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至,遥寄安好
云天收夏色, 木叶动秋声。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 何为立?谓之开始; 何为秋?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立秋,象征着孟秋的开始, 万事万物开始有所收敛。 今年立秋的时间 2023年8月8日 星期二 癸卯年 农历六月廿二 暑气未散,清风忽来, 长夏未尽,秋意渐染, 两季之交,美好不断,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期待。 立秋已至,祝君福安! 立 秋 凉风有信,万物惊秋 犹记一月前, 小暑来临,温风骤起, 天上人间渐渐处于一片炙热之中, 从此而后,人们便开始渴望觅得凉意。 而到如今, 转眼之间,凉风可期, 虽然酷暑依然未消, 但所有的期待,开始值得等待。 立秋有三候: 一候凉风至 “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 温变而凉气始肃也。” 风,在一定程度上, 传来季节的信息, 凉风起,热度渐褪, 秋意徐来,万般惬意。 二候白露生 “大雨之后,清凉风来, 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 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 示秋金之白色也。” 从立秋后的第五日开始, 晨起始有白雾笼罩, 凉意渐起, 还望早晚注意保暖,保重身体。 三候寒蝉鸣 “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 也开始鸣叫。” 骤雨初歇,寒蝉凄切, 虽不似盛夏般嘹亮, 却也在阵阵秋风之中, 传达出独属于秋日的惆怅, 令人回想万千。 立秋,并不代表着夏天真正结束, 但却宣告着秋天的到来。 一阵秋风起,蝉鸣几许音, 绿未退,黄未添, 虽有酷暑,但好日将来, 诗情未减,犹胜春朝。 空山新雨后 清泉石上流 萍花带露开 残荷更着香 凉竹影横斜 寒蝉对长亭 立 秋 风吹叶动,人间知秋 唐代诗人杜牧曾说: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我们真正感知到秋天的来临, 便是从一片叶开始。 它发于春,长于夏, 落于秋,藏于冬。 四季的流转,岁月的美好, 均能在一片小小的树叶之中 窥探得到。 而秋的仪式感, 一大半来源于对于叶的关心, 而这种习惯,自古由来已久。 相传在宋代, 每到立秋之日, 男女都会佩戴秋叶, 以顺应时序。 与此同时, 朝廷也会在立秋这一天, 将盆栽的梧桐移到殿内, 待到“立秋”的时辰一到, 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 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 以寓报秋之意。 一叶动,而万物惊秋, 一叶落,而人间知秋! 小小的树叶, 宣告着秋天的到来, 也为古人的生活, 增添了绝妙的仪式感。 而到如今, 社会的忙乱与喧嚣 早已让我们过秋的仪式慢慢忘怀, 不仅仅是因为疲于生存, 更重要的是, 没有了那份观叶等秋的心情。 但仔细想来, 或许美好从不是附庸风雅, 不勉强,不将就, 从尊重自己出发, 认真欣赏每一片叶的意趣, 郑重其事地对待每一个秋天, 你自会发现生活里的每一处, 都有可爱动人的瞬间。 立 秋 丰收在望,所愿圆满 《历书》中记载: “斗指西南为立秋, 阴意出地始系万物, 按秋训示,谷熟也。” 立秋一到, 谷物便也到了成熟之期, 辛勤一年的努力与汗水, 都将在这个时节, 丰收在望,想有所得。 有“稻花乡里说丰年”的喜悦, 也有“新秋绿芋肥”的惊喜, 所以人们结“秋社”,祭祀土地之神, 以此感谢大地的馈赠。 还记得有诗曾说: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一份耕耘,便是一份收获。 如今所得, 皆是从前因缘奋进的结果, 而再往后看, 现在因,也会促成今后的果。 所以人生二字, 一半因缘际会,一半努力前进, 珍惜当下,抓住机遇, 当你有所收获的时候, 自会有一个圆满的秋天,等你来看。 立 秋 食瓜啃秋,愿君安好 立秋之时, 民间有啃秋的习俗。 啃秋,又称为咬秋, 它以食物为契机, 来迎接秋日的到来。 《岁时风俗》中有言: “立秋之时食瓜, 曰咬秋,可免腹泻。” 由此便可知, 立秋食瓜,是为消暑, 也是对身体的保重。 但不同人的秋, 也有不同人的秋日祈求。 城里人啃秋, 与家人共尝之, 一口瓜甜,一念团圆, 即使秋日多悲寂寥之情, 但有甜瓜蜜嘴, 也使得这悲秋不悲, 更多的是心怀期待,常乐顺遂。 农地人啃秋,更为豪迈, 瓜地之中设一棚, 以供农忙时休息闲坐, 三五成群,漫话家常, 而他们所啃的秋更是多样, 不拘着啃瓜, 山芋,玉米皆是常见, 如此一来, 秋变得实在了许多, 那是对丰收的期盼与喜悦。 中国人自古以来 便对“吃”之一字尤为上心, 秋日好吃,不仅仅是 为了简单的“贴秋膘”的满足, 更多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期盼与向往。 一年秋来,一念安康。 新的时节,便是新的祝愿, 愿远方的人,身体无恙, 愿眼前的人,岁岁安享。 愿一年好景,有佳人共赏, 愿一年农忙,丰收有望。 三夏犹未尽, 忽而秋风来。 立秋已至,遥寄安好, 愿你我时有福来,好运连连 而今往后, 多喜乐,长安宁,岁无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