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听风暴影评
**风暴影评(一) 曾经有一段时间,一直分不清《**风暴》和《**风云》,看过了《**风云》之后,就一直很疑惑:这就是那部传说中的好电影?后来,才猛然发现,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不过如果要说香港的《**风云》里借用了诸多的《**风暴》的料,我还是相信的。 柏林墙倒塌已经二十年了,作为冷战结束和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的一个标志,这是上个世纪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二战后的德国,被苏联和美国分别占据,于是就形成了东德和西德,冷战之后,为了防止人从东德逃往自由的西方世界,柏林墙开始修建。一堵墙的两面,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东德为了控制国家,采取了许多十分严厉的措施,其中之一就是秘密警察的设立。 秘密警察的誓词里说他们就是这个国家的利剑和盾牌。秘密警察成了整个国家最恐惧和神秘的职务,整个东德在冷战时期,大概有近十万正式的秘密警察,除此之外,还有给这些秘密警察提供线索的线人十八万。可以说当时全国的人民的生活的一丝一毫,几乎都逃不过秘密警察的掌控,一旦一句话说错,一件事做错,马上就会被带走处以惩罚。行人不敢相顾于道路,姻亲亦难以相认相信。 电影就是通过很小的一个侧面讲述了这段特殊的历史,以及在这黑暗时代里一丝温暖的人性。 卫斯勒是东德安全部的一名官员,作为国家的利剑和盾牌,多年来一直奋战在前线,不仅审讯了许多的“问题”人物,挖掘了无数有用情报,自己更是亲自培育了无数优秀的秘密警察。这是一个十分内敛和深沉的人,平时穿着十分低调普通,面无表情,独来独往,几乎没有多少人了解他,也几乎没有什么朋友与人际关系。 影片的另一个译名叫做《别人的生活》,我觉得这很好的描述了卫斯勒的日常生活,是的,他几乎把他所有的时光都花在了监听别人的生活上,无数人的隐私就这样被他听取、记录,日复一日,毫无表情。 为了国内的民主和艺术的自由,国内的许多艺术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便利条件,积极与这种腐朽的制度抗争。于是,艺术家几乎都成为了重点监控和整治的对象。许多艺术家自杀了,许多艺术家创作的热情枯竭了,还有许多则沉默了。 德莱曼也许是东德唯一一个幸存的既备受统治者青睐又能在西方拥有较高声望的艺术家了,可是一次演出,卫斯勒敏锐的觉察到这个人民艺术家其实也有问题,获得上司的支持后,他开始监听德莱曼。但是,长期的监听,他却慢慢沉浸到了德莱曼的艺术世界中,完全被其感染了。于是,当德莱曼真正开始“铤而走险”违法的时候,卫斯勒陷入了困境,一方面是自己宣誓效忠的党国,另一方面是引起自己内心共鸣的艺术。但是一次次,他都最终选择帮助这个艺术家,一次次在危机中默默的解救了德莱曼一家…… 影片虽然超过了两个小时,剧情看起来也十分平和,波澜不惊,但是却一点也不拖沓和无聊,舒缓与紧张显得十分张弛有度,人物的性格和内心的刻画十分出色,很容易就让人进入了卫斯勒等一系列人物的内心之中,随着他们孤独、无奈、喜悦与焦虑。 卫斯勒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全片的主角,他和好莱坞的电影男主角太不一样了,几乎没有什么表情变化,动作和衣着乃至外貌都太平凡太低调了。 首先,他很孤独,这一点是十分确定的。他与外人没有什么情感上的交流,独居,唯一一次表现他与妓女的私生活时,他似乎有点忘情的说:请你再呆一会儿,妓女推辞道自己还有别的人要去,下次预约的时候记得时间买长一点。这个人,几乎一门心思的把时间花在了别人的生活里,没有什么私人生活的空间与时间,还有一个镜头十分耐人寻味,在家中,他一步步的跺到桌子面前,盯着桌子看了一会,然后再转身离开,导演不会平白无故的来这么一个无聊的镜头的,这正好体现了卫斯勒的那种空虚,当没有工作时的不知所措,过去他精研技艺,所以圈内的人都知道其审讯的手段十分高明,此刻却已经没有什么可研究和耗费的了,所以,最后他才会陷入艺术的世界里,才会在那里找到灵魂与内心的归宿。 他是善还是恶?过去他害了不少人,但是,却不像其他人一样以此为乐,我想,他只是敬业,然后是麻木,天然的冷酷很好的过滤了不安。但是,当他偷走作家的诗集并沉浸进去,眼里第一次流露出欢乐,当他听作家弹奏贝多芬时泪流满面,“听悲怆交响曲会流泪的人绝不是一个坏人”,诚然,他内心开始软化,被坚冰封闭的人性慢慢开始复苏。我真的十分佩服这个演员,虽然影片里主角的表情确实没有多少变化,但是我们还是能清晰的感受到他内心的起伏变化和挣扎。他的眼神,以及极为细微的嘴角等面部表情的微调,传神的演绎了卫斯勒的人性复苏的过程。随着剧情的深入和事件的推进,他的眼神逐渐柔和和有光泽了。他开始做好事,虽然总是战战兢兢,但是,他真的改变了。 德莱曼的人生是丰富的,作为思想的先锋,艺术家总是超越常人去捕捉那些社会和人们的情感。但是,他不是完美的,虽然他并未做什么错事,但是他开始却表现的懦弱和回避,与其他艺术家坚定的艺术追求不一样,他巧妙而谨慎的在艺术与政治间保持了平衡,得过且过。有一句话曾经暴露过他的心声:我也想改变,但是不可能。自己最敬重的导演的自杀,深深的打击了他,自己的妻子受到部长的骚扰,重重的刺激了他。导演死前送给他了一本书《献给好人的乐章》,言外之意就是缩头乌龟并不是一个正直的人所为。所以他才鼓起勇气,冒着极大的风险开始写那篇披露东德自杀情况的文章。 主人公并不总是高大全的,并不总是那么完美的,他也是凡人,也会害怕,也会懦弱和退缩,但是,最终,他并不会浑浑噩噩一路走到黑,而是能够在迷途中找到方向,高尚起来,这就是电影中所刻画的人物,真实饱满,贴近生活。这也让人想起了《钢琴师》里的主人公,也是一样的,软弱善良,但这恰恰代表了一种平凡的伟大。 德莱曼的妻子也一样,事业和家庭间不断摇摆,既希望依靠部长的“照顾”,又不愿背离丈夫。既害怕安全部的折磨而出卖丈夫,又不愿辜负丈夫的深情厚意,所以,最终,只有以死谢罪。她的死是全戏的高潮,各种冲突和矛盾都在这里激化和爆发了,卫斯勒和德莱曼一家,卫斯勒和上司,上司和德莱曼一家,背叛、保护、报复、忠贞…… 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再现了那一段扭曲的历史,就像《霸王别姬》里面通过徒弟出卖师傅,至交出卖朋友的那场戏表现文革的荒谬一样,这里也是通过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人性的纠葛展现出东柏林的旧貌。 影片的结局十分平淡和深远,曾经的拆信人变成了如今的送信人。当秘密档案解封的时候,自以为自己没有被监听过的德莱曼猛然发现自己曾经是监听重点,可是却被一个叫做HGWXX/7的人给秘密的保护了。找到了这个送信人HGWXX/7,他本想冲上前去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但是却止住了。许多人疑惑他为何没有当面道谢,不符合人之常情啊。但是,花了两年的时间,德莱曼写了新书《献给好人的乐章》献给HGWXX/7,既是对逝去导演的追念,更多的是对卫斯勒的无言的重谢。你曾经默默保护我,现在我也这样回报你,我们都默默的关心着对方,语言早已成为多余的东西了,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也许就是这样的意境了。千言万语,都在这部书里,我们可以想象,卫斯勒还会沉浸在这本书美好的意境里,是的,这份礼物,胜过一切。 曾经的德,也许是世界上最缺乏安全感的地方,电话有人监听,信件有人拆阅,私生活一览无余,记得卫斯勒的助手特别喜欢监听艺术家的夜生活,只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情趣在两性的欢娱上。一句话,一个举止都可能断送你的人生,空气里都弥漫着不安和恐惧。安全部想出了无数方法来对付自己的人民,尤其对待艺术家,写了厚厚一大本书,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与对付方法,无数人的天赋就这样夭折在了他们手里。作为统治阶级的当权者,却无约束的纵容自己的欲望,可以在车里当着司机的面毫不顾忌的强暴艺术家,可以在改朝换代之后摇身一变就再度享尽富贵。而曾经的走狗们,则成了替罪羊,没有翻身的希望了。 再苍凉黑暗的历史里,也会有真情真心存在,你可以不相信,但是你不能否定。艺术则是没有国界的,只要有人,就会有艺术,人人心中都有美,只是,你追求了么?
这是一部反映前民主德国时期发生的故事的影片。在那段时期,**无孔不入的监视着人民的一举一动。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编号为XX/7的特工,他接到的任务是监听一个名叫德雷曼的剧作家的生活。就这样,威茨格尔硬生生的介入到德雷曼和著名演员妻子的幸福生活中去。虽然德雷曼确实有背叛国家的举动,但故事的结局并不是他受到了严重的制裁,相反,威茨格尔因为在监听的过程中被他们的真情感动而暗中保护他们,但最后却落得一个非常悲惨的下场。多年以后,当德雷曼终于得知事情的真相以后,用一个剧作家特有的方式向威茨格尔表示了感谢。整个影片充斥着人性的崇高与异化、情感与理智的碰撞、责任与道义的的冲突等许多复杂的主题。很多的场景都非常值得我们玩味,这也是为什么我对这部刚刚看过的电影产生浓厚的兴趣的原因,我甚至放弃了一直以来很喜欢的《美丽人生》转而写这部影片的影评。 德国是一个对本民族的历史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国家,从它对二战的忏悔态度上就可以看出来。而电影就是这种反思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像《斯大林格勒之战》就真实的刻画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两德统一之后,许多导演也将目光对准了民主德国时期的社会状态和人民的生活。本片的导演就借《**风暴》这样一部影片来表现了人性的反思与良知的叩问。 从德国的民族文化来看,德意志民族十分注重民族成员个体的义务与责任。随着社会主义在您驻德国的确立,以国家和集体为重心的思想观念也被确立。为了捍卫国家的利益,一切人性化的东西都被抛到一边。在影片的开头,一个小小的公民被拷问到将近崩溃,在工作人员的眼里那也是正常的。仅仅因为一个学生的一句“有失人道”,威茨格尔便在他的姓名下面画了叉。这个镜头很有意思,它从一个侧面向观众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威茨格尔的恪守公职。当威茨格尔与一个幼童同坐电梯的时候,幼童发表了对安全局的不满,威茨格尔的第一反应就是问他的名字,但当他意识到对方只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才转移了话题。威茨格尔的这种表现应该是潜意识的,对持异己言论者的约束在他们的脑海中已成惯性思维。 在这样一种压抑的气氛中,很多艺术家的私人空间被植入了**的监控。德雷曼身上的强烈个性无疑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并被贴上反动的标签。威茨格尔带着所谓的国家的使命开始了对德雷曼一家的监听。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使他对自己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怀疑,威茨格尔和德雷曼在同一天知道了玛丽亚被文艺部长占有的事实。在目睹了这一切之后,威茨格尔在对文艺部长的人品产生怀疑以外,也势必会对他所服从的行动本身的正义性产生怀疑。在这之前,威茨格尔并没有介入到他们俩的生活中去,只是客观地记录他们的一举一动。当他为两人的爱情所打动的时候,人性的崇高和神圣召唤着威茨格尔摆脱了原有的政治角色的束缚,甚至大胆的走到玛丽亚的面前劝她无需服从文艺部长的意志。此外,德雷曼的诗句也叩问着威茨格尔的良知,“每一天都是蓝色的,年轻挺拔的树向上伸展着,就像爱情一样茂盛生长,我们头顶着美丽干净的天空,一朵云慢慢移动着,它是那样的洁白无瑕,而只要你从心底相信,它就会一直在你身边。”诗意化的文字背后折射出作者纯净的心灵世界。与此对比的是威茨格尔的上级领导的言论。当威茨格尔**到德雷曼私藏打字机后,他迫于义务与责任的的驱动来到上级的办公室,想要向他汇报时却听到领导的无知言论和一心想要立功升值的自私想法。正是德雷曼的纯洁品格与文艺部长等人肮脏的行为的差异使威茨格尔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怀疑并最终脱离了自己的本职。 与威茨格尔的身份转变相对应,德雷曼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如果说文艺部长对妻子的占有这件事对他的影响还仅仅停留在个人感情层面的话,那么好友艾斯卡的自杀促使他对自己一直尽量适应的**体制产生了质疑并最终改变了创作方向。 在这部影片中,“爱”、“感动”、“拯救”这些能够直达观众心扉的感情力量是片除了情节以外的另一个亮点。 导演没有按照常理,在表现感动或者震撼的时候付诸大段的极富感染力的感情宣泄,而是反其道行之。他是通过间接的、含蓄的形式传达出来的。当德雷曼知道玛丽亚与文艺部长发生关系之后,他并没有暴跳如雷或痛哭流涕等表现,而是陷入了沉思当中。晚上他们的对白只有两句,当他进入卧室之后,轻声问“你睡了吗?”玛丽亚说“你能抱着我吗?”德雷曼轻轻的抱住了妻子。这种寂静潜藏的情绪感染力是非常巨大的。接下来是威茨格尔在**室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的镜头,这不仅仅是威茨格尔此时的心情,也是观众的心情。在德雷曼劝妻子不要去与文艺部长约会的时候,两人的对话也以平静而又理智的对白表现出来。在低婉的音乐声中,他们将本应该抒发出来的情绪都压抑住。他们谈话的语气是冷静的,但是我们能明显感受这种冷静背后的无奈、痛苦与内心的挣扎,情绪上的“冷”传达给观众的却是一种叩击心灵的震撼。 情节发展到末尾部分,深爱着丈夫的玛丽亚最终还是不堪种种压力而出卖了自己的丈夫。她与威茨格尔的良知反差,这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德雷曼的“敌人”在保护着他,他深爱的人、信任的人却把他推向死亡的边缘。但她真的是那么的邪恶吗?从出卖自己,到出卖别人,你可以说她不够勇敢和坚定,但不该亵渎其灵魂原本的纯洁和坚韧。死亡,是一种最无望的告别。在那一瞬的碰撞和迷乱里,她迷失了自我,变成残酷的社会的中的一个无助的受害者。 从叙事层面来看,伴随着**任务的解除,故事中最有悬念的段落已经结束,但真正的思想层面的高潮部分到影片结束才逐渐凸显出来。尽管影片的故事始终围绕着**展开,德雷曼作为被**的对象却始终不知情。所以,在他从文艺部长口中得知自己以前被长时间监听的事实后,其震撼性是难以言喻的。通过德雷曼在档案馆翻看资料,观众得知威茨格尔对德雷曼批判社会时政的行为都作了善意的改造。威茨格尔所做的这些都只是出于自己的良心,不求任何回报,甚至求助的对象可能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但是作为观众,其实从内心是希望德雷曼能够发现这一点的。我们在看这一部分的时候也再次为威茨格尔人性中的闪光点所感动折服。 在德雷曼知道真相后,他没有直接表达他的感谢,而是采用一种间接而又深刻的方式,也是一个剧作家特有的方式。影片这种寓热于冷的表现手法表现出的是一种静穆的、崇高的感情共鸣。威茨格尔的善举只有德雷曼知道,而德雷曼的感谢也只有威茨格尔能体会得到。而观众则对这段拯救与感恩,并见证德国的历史的故事有全局的了解,在这里,观众、威茨格尔、德雷曼的心灵是相通的。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影片,希望更多的人能来共同欣赏。
“我发现,秘密警察是一群把内心情感上了锁的人。他们变成只讲究原则的人,感情元素整个被排除、被封存起来。而这其实就是列宁所表现的:他害怕他的感情会坏了他对原则的追求。” ——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故事是从一个西德的秘密警察史塔西(STASI)军官开始的,片头是个精彩的小故事,**者魏斯勒,代号:XX/7是隶属国安部门的工作人员,他用精神逼供录音进行授课。录音中,被审者从开始的否认到反复审讯最终的人格精神崩溃并认罪为止的全过程历历在目。其间,有学员对审讯的合法性提出疑问。他严词解释的同时在名册上勾去了学生的姓名。短短几分钟的镜头,魏斯勒XX/7在精干的业务能力和冷静清晰的性格特点已经表露无遗。 被**者是一个国家级文艺工作者——德雷曼,他是位著名的东德作家和众多国家领袖关系甚好,妻子西兰德是位舞台剧演员。德雷曼态度温和、奉公守法,和许多人一样,对于不合理的社会有着出奇的忍耐力与适应能力。他从不大声反抗,对于政府加之他人的迫害,宁愿选择沉默,有时甚至还会为自己的明哲保身沾沾自喜。他本身不是激进者,但却是对人性的保护者,因而妨碍了政治。在言论丧失自由的情况中,文人蕴藏的自由力量被政府视为异端。作家周边的朋友都在形势中或激进或压抑。作家的妻子是国家级演员,为了保护丈夫被文化部长所掌控,而这一信息被**者巧妙的传达给了作家。**者被要求掌握作家犯罪的相关证据,但在不断进行的**活动中,**者了解并接受了被**者的思想。作家与妻子之间的爱情与争执、秘密与谎言,卷起了层层波澜。而**者通过与作家妻子间的谈话,使得作家夫妻重归于好,并且在之后的一次**中隐瞒保护作家犯罪的事实。在政治高压下,作家逐渐不堪忍受政局的压迫,将新闻秘密投递到西德,引起巨大的反响。事件发生后,安全局用尽手段,严密搜查和层层打压,作家妻子终于忍受不住巨大的压力,出卖了关键的证据信息。关键证物被发现的一刻,作家将怀疑指向了妻子,妻子也因为心中愧疚而自杀,**者则巧妙的帮助作家避开了劫难。最终作家得以生存而得到了最终的言论自由,而**者则因为不能获取信任被放逐到信房拆信,以此终老。影片结尾相,作家通过尘封的档案,找到了**者。咫尺之摇却不便相认,他写了一部小说来感谢自己的救命恩人。而**者,从最初站在讲台上的阴狠挺拔,到最终街头上的佝偻萎靡,让我们见证了一个时代对一个人的变迁。剧尾,作家写了本书《献给好人的奏鸣曲》,当魏斯勒准备买下回答年轻的售货员时说:这本书我不送人,是送给自己的。 《**风暴》是2006年德国最成功的电影,在罗拉奖评选中获得十一项提名,并获得最佳影片,最佳编剧等七个重要奖项。剧本继承了德国戏剧结构严谨、节奏从容的传统,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影片主题有条不紊地层层推进,逐渐显露出政治悬念片和人性剧情片的气质。影片真实营造出八十年代东德城市空荡、灰暗的视觉基调,画面风格是德国式的简洁,和谐,克制。摄影,配乐,剪辑等技术环节体现着一种毫无炫技感的高水准,看片时你几乎感觉不到技巧的存在,只感受到这些技巧所达到的效果。 影片中的**者和被**者,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但并不缺乏心灵的沟通和联系,影片用非常克制的手法,不温不火的描绘了三个人隐秘而又脆弱的心灵世界,整个过程中矛盾不断悬念迭起,但都被外部冷峻严肃的气氛控制的恰到好处,一切都深深地隐藏着,通篇几乎没有激烈的情绪表达。作家在发现妻子的秘密和妻子争论的时候,说话也同样平静和克制。只有女演员自杀的一刹那,才看到**者有慌乱急切的表达,也正是那一刻,**者脆弱隐秘的心理才完整的暴露出来。 柏林的围墙在一九六一年树立起来,到一九**倒塌的二十八年光阴里,秘密警察最大宗的业务就是防范人民逃亡。其中有七万五千人因为企图逃亡而被监禁,八百零九人因为逃亡而丧生。大约七千五百名边境警察“监守自逃”,三分之一成功逃走,不成功的三分之二被关进监牢。东德总共雇用了九万名正式秘密警察和十七万五千名秘密线民去管控一千七百万人民——相比之下,希特勒只用了三万名秘密警察监控整个德国。十七万五千名线民,包括妻子监视丈夫,学生监视教授,儿女监视父母,情人相互监视。饰演魏斯乐入木三分的名演员穆荷自己,在两德统一后去察看自己的“忠诚资料”,发现有长达六年的时间,每天向秘密警察报告他的言行举止的,正是他自己的妻子。 柏林墙倒下前的东德民众都是这样。为了生存,还有是为了信念,他们自觉和不自觉,自愿或者被迫过着监视别人,同时又被别人监视的生活。1961年柏林墙竖起,为的是防止东德民众的叛逃,而结果在1989年到下之前,有七万多人因为试图逃跑而被收押。东德一千七百万人口当中,有九万多名的秘密警察和十七万多的线人。就好像电影里面,当柏林墙到下之后,剧作家无意之间发现,自己原来也是被**的对象,于是他去翻查自己的档案,高高的一堆,他惊讶的发现,原来当年正是自己的女朋友举报了他的反抗行动。对于东德人来说,这是他们所要面对的真相,但是问题是,知道了这些真相之后,亲人朋友之间又如何的相处和相对?这才是更加需要勇气的事情。公开档案,当年引发争议,因为翻开档案,看到举报自己的人原来是自己的亲人的时候,那种痛苦,难以想象。同样,曾经举报或者出卖过别人的人,当自己的作为被公开,那种负罪感同样需要勇气承担。比起身死者,过往者记忆的折磨也许要更加痛苦。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本来很平静的生活,因为个人理想和国家观念的冲突,被折磨的支离破碎。专制统治是社会最黑暗最极端的部分,这样的社会体制必然激起普遍的精神上的质疑和反抗。精神上为了自由的抗争,比行为上的斗争更为广泛和深刻。而从人和社会关系的意义层面上来看,作品反映得人物的个体属性和其社会属性间的冲突,在不同的角色中地位下又有所不同。在**者身上,体现的是信奉的国家利益工作原则和人性情感之间的冲突,作为一个秘密警察,他同样采用严酷的手段审讯,但是他是出于为了国家的信念,而非个人私欲。当他对命令的正确性产生怀疑的时候,牺牲了自己的前途来维护心中正义的的信仰。作家只是非常希望写作,最初为了妻子和自己的安全,他选择了沉默,而当他敬仰的艺术家以自杀抗争同时他的妻子因为他而遭受屈辱的时候,作家的思想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并开始实际行动的抗争。作家身上,是知识分子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国家意识形态控制,专制统治和艺术自由理念之间的矛盾。在女演员的心里,只有对艺术理想的追求,她不想参与政治也不参与丈夫的活动,只想完成好自己最后的演出,结果这样的想法被残酷冰冷的现实击得粉碎,最终她自己也在矛盾和愧疚中走山了绝路,这是理想和现实的碰撞。和大多在政治变革中死去的人一样,死去的大多都是无辜者,本想要明哲保身,最终却还是难以身免。 实际上,对于这样一部伟大的电影带给人心灵的震撼,是任何简单的评论所难以言述的。(m.taiks.com)我想所有看懂了电影的人,都会默默地为之感动。也许我们难没有流泪,但那也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比流泪更沉痛。 所以东德人并不那么愿意去翻开自己的资料。在秘密警察的档案里,是的,有太多的“真相”,但是知道“真相”,究竟会带来幸福还是更深的痛苦?大多的电影对东德阴暗的历史轻轻带过,是不是因为,人们并没有那么大的力量能承受痛苦?或者说,人们也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去承受罪责? 社会走到今天,相信这样的**行为依然广泛的存在,甚至提升到了更高的技术层面。国家行为无法深谈,只是生活里到处充斥的摄像头和监视器已经让人触目惊心,家庭隐私偷窥名人**新闻更是层出不穷。这个社会里有人缺乏关注,还有人得到了多余的关注。不知道这样的设施给人带来的是更多的安全感还是不安感。就象影片里国家的监听本来是为了更稳定的社会思想,结果却激起了全面的反抗。也许从另一种层面来看,这些监控设备和特工的**有些殊途同归,但我想能确定的一点是,随着竞争的加强和全球化的进程,这个社会给个体人性带来的冲击已经越来越大,社会思想正在一点一店的蚕食和侵吞个人思想,社会给人的空间越来越狭窄,有着独立信仰和自由精神的个体生存局面将愈加困难。国家禁锢自由的时候,我们可以走向另一个国家,而当不是国家禁锢而是社会文化禁锢的时候,我们又将何处去?再次庆幸我们处于一个宽容的时代,想到那些深爱着自己祖国却被迫流走他乡的游子们,希望你们也能迎来归来的一天。 文章最后要说明一个电影中没有的情节:电影用了很多当初东德的机关大楼实地拍摄,但是监狱博物馆的馆长却拒绝了导演拍摄的请求。原因?馆长说,因为剧本不符合史实:整个东德历史,像魏斯乐那样“良心发现”的秘密警察,对不起,一个都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