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律为垃圾分类“托底”
3月1日,《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成都进入全民垃圾分类时代。为增强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意识,全市各区(市)县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以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动员,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常识走进百姓家。 垃圾分类是大势所趋。此前,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相继实施了垃圾分类法律法规,拉开了“强制垃圾分类”的大幕。有些城市的垃圾分类政策相当严苛,甚至被贴上“史上最严”的标签。随后各大城市纷纷响应,说明垃圾分类已是大势所趋,成为城市文明建设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指标。 本质上,垃圾分类是一种认知支配下的习惯。有的人认为垃圾扔在哪里无足轻重,有的人觉得“垃圾不落地”就算是文明,还有的人不折不扣地遵从垃圾分类规定。这既是内在修养有差异的表现,也是对垃圾危害的认知有差异的体现。久而久之,这种认知就成为一种习惯,支配着我们的行为。而垃圾分类要真正入脑入心,需要全民公民意识的觉醒,以公共意识和大局意识支配行为,从而让垃圾分类成为自觉。 这种自觉非一日可养成,需要强制的力量来推动。一方面,垃圾增速飞快,处理垃圾的技术相对滞后,“垃圾围城”已成为真切的现实,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造成极大威胁,垃圾分类刻不容缓;另一方面,公众垃圾分类的认识跟不上垃圾分类的内在需求,垃圾分类没有真正成为习惯,没有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就需要法律的强制力量来加速垃圾分类的进程。 法律为垃圾分类“托底”。有了法律,垃圾分类不再是一种口号和倡议,不再是一种选择题,而是每一个公民应做的必选题。它将改变人们松松垮垮的垃圾分类意识,让人们从思想观念上重视起来,从而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当然,处罚只是手段,让垃圾分类化为人们的行动自觉才是目的,法律只是最后的救济手段,它给垃圾分类提供了硬支撑。 当然,垃圾分类从人们的习惯变成需要遵从的法律,要求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有足够的耐心,要对不同的群体分别采取灵活的执法措施,丰富手段,注重引导,宽严相济,循循善诱,让垃圾分类成为公民内心的价值遵循。(清平斐) |
相关文章
- 感恩老师的句子
- 和女人聊天,别总问“在吗”,用这几句开场白,女人对你好感倍增
- 男人是否在乎你,看他手机的三个“细节”,一目了然
- 人生走到最后,子女和老伴都不是最亲的,最亲的只有这个人
- 如果老公挣不了大钱,妻子只要学会做这3件事,好日子都在后头!
- 人为什么会变?看完你就不纠结了
- 人生以勤奋学习为舟,以善良做人为帆,这是智慧之门的两把钥匙
- 男人对你死心后,就会有这些表现,难以挽回,该放手就放手
- 一个对你玩玩而已的男人,喜欢做这2件事
- 最好的活着,就一个字!
- 新年,抓住了这四个“好”字,全年都会是顺畅
- 能对你做三件事的女人,是真的喜欢你
- 真正放下一个男人,最好的方式:6个字
- 公民道德就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
- 倘若一个男人,在你最难的时候,做了这些事情
- 男人背叛感情后,最害怕女人过问这两件事,一问就慌,真的很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