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宴影评
喜宴影评(一) 《喜宴》是李安扬威国际影坛之作,曾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其特色是以中国人特有的伦理观点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令同志与非同志都能接受编导的说法,将一椿可能的悲剧变成喜剧,使故事皆大欢喜。 故事描述伟同远在美国跟男朋友赛门同居,但却不断受到台湾的父母亲在电话中催促他结婚,更想不到的是父母竟突然亲临美国逼婚,伟同只好跟租住他房子的大陆女画家崴崴协定假结婚。在大伙闹洞房的情况下,伟同跟崴崴发生了关系,而且令她怀了孕。而本来观念传统的父母后来也接受了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赛门也同意当崴崴孩子的干爸爸。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认为整部影片有两大特色:一是影片的主题思想,一是影片的情节结构。 一、主题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所共有的要素,电影剧作也不例外。主题不仅决定了影片成就的高下,而且由于电影能表现深刻的主题,从而使它提高到了与戏剧和小说相等的地位。可见,主题对现代电影剧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欣赏一部电影作品的主题,首先在于准确的揭示其内蕴藏的思想含义。 《喜宴》的主题思想是以中国人特有的家庭伦理观点和中庸观念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使这个几乎令所有家庭困扰的社会问题在影片中得以用一种喜剧的方式解决。这种处理方式和看待同性恋的理念,是东方式的,甚至可以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找到类似的观点。但这个故事却又是在最繁华最现代的都市——纽约发生的,古典和现代在这里交汇,新旧观念在这里冲突后又包容。李安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把一个传统中国家庭面对现代社会现代观念的困惑、无奈以及宽容传递出来。 在这部电影中,李安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糅合在一起,看着是分而释之,其实还是混在一起说。中国的“孝”精神在影片中再次得到的诠释。伟同为了掩饰自己是同性恋,并能按期结婚完成老人的心愿真是煞费苦心啊,做了那么多的工作,最后还是让父母知道了,但不管结果如何,他还是尽了“孝”,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你做了事情尽了“孝”,事与愿违和不做事情不尽孝,结果相同,但过程和意义却不同。西方却只是觉得结果相同,过程也不一定就是重要的。影片前半部分的铺排也许会让人觉得它埋藏的火药引子足够去炸毁一座囚禁个体几千年的伦理建制,其间叫人咀嚼玩味的问号俯拾皆是:九十年代的男同性恋者为何仍自甘藏身衣柜?同性恋者不敢站出来曝光,除因社会压力,家庭伦常可要承担责任?为了自欺欺人而把谎言越滚越大,反叛者及建制中人究竟孰得孰失?异性恋一夫一妻制的核心家庭是否是唯一的理想家庭模式?以孝道之名而行的"传宗接代"应否继续被视为必然而合理的繁殖理由?异族情侣在所属文化与传统的差异之前,该如何对话?以上这些问题无一不切中多元社会中人际关系的道德困境。但李安在如此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所显示的,不是去肯定或颠覆任何道德价值观的思想锐度,而是其气定神闲的叙事能力。李安的出色之处在于能把这诸多线索加以巧妙编织,并在一层一层展开故事,推向戏剧冲突高潮的同时,对各种人物细致到位的刻画和对诸多价值、情感的裂缝用一种普遍的“爱”的名义来小心翼翼的加以平衡。叙事和场面调度上的成功使《喜宴》显出一种难得的"举重若轻"的喜剧风格。影片饱含冲突但节奏感清晰自如,无论是盛大的欢宴还是早餐桌上一次小小的争执,李安都能把情绪的收放控制得沉着而有节制。当然《喜宴》的成功还要归功于其中几位演员称职的演技。特别是朗雄和归亚雷两位老将,他们持重、自然的表演几乎盖过了几位年轻的俊男美女的风头。但最后不得不提一句的是,《喜宴》包括李安的成功仅仅在于其从形式到内容的精致和细腻。李安不是一位深刻乃至大气的导演,在选取同性恋作为《喜宴》全片处境的矛盾焦点时,李安的旨趣也仅在于利用而非探索。 而这个思想观念的冲突主要以高父的形象表现出来的。 高父是一位国民党退役师长,早年出生于大陆的封建大家庭,有着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的家族观念。因此,高父的待人处世和言行举止,他的气质和修养,都表现出中国文化长期浸染后的特点。此时,高父面对的不仅是中西合璧的家庭,还有以“儿媳”身份介入的儿子的同性恋人。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传统的父亲表现了其开通和睿智的一面。 他早就看出了他们三人的关系,但是,一方面他固守中国的传统,另一方面,他又不约束儿子的生活方式。导演在巨人、角色塑造和人性挖掘中完成叙事。在电影最后,伟同、赛门和威威依偎在一起目送父母出关,“镜头随着高父的背影,走过一个长长的通道,在出关的尽头,高父缓缓的举起双手”。这个姿势与其说是高父对儿子婚姻的最后投降,不如说是导演李安对中西结合的缴械。导演李安用中国人的眼睛,用一颗宽容的心,来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温情的故事。 二、电影的文学层面的核心是故事,所以文学层面的结构就指故事结构。电影作品的故事结构,会因其自身的艺术规定,而又互不相同的既定存在形态。相应的,它们的叙事速度、节奏、“戏剧性”之强弱,也会有明显差别;它们的时间、空间的设置等也自然不会一样。这样,就形成了戏剧式结构、小说式结构、散文式结构、时空交错式结构、心理结构、纪实结构等类型。 《喜宴》这部影片的情节结构应属于戏剧式结构。因为影片通篇都是以叙事的方式从头到尾地再现了整个故事情节。在影片中,看似平淡无奇的家庭生活描写给人以真实。影片层层铺排,看似每一个动作、语言,其实都是导演埋下的伏笔,在威威怀孕事情败露时,之前所有的矛盾都在此时爆发。所以,有人说:影片前半部分的铺排也许会让人觉得它埋藏的火药引子足够去炸毁一座被囚禁了几千年的封建伦理制度。 所以说,在结构上的叙事和场面的调度无疑都是非常成功的。它使《喜宴》显出一种难得的"举重若轻"的喜剧风格。影片饱含冲突和矛盾,但节奏感清晰自如,无论是盛大的欢宴还是早餐桌上一次小小的争执,李安都能把情绪的收放控制得沉着而有节制。 从整体上看,《喜宴》这部电影并没有采用大场面的描写,整部电影都是采取简单的叙事性结构来描述的,正是这种朴实的描写才能使电影中的人物如此的接近生活,使观众感到真实而又温馨。再看完《喜宴》这部电影后,我最大的感受是“爱情能够超越一切”。在我的意识里,同性相爱是艰辛且不被大众所认同的,然而那些能够不被世俗观念所影响仍坚持相爱的同性恋者则是伟大的。或许在中国的社会和舆论里,同性恋仍被许多人认为是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是违背人类伦理道德的,但是在我看来,同性恋既然在人类社会出现了,其实也是顺应自然的发展而产生的,正是因为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同性恋现象才逐渐明显。在当今社会,人类已不仅仅是为了传宗接代而生存,存在的更大的意义是得到到心灵的满足,只有爱,才能让人幸福,快乐。所以,我们应该破除一切封建思想的束缚,努力追求自己的未来和幸福。 除此之外,电影中还有四个意味深长的镜头。 1、父母亲初到美国,赛门送上见面礼。刚才还喜笑颜开的父亲,听到赛门说“高伯伯血压高,心脏不好”时立马拉长了脸。这也是中西文化在片中的第一次冲突。西方人说话做事比较直接坦率,中国人则比较含蓄,注重形式。无论什么场合,上来总要说些好话套话,这叫礼尚往来。看来父亲对赛门的开门见山显然极不适应。 2、威威打电话回家,却不停地流泪。远在异国他乡,生活不保障,难免思乡心切。加之伟同母亲把所有珍贵衣服首饰之类的家当毫无保留地赠与她,让她切身感到了父母对子女的殷切希望,自然怀念自己的亲人。做父母的如此体贴照顾,做儿女的反而要瞒天过海,只为自己考虑,不惜以假结婚的形式蒙混过关,想想的确于心不忍。在此恐怕就为威威最后留下孩子的决定埋了伏笔,因为她不想辜负伟同父母的期盼。 3、喜宴上,客人不断要求夫妻二人敬酒,呼喊声此起彼伏,伟同显然快要招架不住了,一脸无奈。席间的外宾则看得一头雾水。李安客串的来宾回头一句:“你正见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无语。看来我们的李大导是非要借自己的口说出这句玩笑话,内敛的他对这种大张旗鼓,破费伤神的大场合很是感冒。或许真的中国人被所谓的伦理道德压抑地太久,需要借这种场合释放激情……不过我的确认为,特别在喜宴上,经常是感性压过了理性,有时是过火了点,该收敛的时候还是要低调。 4、最后父亲走到机场安检处接受检查时,高举双手,何尝不是对这种局面的无奈投降和妥协呢?当然,充满中国风的电影,其结局也是皆大欢喜式的结局虽然有点苦涩,但毕竟大家都做了让步和牺牲,各自得到了理想的结局,为自己,为他人谋得了幸福。
《喜宴》是以同性之爱与中国传统观念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宗接代这一尖锐的矛盾点展开的,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与西方开放的思想文化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在一波三折的故事剧情之后能深刻的反思与感悟。 影片的开头以伟同妈妈唠叨的嘱咐开始,家庭、传统观念极重的妈妈不断嘱咐家中唯一的儿子要传宗接代,而主人公伟同是个同性恋者,他深爱着赛门,但他一方面担心父母知道自己是同性恋后接受不了,有个三长两短,一方面还要应对父母频频向他施加的相亲、结婚的压力,于是就出现了电影的第一道转折——与威威假结婚的情节。伟同和威威结婚住在恋人赛门家,三个人就这样畸形地生活在一起,在伟同的父母真心相待之下,三人都竭尽全力去圆这一个谎言。第二道转折出现在威威怀孕之后,她怀孕的事实更是将剧情推上了风头浪尖,仿佛谎言即将被揭穿,真相呼之欲出,让观众着实捏了一把汗。伟同因多方的感情纠葛而对婚姻束手无策,最终他选择了实话实说,向他妈妈坦承自己是同性恋者,并表示不会放弃心爱的赛门,体现出了新一代人的对开放、自由的追求。而影片的最后更是笔锋一转,让观众出乎意料的是伟同的父亲竟然会说英语,这也就意味着他知道一切谎言,为了维持家庭和睦,他选择了沉默,将一切真相都烂在肚子里。庆幸的是电影最后以皆大欢喜作为了结局——威威同意生下小孩,让伟同和赛门共同做孩子的爸爸,这样,高爸爸高妈妈可以抱孙子,而伟同和赛门也可以相爱。这可谓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 看了这部电影,我收获良多,感想如下: (1)百事孝为先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首先看到的是中国传统的思想——百事孝为先。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孝”这一传统,父母生养了我们,给了我们一次来到世界的机会,给了我们一次创造、实现自己人生的机会,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孝顺他们。其实,孝顺并不是一种落后的思想,反而是人性的本真。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将来,作为一个合格的人都应当具备一颗孝心,孝敬长辈,特别是父母。所以我很能理解高伟同之所以为了一个“孝”字,而与赛门及威威苦苦设计了这个善意的谎言,开始了惊心动魄的圆谎行动。 我个人觉得,一个没有孝心的人可谓是忘了本的人!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很多青年人在忙于实现自己人生目标时,往往忽视了身边最关爱自己的人——即自己的父母。父母常常在我们的背后默默付出着,不求回报,他们毕生的希望或许就仅仅是让我们过得更好,不求其他。而现今忙于工作的青年人却在腐朽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为了所谓的名与利,狠心抛弃自己的父母,这样的例子我们看了太多太多了,真让人心寒。在农村长大的我,经常看到许多老人被媳妇赶出家门,不让与其同住,或是很老了还要到地里干农活挣钱养活自己,子女对老人不管不顾。每每看到这些都让我觉得寒心,一个人的良心究竟泯灭到何种程度才可以如此狠心对待自己的父母呢?看到电影里的伟同为了父母而撒的善意的谎言,我很感动。希望不论社会进步到何种程度,咱们中国人都不能忘了“孝”,尽量让为了自己劳累了一辈子的父母能颐养天年。 (2)维护女权的艰难 威威在剧中其实是一个非常悲苦的角色,她代表的也是那一代女性在时代转变的过程中,争取女性权利,追求美好生活的一个剪影,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向新的时代过渡的一个阶段。为了在美国能生存下来,她辛辛苦苦工作,甚至出卖了自己的爱情与肉体,这也体现了新一代女性在那个时代依旧处于弱势的情况。在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里,认为女子就是生儿育女的工具,没有人格可言。记得影片中有一个很现实镜头,伟同妈妈问伟同爸爸觉得威威这个媳妇怎么样时,镜头移向了威威的“屁股”,然后伟同爸爸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好,能生能养。”可见,传宗接代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早已根深蒂固。过去,传统道德认为女性只是丈夫的附属品,没有独立的人格可言。在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女性,她们为了女权而战。然而从影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些新一代的女性在争取女性权利时的艰辛与不易。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绝对不是一个男女权利不平等的社会,虽说现今的中国男女权利基本实现了平等,但要中国要构建和谐社会仍需更大力度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尊重女性。 (3)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 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以同性之爱与中国传统观念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宗接代这一尖锐的矛盾点展开的,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与西方开放的思想文化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影片体现出了西方的自由主义和人权。和高伟同明显对比的就是塞门,他在婚姻方面并没有受到家庭中父母的压力和干涉,他能够按照他的意愿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他自己掌握控制自己的命运,能够相对较独立的生活,体现出西方的人权和自由的思想。 其次是中国的传统而保守的文化和西方多元而开放的文化形成对比。高伟同迟迟不敢和父母坦白,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父母沿袭的中国传统思想,因为同性恋在国内并没有被接受,普遍都是一种不容忍的反感态度。高伟同在美国生活的很长时间,自然西方多元的开放性文化也对其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尽管是同性恋,但实际上并没有影响到他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美国接受同性恋,那是因为美国尊重个人对生活具有选择的权利,所以同性恋在那个社会中得到包容,现今很多国家也都划定同性恋聚居地,社会上对同性恋也越来越尊重和认可。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给这部电影增添了极强的震撼性,当高伟同和塞门当着他父母的面争吵和高伟同鼓起勇气向母亲澄清事实时,我们都替他们捏了一把汗。原因是中国的文化不仅允许那样的事情发生,在那些场景面前,我们担心会有一场暴风雨席卷而来。同时也担心都已年迈的父母经不起如此大的精神冲击,因为一旦父母为此而出了什么意外,那么作为儿子的将会背上不孝的骂名。 最后,我们在影片的大圆满结局的背后可以看到中西文化融合的伏笔。其实最初我看到影片的最后,高老爷在上飞机前举起双手的那一幕,他举起双手的动作让我觉得很别扭,总觉得似乎另有含义。经同学点拨,我才意识到,原来那动作虽然表面上是接受安检,而实际上也表示自己在儿子的婚事上表示投降,或许是由于父母的无奈,也或许是他们也在尝试着慢慢接受西方的文化,也在学着融入那种思潮。其实这也是为中西文化交融埋下的伏笔。 透过生动的电影情节和人物的精彩表演,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重要的是对异域文化、风情习俗的了解与认知,本土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对比与感受,让我们在看过之后能有所领悟和思考。在当我们欣赏影片的同时,实际上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习得、接受文化的滋养与熏陶,理解、认知着文化的差异及冲突。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潮流下,在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在我国传统思想过渡、转变的时期,我们需要多多了解外面的世界,从各国文化差异中找寻一条适合于我国文化进步演变的道路,尽量不要再上演像“喜宴”这样的“闹剧”。
《喜宴》是李安1993年的作品,是李安作为一名导演对处于社会中心的边缘人群——同性恋群体关注。(m.taiks.com)片子行云流水却又一波三折,它看似细腻温和,却处处布满冲突。 在影片中,高伟同(赵文瑄饰演)本是一个同性恋者,并和自己的同性恋人赛门生活的很幸福,但为满足自己年迈多病父母抱孙子的愿望而假结婚。假结婚换来的真怀孕,使高伟同陷入两难境地。最终,高伟同向母亲坦认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假老婆威威在听了高母“我要孙子”的哭诉后决定生下孩子,高父也在大病后接纳了赛门做自己另一个儿子……在所有人经过痛切地思考而做出让步后,得到了一个看似圆满的结局。 李安总能在边缘和传统之间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点,他把同性之爱与传统观念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宗接代问题对立起来,使同性恋承载了重大的文化命题。同时也表现了同时代大陆、台湾及美国的不同文化氛围,含蓄地表达了三者的政治关系。大陆和台湾结婚生子,台湾却跟美国搞同性恋。大陆说:“我要解放你。” 李安唯一一次出镜,台词是:那是中国人五千年的性压抑!这薄薄窗户纸就这样被他捅破。李安总是善于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表现中国文化的细枝末节。电影中那场中国婚宴,反讽了中国文化中对于性的压抑,而中国最传统的家庭、家族理念,也在这一场假结婚的风波中进一步深化。 《喜宴》中,隐忍的情感,家庭中的冲突,最终在爱与理解中得到化解。影片最后,在登机通道,我们看到了高父步履蹒跚的身影:老迈与沧桑,身上背负着传统文化的积淀。而安检高父举起的双手犹如投降,这不禁让我们想到:父亲的“投降”是传统的投降,象征着传统父权文化的妥协和让步。这种妥协换来的是双赢的结局。我不懂的是父辈和年轻的一代之间的矛盾在尾声看似得到了一个不错的解决,可是大家都在流泪。在这个世界,李安的人文关怀始终贯穿在他的影片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