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散文 > 散文随笔 >

散文随笔

红军精神颂

散文随笔2023-07-26175举报/反馈

**,一个光辉威武的名字,它光芒四射、金光闪闪,它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神州大地,树冠丛丛;中华民族,铁骨铮铮;祖国疆域,版图辽阔;长江黄河,浩浩荡荡;西看青藏高原,东望东海之滨,北有万里长城,南缘秦岭之巅。在起伏不断的巍峨群山之中,高高矗立着一座座**纪念碑。

**的足迹写满了大地,也布满了远方的路。你看,那长长的行军队伍中有穿着补丁、穿着草鞋的庄稼汉,有穿着长衫、穿着布鞋的读书模样的人,还有穿着比较阔绰的商人。他们都是从山顶上、沟谷里第一次走出了家乡,离开了亲生父母,离开了兄弟姐妹,离开了妻子儿女。

他们要到什么地方去,前进的目标在哪里,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他们走在了一起。大山可以作证,江河可以作证,草地可以作证。看,一杆鲜艳的**旗帜从一个人手中高高擎起,五星上面的镰刀斧头金光闪闪、迎风飘扬。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镰刀代表农民阶级,斧头代表工人阶级,这两种力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在一起,就形成了一股巨大的不可阻挡的洪流。

一队队虎虎生威的青年队伍在镰刀斧头大旗的指引下,穿密林,战严寒,与反动派黑暗势力做着殊死的战斗。他们长途奔袭斗志昂扬,他们拼杀英勇顽强。他们早已把生命置之度外,任何艰难险阻也阻挡不了他们前进的步伐。他们把心中的那颗不落的太阳当作心中信仰,不管到什么地方,都能唤醒民众拿起刀枪跟随镰刀斧头大旗前进。

他们把前进的希望寄托在镰刀斧头这杆大旗上。这杆大旗所到之处,许许多多贫苦百姓分得了土地,有了稳定的家园,更有了新的希望。他们的精神所到之处都能够开花、发芽、结果,他们的言谈举止朴实无华、动人心弦,句句说到了贫苦百姓的心坎上。贫苦百姓没有文化,他们就传播文化;没有歌声,他们就唱出了歌声……

镰刀斧头这杆大旗为贫苦百姓点燃了希望,他们纷纷把自己的儿女、丈夫、兄弟姐妹送进了这支革命队伍中,壮大了革命力量。每一位战士头戴五角星的八角帽,穿着带红领章的粗布衣裤,背挎着长枪短枪长茅大刀,英姿飒爽。贫苦百姓一看到这支队伍路过家门口的那种感人场面,都会不约而同地高高地举起了双手齐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就是贫苦百姓的大救星。贫苦百姓不但拥有了神圣的土地,而且也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利。贫苦百姓自告奋勇地为**筹措军粮支援前线,收养**伤病员,为**送情报,给**带路。黑暗势力卷土重来革命浪潮处在低谷时,**家属和普通群众不顾个人安危,宁肯遭到被杀头的危险,也要为缺衣少食的**队伍送去粮食和衣被,帮助**照顾伤病员,保留好革命的种子。

血腥屠杀,斩草除根,是反动派统治者一贯对革命群众的罪恶手段。屠杀革命群众,制造白色恐怖,扑灭革命火种,是反动派向革命群众伸出的一双双罪恶黑手。一位老太太双目失明,她把唯一的儿子送进了**队伍,反动派烧了老太太的房子,老太太无家可归,最后惨死在路上被活活饿死了;一对白头偕老的恩爱夫妻把自己心爱的儿子送进了**队伍,反动派审问两位老人:“为什么要把儿子送去当**?”两位老人斩钉截铁地回答:“**就是好,给我们穷人分配土地,为穷人打天下,让我们所有人有饭吃有衣穿,让我们能说话多说话的权利。不像你们这一群恶棍,成天搅得我们不得安宁!”反动派当场枪杀了两位老人。

军民同舟,鱼水相容。那时**虽然力量弱小不够强大,但**精神播种在了劳苦百姓的心间。**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草一木,损坏东西要照价赔偿。正因为**有了铁的纪律,才深得贫苦百姓的信赖,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走到哪里都是宿营地,断粮的时候,只好挖野菜啃树皮充饥,也不随便要群众一粒粮食。每一位**战士都随身带着一个针线包,每一位**战士浑身上下都满是补丁,每一位**战士在寒冬腊月都还穿着单衣单裤、一双破草鞋。这是一种什么的精神力量鼓舞着**队伍继续前仆后继?这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精神,这就是**精神。

有一天晚上,**队伍的宿营地燃起了一堆篝火,有两位年轻**战士围着篝火拉起了家常,一位**战士带着浓重的湖北地方口音问道:“你贵姓?叫什么名字?”

另一位**战士带着陕西地方口音伤感地答道:“我还不知道我姓什么,更不用说什么名字了!”

“连自己都不知道姓什么?”

“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因为我是被一位好心人从一条小河边捡来的,把我抚养成人,抚养我那一家姓李,一直管叫我小狗。到了十七岁那年,我问家人为什么不叫我大名,他们告诉我我是捡来的不能与本族同姓。第二年准备给我取另外一个姓名时,我们村子里来了**队伍,我就参加了**。在填写姓名时,我只写了籍贯陕西石泉,那位负责登记的**女干部感到非常吃惊,我竟然没有名字,她就对着我发笑,我说明了原因后,她就把我的名字暂且定为石泉。”

“就是汉江边那个美丽石泉?你知不知道你们那里有多少人参加了**队伍?”

“我当时听参加**的老乡说,我们石泉大约二百多人参加了**队伍,再后来有的参加了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红四方面军。我忘了问,你是哪里人?”

“我是湖北人,同样是喝汉江水长大的。”

“你们村子参加的**也不少吧?”

“我们村子是个小村庄,有二十多人参加了**,有三人牺牲了。”
(m.taiKs.com)

“我们石泉籍参加**的,我还不清楚牺牲了多少人。”

“……”

篝火旁两位年轻**战士亲如弟兄般促膝交谈着,有着说不完的话,深深的战友情在两颗质朴的心间传递着、激励着、温暖着。

……

新中国成立之后,石泉籍的他从部队退役回到了家乡,他忘不了和他并肩战斗、浴血奋战的**战友们,更忘不了安放着烈士英魂的家乡那座“石泉**纪念碑”。

有一天他照例要去**纪念碑瞻仰烈士,突然一辆小车从他身旁匆匆驶过,但车又调过头来回到了他的前面。一位五十多岁模样的男人从车窗内伸出头来向他打听道:“老乡,请问到**纪念碑还有多远?我们是从汉中方向来的。”他回答:“上完这条斜坡公路到了梁顶,有一个三岔口抬眼一望,那就是石泉**纪念碑了。”

听罢,他们开着车很快就离开了。他当时非常震惊,一时心情激动,就一口气走完了七弯八拐的水泥公路,站在了能够看得见**纪念碑的一座山顶上。透过一片灿烂的阳光他看到了汉中客人的车缓缓开进了纪念碑不远处的一条公路旁,一直看到他们从车上下来向纪念碑方向走去,他才收回了闪闪的目光。

其实,他每年也要好多次到**纪念碑前去敬仰缅怀烈士,但他每一次都不是在同一条路上去的,而是从大道上、小路上、密林里、江河边、山沟旁一步步爬上去的。他说,沿着不同的路径攀爬,就会想起当年**冲破艰难险阻长途跋涉的感人场景,就会想起**爬雪山过草地惊天地泣鬼神的那段历史画卷。

东方,一轮太阳冉冉升起,**纪念碑耸入云天,在金色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万岁!**烈士永垂不朽!**精神永垂不朽!

踩一下  ()  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