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杨柳
前几天春意盎然,人们开始喜气洋洋,而春却在不经意间转了身,留下一个料峭的背影。 寒冷挡住了春的脚步,河堤岸的柳枝依稀还有冬的底色,但鹅黄的柳叶早已冲寒而出。那千条万缕的垂丝,宛如南方秀丽女子的裙带,以其灵性、明彻、秀逸,为春的出场,营造出一片婉约和畅的氛围,等待着人们的捡拾、品味和留恋。 柳在江南,溪桥月明,晓风柔暖。 一样杨柳多样情。“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最伤情的,则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轻抚这些诗句,让人联想到这样的画面:小桥边,柳拂清波,绿水悠悠。她黛眉似柳叶,锁着一弯清愁,那是怀揣柳丝般心思的杜丽娘?抑或是“行动处如弱柳扶风”的林黛玉? 柳在塞北,风扬尘沙,胡马嘶鸣。 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北魏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对植柳有过总结:“种柳,正月二月中,取弱柳枝,大如臂,长一尺半,烧下头二三寸,埋之令没,常足水以浇之……”而戴柳的风俗,是因为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称之为“鬼怖木”。这主要受佛教的影响。所以贾思勰又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为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家在水乡,而水总是与杨柳有着牵扯不断的关系。记忆中,村边河堤上的柳树在酝酿了一冬的心事后总是最早在春天绽绿,婷婷于煦风中。童年的我们,赤脚奔跑在田野上、河岸边,暖洋洋的日子在我们身边无限滋生。我们站在春天的柳树下,会突发奇想拗些柳枝下来,卷成环形,或戴在头上,或扎在腰间,再别上木头做的手枪,作英武状。然后“石头剪子布”,玩起“官兵捉强盗”。我们隐蔽在柳树之间,虎视眈眈注视着周围的动静,不一会儿,“强盗”靠近了,指挥员一句“冲啊”,胜利的欢声顿时响彻云宵。 太阳出来了,被雨水浸润过的柳枝此刻显得格外清爽,河畔,陌上,园旁,杨柳青青,风舞柳丝。它虽比不得桃花的丰艳,杏花的娇艳,却总是以春天的本色示人,绿得盈,绿得让人的心思都跟着温婉。 今天的我们,虽然学不来陶潜东篱赏菊、五柳听风的归隐雅兴,倒是可以应春日快事,邀三五挚友,到乡村做几天俗人,舍前植柳,屋后栽绿,看新燕飞过,观白鹅浮水,岂不快哉! (责任编辑: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