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优美诗歌 >

优美诗歌

苏轼写给儿子的诗,道尽天下父母心

优美诗歌2024-05-29171举报/反馈

今天我们来聊聊苏轼的一首诗,叫《洗儿诗》。

在古代,有着“洗儿”的风俗。

也就是在婴儿降生三日或者满月的时候,邀集亲友,替婴儿洗身,而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客人都会道出自己对婴儿最美好的祝愿与期望,祷祝这个孩子将来聪明伶俐、前途光明、幸福安康。

这种以洗儿为主题,传达对新生儿美好期许的诗歌,就叫“洗儿诗”。

苏轼写给儿子的诗,道尽天下父母心

元丰六年(1083)九月二十七日,苏轼46岁,他的侍妾王朝云为他生下一子,小名干儿。在古代,这个年纪绝对算是老来得子,苏轼既喜出望外又感慨万千,在满月宴上,看着襁褓中的孩子,写下了这首诗送给满月的儿子。

《洗儿》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的这首《洗儿诗》,道尽了父母对孩子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这首诗的大意是:

每个人生下孩子的时候,都希望孩子头脑聪明,可是聪明又有什么好处呢?我就是因为太聪明,遭到人家的嫉妒,被误了一生啊。

如果可以,我只但愿我的孩儿将来愚笨鲁钝,可以没有灾难,没有祸患,平平安安地官至公卿。

苏轼写给儿子的诗,道尽天下父母心

可苏轼为何会如此说呢?了解了他前半生的人生经历就找到答案了,可以说这首诗就是苏轼当时的一种心境呈现。

苏轼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在文学方面展现出极高的天赋。他在科举考试中表现优异,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 年),时年苏轼21岁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他曾在凤翔等地任职,展现出卓越的理政才能。后来在京城,他的才华受到赏识,但也因其直言敢谏,在复杂的官场中遭遇一些波折。

他与许多文人墨客交往密切,文学声誉日隆。然而,他的一些观点和言行也引起了部分人的忌惮和不满,这也为后来的“乌台诗案”埋下了隐患。

苏轼写给儿子的诗,道尽天下父母心

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苏轼到湖州上任不久,就被御史台(旧称“乌台”)派人逮捕了。

御史何正臣在宋神宗面前弹劾苏轼,说苏轼在湖州到任后写的谢恩的上表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御史中丞李定也在后面添一把火,一件一件数落苏轼的罪行,并列举了四项理由来说明对苏轼处极刑的理由,他说:“苏轼初无学术,滥得时名,偶中异科,遂叨儒馆。”因为这个案件是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面又在御史台狱受审,所以此案被称为“乌台诗案”。

还好当时当朝有很多人为苏轼求情,再加上神宗太后和仁宗太皇太后婆媳俩出手相救,苏轼才免去一死,被贬为“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黄州,是他的终点,也是他的起点。他在黄州沙田的东坡买下了一块地,还把自己号为“东坡居士”,从此,“苏轼”变成了“苏东坡”。

苏轼写给儿子的诗,道尽天下父母心

苏轼小儿子出生在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可想而知,苏轼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并未消除,此时的苏轼,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之中。

历经了多次的被贬谪,仕途坎坷,理想与抱负一再受挫。他在官场的摸爬滚打中,看清了太多的黑暗与虚伪,也深深体会到了所谓“聪明”在现实面前的无力。

他的心境是无奈的、是悲哀的,更是一种看透世事之后的淡然。他以自嘲的方式说自己被聪明误了一生,这里面既有对过往经历的感慨,也有对现实的不满与**。

苏轼写给儿子的诗,道尽天下父母心

而在这样的处境下,面对新生命的诞生,他的情感又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深知这个世界的复杂与残酷,不希望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所以期望孩子愚且鲁,能远离那些勾心斗角与纷争,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这看似是一种消极的期望,实则是饱含着一位父亲对孩子深深的关爱与疼惜。他宁愿孩子平凡一些,也不愿其在复杂的官场中迷失自我,遭受磨难。

另一方面,他说希望孩子“无灾无难到公卿”,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隐藏在心底深处的期盼呢?尽管自己历经坎坷,但他内心深处或许依然希望孩子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能够拥有一定的地位和成就。这种矛盾的心理,恰恰反映出苏轼对孩子未来的深深担忧与不确定。

苏轼写给儿子的诗,道尽天下父母心

可惜的是,这小儿子却未能如父亲所愿地成长,他在 1 岁左右便夭折了,原因是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因长途跋涉、舟车劳顿,致使小儿子不幸夭亡,这是苏轼极大的遗憾与痛处。

观苏轼的这首《洗儿诗》,能深切感受到那浓浓的父爱。这世界有时充满竞争与残酷,但父母永远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苏轼用自己一生起起伏伏的经历只想告诉儿子,平平安安过一生就挺好。想必他抱着幼小稚嫩的孩子时,是多么希望儿子不再经历与自己相同的那些风雨飘摇、那些痛苦遭遇,能无灾无难地快乐度过一生就足够了。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