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情感美文 >

情感美文

“再苦也别让孩子住校!”一位妈妈的哭诉,住校伤害真的大

情感美文2024-05-2093举报/反馈

这几天,朋友遇到了“难题”。

儿子9月上小学,听说门口的公立对学习抓得不严,没什么作业,朋友便动了报民办小学的念头。

了解了一圈,打听到有所外国语学校离家不远,师资不错,出了不少尖子生,中考过线率90%以上。

朋友很是心动。

但问题来了,这所学校实施封闭式管理,学生一年级就得住宿,周末才放假回家。

这么小就要离开父母住校?朋友心有不忍,不知道该怎么取舍。

说到住校这件事,每个父母的看法截然不同。

有的觉得,孩子在学校寄宿,会比在家独立和自律,让父母省心。

但也有担心,孩子心智不成熟,不一定能适应陌生的环境,搞不好会出现各种身心问题。

就连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也说:“生活再苦,也不让孩子去住校,因为住校带来的伤害太大了”。

“再苦也别让孩子住校!”一位妈妈的哭诉,住校伤害真的大

或许大家会觉得危言耸听。

但孩子年龄小,早早就送他去寄宿学校,确实容易出现这3种问题。

“再苦也别让孩子住校!”一位妈妈的哭诉,住校伤害真的大

安全感的缺失:

孩子越小,越需要父母陪伴

新闻系大二学生@MERCURY 在一段采访中分享自己6岁寄宿小学的经历。

那会父母给她择校的机会,她糊里糊涂选了一所寄宿小学,周末才能回家。

“再苦也别让孩子住校!”一位妈妈的哭诉,住校伤害真的大

新鲜劲一过,她开始想家、想妈妈。

可父母却说,这学校是你选的。言下之意是,你只能继续住下去。

无奈之下,她只能一边忍受想念家人的折磨,一边逼自己学习学校的“生存之道”。

为了讨老师欢心,她主动担任班里的职务;发现老师更喜欢成绩好的同学,她拼了命学习。

然而,哪怕她变得独立、勇敢,心却始终缺一块似的。

因为父母不曾参与她的生活和学习,她被迫独自面对所有的一切,虽然不缺爱,但缺乏安全感。

“再苦也别让孩子住校!”一位妈妈的哭诉,住校伤害真的大

发展心理学表示,3~6岁是孩子性格初步形成期,6~12岁是性格品质固化期。

过早寄宿在学校,缺少父母的陪伴、关怀,孩子很容易怯懦、自卑,觉得自己孤立无援。

没人给他安慰、温暖,他会不自觉出现退化行为。

网上曾流传一张这样的照片。

六七岁大的小孩,蜷缩成一团躲在宿舍下铺的角落,像是一只受伤独自舔舐伤口的小猫。

“再苦也别让孩子住校!”一位妈妈的哭诉,住校伤害真的大

这种姿势,用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就是种“缺失安全感”的表现。

感觉被父母抛弃的情感孤儿,独自一人时会把双腿和手臂收得很紧,缩得像个刚出生的婴儿。

我们都知道,从小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成年后很容易不自信、不开心。

很难跟别人建立信任,在亲密关系中患得患失,渴望被爱,却不相信自己值得。

孩子年龄越小,安全感的需求也越大。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光有血缘远远不够,还要有长期的、高频次的相处时间。

只有从父母的陪伴中吸收到安全感,孩子才能有足够的活力和底气健康成长。

“再苦也别让孩子住校!”一位妈妈的哭诉,住校伤害真的大

“假性独立”:

孩子的成熟,越“催”越熟不起来

赞成孩子提早住校的父母,大多都秉承这种看法:

自己工作忙,没时间管孩子,把孩子送去寄宿学校,有专门的生活老师指导教育,能更快学会独立,融入社会和集体。

事实真是如此吗?

认识一个初中孩子,小学三年级开始住校。

父母嫌他性格懒散,比同龄孩子小一轮,想着让他在集体生活中锻炼自律性。

谁知道,孩子住进8人宿舍后,反倒和班上的几个差生混在一起,天天互抄作业,偷偷打游戏机。

因为学习没起色,上课总被老师点名批评,留堂抄写和搞卫生。

结果,他愈发觉得读书没意思,干脆摆烂。

老师怎么劝都不听,我行我素,如今只想初中读完就不读了。

“再苦也别让孩子住校!”一位妈妈的哭诉,住校伤害真的大

原本父母的期待是,孩子能够近朱者赤,不料到头来,却近墨者黑。

而且,还因为性格习惯没完全定型,过早逼他独立,最后揠苗助长,得不偿失。

一位教育专家说,借口工作忙、不会教就把孩子送去寄宿学校,是偷懒的教育。

学校再牛,老师再强,也无法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真实情况。

毕竟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班三四十人。

只要孩子做做样子,表现出“我会了”、“我能行”,老师自然当他会了,不会考究背后的真假。

“再苦也别让孩子住校!”一位妈妈的哭诉,住校伤害真的大

住校≠独立自理能力。

真正能培养孩子自律性的最好场所,是家庭。

父母二对一,更能关注到孩子方方面面的需要。

只有花点心思,帮助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孩子才可能被塑造成真正独立、自律的人。

“再苦也别让孩子住校!”一位妈妈的哭诉,住校伤害真的大

孩子的“求助”

容易出现时间差

表姐家六年级的女儿,因为长期住校,平时和她交流不多。

结果来了例假,不知道找谁说,乱吃感冒药不见好,吓到以为自己要死了,还写下遗书交代后事。

好在被生活老师发现了,才阻止了这场闹剧。

表姐得知后悔不当初,说什么都要女儿走读回家。

可女儿回家后还是出现厌学、社交障碍等问题,和父母的关系也越发冷淡。

表姐只能在电话里和我哭诉:“再难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住校伤害太大了!”

这不是个例。

“再苦也别让孩子住校!”一位妈妈的哭诉,住校伤害真的大

网上看到一位宝妈分享:

儿子在寄宿高中读书,因为每天晚上洗澡要排很久队伍,所以索性不洗澡。

哪怕大热天出汗,也不去澡堂,衣服垒成堆也不洗。

几周下来,舍友对他很有意见,嫌他臭,都不跟他来往。

这些事都听学校老师说起,父母才知道。

还有位大学生,五年级开始住校,住了整整9年,遇到任何事,都憋在心里不说。

哪怕被同学欺负、孤立,自己受尽抑郁、自杀念头的折磨,他也没有松口。

在他看来,家里人的解决方法治标不治本,无法给自己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

“再苦也别让孩子住校!”一位妈妈的哭诉,住校伤害真的大

这些孩子,不想求助父母吗?

当然不是。

孩子之所以不说,是因为离父母太远了。

最困难的时候,找不到父母,无法第一时间反馈问题,他渐渐习惯不说,遇到问题就自己忍着。

这份“沟通时间差”,拉开他和父母的心理距离,让他误以为“父母不懂我,帮不上任何忙”。

刚开始可能只是小困扰,但因为沟通不及时,最终变成卡住孩子成长的大难关。

“再苦也别让孩子住校!”一位妈妈的哭诉,住校伤害真的大
摘自: m.taiks.com

孩子住不住校,父母要把好关

如今寄宿学校越来越多,把孩子送去住校的父母大有人在。

不是说完全不可行,毕竟有些孩子住了校后,确实有好的变化。

根据孩子的实际发展情况看,以下5种孩子最好不要住校:

1、年纪太小的。

孩子12岁前,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恰逢青春期,他更需要父母的关注和陪伴。

如果年纪太小就送他住校,他容易产生被抛弃感,个性形成的不安感也会伴随他一生。

所以,刚上小学或初中的孩子,社会性格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不宜过寄宿生活。

“再苦也别让孩子住校!”一位妈妈的哭诉,住校伤害真的大

2、适应能力偏弱的。

有些孩子性格慢热,难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对融入新集体生活有抵触情绪,这时千万不要强迫他住校。

如果新的生活模式容易带来心理压力,让他无法适从,那还是让他安心住在家里。

3、身体素质不好的。

集体生活中,同学之间难免会比较。

体质较差、身体偏瘦弱矮小的孩子,因为各方面表现相对差一些,很容易受欺负和排挤。

父母不要低估孩子生存环境潜在的危机,让孩子在家里这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成长,才是正确的选择。

“再苦也别让孩子住校!”一位妈妈的哭诉,住校伤害真的大

4、情感内向敏感,有事喜欢闷心里头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曾经强调,性格内向的孩子,更不适合寄宿。

内向的孩子,一般心思细腻敏感,容易想得多。

面临复杂的住宿环境,他哪怕有困扰、问题,也倾向于憋在心里不说出来。

为了避免孩子出现“隐藏负面情绪”,父母还是放弃住校的念头,让孩子充分感受家庭的温暖和呵护。

5、处在学习关键时期的。

比如小升初、初三和高三这些“特殊”阶段,尽量不让孩子住校。

在这些紧张的备考时期,孩子不仅有心理压力,还需要饮食营养均衡。

父母更需要多关注他们的情绪,给他们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回应。

“再苦也别让孩子住校!”一位妈妈的哭诉,住校伤害真的大

如果孩子实在得住校的,父母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告诉孩子,即便没有住在一起,父母都是他最好的聆听者、支持者、帮助者;

时刻关注孩子的动态,包括学习状态、心理变化,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很关心自己;

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多陪陪他,主动询问他的住宿生活,比如同学怎么样,有没有遇到什么难题;

得知孩子出现问题,自己又没办法解决的,父母要第一时间给予回应和帮助,赢得孩子的信任,缩短和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再好的寄宿学校,也不能代替母亲。

孩子还小,先让他从父母的陪伴和家庭的温暖中,汲取成长的养分。

等他获得满满的关注、安全感后,再考虑“放手”的问题。

因为被真正爱着的孩子,才能更安心、更自如地走自己的路,探索自己的人生。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