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尽苦难 何苦于生
关于人生,西方有一个悲观的说法,人一降生于世,就带有原罪,人的一生要受尽各种苦难,来洗清罪孽。 直到死去,这些痛苦才能结束。那么,由一开始死去,不就不必受到苦难了吗?然而,观乎众生,不但惧怕、逃避死亡,而且渴望、执着、贪婪生存。何苦如此? 托马斯?布朗说道:“活着这一长期的富人的思维习惯习惯使我们不愿死亡。”对这句话,刘易斯?托马斯解释道:“现下,这习惯成了一种瘾:我们执迷于活着;它牢牢抓住我们,我们牢牢抓住它,这中间的纽带越长越坚韧。我们不能考虑戒除这一习惯,甚至当活着已失去原来的热情,甚至连对热情也失去热情之后,也不想戒除它。” 活着如何成了一种习惯,我在此或可补充。人最无奈的不自由是没有谁来问你愿不愿意就已经作为一个婴儿降生于世,未等婴儿有思考为什么要生存的能力,就已经身处世间几度春秋,早已习惯于活着,活着成了一种常态。 既然如此,那让死亡成为一种常态,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未曾处过死亡状态心态决定状态答案的我不敢肯定人能习惯于死了。 话说回来,关于举世普遍的死亡,我们的知识还少得惊人。因为不了解死亡,所以惧怕、逃避死亡。 无论是活着这一长期的习惯,还是对死亡的陌生,都使众生贪生而怕死,即便受尽苦难。(散文 http://yuedu.taiks.com) 然而,亦有人一改长期的习惯。我认为这大致有两种原因: 一是出于决心,这有可能是迫于生活压力关于压力的议论文,自杀的决心,也有可能是为了保护家人朋友,牺牲的决心。无论是什么,决心都能决断坚韧的纽带。 二是充分享受了人生,得到了所有想要的,然后选择死亡。正如柯达公司创办人伊斯曼先生,他辞世前留下了字条,上面写着:“我已经得到了所有我想要的,还等什么呢?” |
相关文章
- 刀尖指向父亲的胸膛
- 异性之间发“在干嘛”,若收到这3条回复,那就麻烦了
- 爱你的男人,会有直接的表现:3个细节
- 女人频繁说这些话,就是想让你追她,男人别傻傻听不懂
- 一个女人好的福相,是这两个字
- 老人下葬后,遗像该如何处理,是烧掉还是保存,切记不能乱放!
- 群众“点单”让志愿服务更接地气
- 城府再深,手段再狠,也很难控制具备这些“特质”的人
- 长期单身的女性,通常会有这两大变化,非常明显
- 男人的三个欲望,你越拒绝,他越爱你
- 这3种性格的女人,容易被男人抛弃,希望没有你
- 浮生若梦
- 男生真正喜欢你的10个反应
- 一个男人不爱你了,会有这三种表现,瞒不住
- 让女人主动来找你,不是给她发:我想你,而是换成这3句话
- 叫“老公”已经过时了,现在流行这3种称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