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感言 > 读书名言 >

读书名言

读季羡林《我的学术人生》有感 - 读书笔记

读书名言2021-03-25123举报/反馈

读季羡林《我的学术人生》有感

1、《<文学解读与美的再创造>序》季羡林先生写到:古今中外的文艺理论书籍,我都读过一些,20世纪30年代初,我在清华大学听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获益良多,后来由于治学方向转变,没有继续研究读下去。今天再读介绍西方最新文艺理论的书,就如读天书一般。在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派别中,德国的接受美学寿命最长。
211大学,985大学教学资源确实比普通大学强,尤其是985教授研究资源更是高出一筹,前段时间解同学回来说他一个同学是本班的高才生想报考某985高校读研,可参加研究生夏令营时,某高校看到他的学历后,相同的成绩,某高校却选择了211大学的学生简历。
2、《“高于自然”与“咏物言志”》东西方思想家对某些名画评论的分歧,季羡林先生写到:东西方两幅画,西方的是荷兰画家吕邦斯的一幅风景人物画,阳光从对面的方向照射过来,画是一丛树的影子却投向看画者的对立面的那边去。为上这是违反自然的,但是人们却发觉不出来。歌德说这是“高于自然”。中国的一幅画是唐王维的“雪中芭蕉”,雪与芭蕉不能并存,这也是违反自然的。陈允吉教授的解释是“咏物言志”。
从两幅画的实质来说是画家的想象画。可对思想家来说,感受不同,所作的评论就有区别,外国思想家看到的外在的含意,而中国思想家却认为是画内有意境。这就是中西思想的不同之处。
3、《漫谈古书今译》季羡林先生写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口号提出以后,古书今译之风顿盛。但是我认为,并不是每一部古书都能今译的,今译应该有一个限度。纯粹讲义理的古籍,今译出来,对读者还可能有用。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既有思想内容,又有修辞、藻饰,甚至声调等等,如果译为白话文,则原文韵味尽失,这绝对是不可取的。后来,我这种想理发展了,认为今译是破坏古书的最好的办法。
我从初中到高中对古诗词翻译就非常不感冒,每次对照原诗文翻译总是达不到老师要求的原意,后来干脆放弃。今天看到季老先生的这篇论文的解释,我心中对学生时期放弃古诗文翻译找到了更充足的理由。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