作。对于他而言,替会可谓是家常便饭,每周平均替领导参加4次各种类型的会议,包括精神文明实践、食品安全、扫黑除恶、安全生产等主题。替会的次数多了,小黄难免有些不满:“宣传部门的活儿本来就很多,每天不仅要和各个部门打交道,还有台账要完成,时不时还要被叫去开各种各样的会议。”半月谈记者在基层调研时发现,不论是市里的会还是村里的会,替开会的情况并不鲜见。(3月1日《半月谈》) 无论“替会”现象有多么司空见惯,对此都不能视而不见。因为,一旦频繁“替会”、“替会”准备不充分或者盲目“替会”,非但会白白占用基层工作人员的大量时间,打乱工作计划,让“替会”人在“踩雷”之后影响工作积极性,而且不利于促进会议质量——试问,开会都能被代替,又有多少执行力? 要有效消除“替会”现象,自然需要双管齐下。首先,要压缩会议数量。众所周知,从一开始“替会”多的原因,就是形式主义和**盛行。试想,当开会成为一些干部的“主业”,“替会”也就变得十分“正常”了。 近年来,狠刹“四风”取得了相当成效,但“文山会海”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有些地方的领导把“鸡毛蒜皮”的小事开得“轰轰烈烈”。甚至于,当前基层考评机制大多和会议频率以及材料厚度等挂钩,导致多头发文、层层开会。不压缩会议数量,就难以避免“替会”等应付之策。 其次,提高开会效率。一个时期以来,由于一些领导干部患有“会议依赖症”,凡事习惯于用开会去落实,或者抱有“开了会才等于落实”的观念,很难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会议过多,效率低下,沦为“走个过场,捧个人场”,“替会”岂能没有“市场”? 反之,如果提高了开会效率,比如,开会少一些堂而皇之的议程,多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探讨;比如,开会少一些冗长空洞的讲话,多一些专业有效的互动;比如,开会少一些念发言稿完事、领材料了事,多一些面对面汇报、手递手交接交代……如此千方百计让所有会议从“量”向“质”过渡飞跃,不再是突击应付的会议,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会议,一些领导干部还有那么多“特殊情况”不开会吗?一些领导干部还会在无“特殊情况”下找人“替会”吗?(贺成) |
相关文章
- 男人收回对你的爱,不爱你的表现:三个字
- 格局意味结局?(精辟)
- 越是不喜欢打扮自己的女人,其实越过得好,原因很简单,不信你看
- 别弄丢了那个随时陪你聊天的人
- 家长对孩子的文化教育,第一要义当是,先练字,写日记
- 不显老的10个习惯,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
- 倘若一个男人心里把你真的当老婆,有三个明显的表现,瞒不住
- 无论是夫妻还是情人,从不问你这五件事,说明他心里根本没有你
- 沧海一粟,情为风触
- 我的老父亲
- 给直播“打赏”戴上“紧箍”
- 她已把最贵重的给了我
- 俗话“入伏吃3宝,苦夏无烦恼”,入伏了,提醒中老年别忘吃这3宝
- 为什么生病了以后,要尽量别让外人知道?
- 老话说“家有4声叫,好运要来到”,哪四声?有道理吗?
- 短信传情铸造爱情不老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