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养儿》读后感600字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下乡养儿》的书:天天,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因为无法适应学校生活,辍学在家一年,后来变得连睡觉都害怕,总是噩梦连连。书中的父母看上去有社交障碍,显得懦弱无能,甚至没有正式单位。后来,在作者的一位搞教育工作的朋友乔老师的建议下,一家三口选择了下乡养儿,天天在乡下做的,是买菜、做饭、洗衣、放羊、养狗……这些琐碎的事情。可没想到一年的乡下生活改变了天天,也改变了作者夫妇,一家三口都长大了、正常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就是天天的母亲,她把这段真实的经历记录下来,让我们看到了一对“菜鸟爸妈”如何让“弱孩子”变强大的过程。读了这本书,我有三点比较深的体会。 一、蹲下身子才能读懂孩子 这本书中有一个重要的灵魂人物,那就是乔老师。她因病休养在家,帮助作者夫妇一起教育天天。在这样一个遇事就害怕,只会哭闹的孩子面前,我看到了一个温柔的、耐心的乔老师。她的教育方式是那么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她蹲下身来,充分看到了一个孩子的心理与她身上潜在的力量。她没有强迫孩子一定要去完成一件事情,而是有意识地慢慢引导,她做饭,先是让天天帮忙打下手,慢慢开始让她自己去买东西,到了最后甚至让她变成可以自己掌勺,独立生活。乔老师的教育实践是成功的,也让作者夫妇领悟到教育孩子不仅仅是爱就可以了,很多事情需要孩子自己去处理,很多问题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对,这才能让孩子变得强大。 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要想成为一个好老师,教育好孩子,首先得蹲下身来去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困惑。当孩子不做作业了,害怕上学了,无端哭泣了,不能一味的批评,或者简单的忽略,我们要尝试着去走进孩子,蹲下身来感受他们,有耐心的帮助他们,让他们变得快乐强壮。 二、适合儿童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在三川玲为本书写的序中,有这么一段乔老师的独白:“最后,我明白了,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是不健康的,把智力,也就是学习知识,放在了首位,而忽视了身体、意志、情感这些最重要的东西,其实这些才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智力就是建立在沙丘上的大厦,很脆弱的。”确实如此,我们一直说儿童生活即儿童教育,而现实却是儿童的生活基本只有学校和教育机构这两样。所以,面对一个无法适应学校生活的孩子,把她带到乡下,去做一些读书写字之外的事,是适应儿童天性的,是她愿意为之的,所以,她最后得到了改变。书中的最后提到天天已经又重新回到了学校,适应了新生活,和同学友好相处,还当上了班长,变得快乐强壮,不再是那个只会哭闹的“弱孩子”了。 每一个孩子都是鲜活的生命,不可能每一个都是符合学校标准的“好学生”,面对班级里各不相同的孩子,特别是在对待一些可能现在看来还不是那么规矩,不是那么强大,不是那么好学的孩子时,我还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细心,多一份责任心。同时,我们也要牢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儿童生活即儿童教育”这句话,多创造适合儿童天性的教学环境、内容、活动。我们还要多创造一些户外的活动,要让学生多与大自然接触,增加孩子们对生活的好奇心和兴趣,也可以让他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才是真正适合孩子的教学。 三、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只是做一个旁观的教育者,对于一些有困难的学生,我们要亲历他们的生活与心理,学着做他们生命中的贵人。文中的乔老师就可以说是天天生命中的贵人,是她让一个弱孩子变得强大。她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男孩来到一个海滩上,发现那里有一大片搁浅的鱼在艰难呼吸。小男孩一条一条地把它们捡起来,并且把它们一条一条抛回大海。旁边就有个人问他:“这么多鱼,你才能救多少?谁又会在意?”小男孩一边往大海里抛鱼一边说:“这条鱼在意,这条鱼也在意……”是的,对于我们来说一条鱼不足挂齿,但是对于那条被救的鱼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对于那些心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也许你的帮助与辅导就能改变他们的一生。所以,对于这些孩子我们一定不能漠视,要有一颗温柔的心,去充分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还要有聪明的脑袋和细致的心思,去仔细观察孩子的变化;当然还要有慈悲的胸怀,去给予孩子温暖与力量。教会他们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时,要敢于坚持自我,敢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自己的懦弱,做一个健康强大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