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八字成语,认识一半,算你厉害!
成语总是能用最简短的字,说出最丰富的含义。 上学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说,古诗不会背,那成语就要多学学,掌握的越多,作文就写得越好。 下面这些成语,如果能认识一半,算你厉害。 01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释义: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 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月晕而风不一定出现,已经做了验证;础润而雨验证为真。 出处:宋 苏洵《辨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02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释义:高岸变成山谷,深谷变为高山。比喻世事变迁巨大或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出处:《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03 言者谆谆(zhūn),听者藐藐(miǎo) 释义:谆谆:教诲不倦的样子;藐藐:疏远的样子。说的人很诚恳,听的人却不放在心上。形容徒费口舌。 出处:《诗经·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04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释义:指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大学》:“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05 为虺(huǐ)弗摧,为蛇若何 释义:虺:小蛇;小蛇不打死,大了就难办。比喻不乘胜将敌人歼灭,必有后患。 出处:《国语·吴语》:“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06 靡(mǐ)不有初,鲜克有终 释义:指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出处:《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07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释义: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也能成为好人。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 出处:先秦荀况《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08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释义: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 09 阳春白雪,合者盖寡 释义:阳春和白雪,是古代难度极高的两首乐曲。由于难度大,所以能跟着啍唱的人必然极少(和者盖寡)。比喻高深的思想和理论,虽然十分正确,但是能理解的人就很少。 出处: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文。 10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释义:形容名气很大,但真实情况可能很难符合。 出处:《后汉书·左周黄列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11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释义:比喻被眼下细小事物所蒙蔽,因而看不到事物的全貌、主流及本质。 出处:《鹖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12 日*经天,江河行地 释义:象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一。形容光明正大或历久不衰、永恒不变。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传》:其事昭昭,日*经天,江海带地,不足以比。 13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释义:原指周代的文王和武王的治国之道是宽严结合。后比喻工作的紧松和生活的劳逸要适当调节,有节奏地进行。 出处:《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14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释义:用他那些模糊的理解去使人明白。现指自己糊里糊涂,却要指挥那些已懂事故的人。 出处:《孟子·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5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释义:提意见的人只要出于善意,即使说得不正确,也是无罪;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所批评的错误,也足以引以为鉴戒。 出处:《诗经·大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16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释义:桃树李树不对人打招呼,树下自然走出一条小路。比喻为人真诚忠厚,无需夸夸其谈、自我吹嘘,也自然会有极大的感召力,受到人们的尊重景仰。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17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释义:要想夺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给予他一些什么 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一》:“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18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释义:不忘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行事的借鉴。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臣观事成,闻往古,天下之美同;君主之权均而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图片来自网络,侵私必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