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交往的距离
感悟交往的距离 ◎马德 交往的质量在于距离。 在友谊的框架内,你第一个想起的人,一定是最好的朋友。当然,他若第一个想起的也是你,那么,你俩一定是两心相悦的至交。 你会发现,你与那个一辈子都要好的朋友之间,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不远,也不近,不疏,也不密,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不绝欣赏,是一段情对另一段情的永恒仰望。 交往过度其实是很致命的。这有点像吃饭,无论多么顺口的珍肴,是不能总吃的。胃不说什么,大大咧咧,但一颗敏感的心,早已变得挑剔,厌烦。这时候,极平常的一句话,极微小的一件事,都会引发交往的一次“海啸”。 是的,山珍海味也有吃腻的时候。在交往的理想状态中,你不要期待永远的如胶似漆,你们只要能不断地接近与契合,就够了。 平素间,推杯换盏,称兄道弟,鞍前马后,阿谀逢迎的人,不是朋友,而是利益的结合体。超出常情的亲密无间,不是在交往,是在勾结,在利用,在狼狈为奸。这样的结合体,聚得快,散得也快,刚才还好得一塌糊涂,转眼间,就可以翻脸到分崩离析。 费了心思的交往,叫周旋,累;要了心机的交往,叫算计,阴。真正的交往,是至简至真的,一扇春天的门开了,一扇含笑的门阖上,然后,天地淡然。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没有与别人真正交往过,不是孤高自傲太过超脱,就是品性卑琐不被人所容。当然了,若许多人都是你结交的朋友,恐怕,更多的是狐朋狗友。佛无至爱,只有众亲。我们不是佛,我们的心里,一辈子,真正接纳的,只会是有限的几个人。更多的,都成了我们生命中的匆匆过客。 交往的质量,在一定意义上,成就着生命的质量。 “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投靠司马氏之后,平步青云。有一次,他想推荐同为“竹林七贤”的好朋友嵇康做官,嵇康觉得自己高洁的情操与志向受到了侮辱,于是,愤怒地给山涛写了一封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就这样,嵇康与好友山涛渐行渐远,却因此,在魏晋名士中,嵇康成就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品性。 我觉得,最好的交往,不是双方有意识地吸附与黏合,而是彼此间无意识地渗透与融入。吸附与黏合,常常怀有目的性和功利性,或含蓄,或浓烈,总之,看起来有些心怀鬼胎。而渗透与融入,则不然。云淡风轻的,风倏忽间来,云恬淡着去,无欲无求,是心灵最真挚的握手,是情感最纯净的需求。 历史上,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贵为知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黯然摔琴。也许,在他看来,世界再美的乐声,如无知音来赏,不如,任天籁的香魂归去,让它成为绝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