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敢于救人”要走出“搭便车困境”
前不久,一段在浙江宁波街头救人的视频,累计播放量超千万。陈敏华用堪称“教科书”式的救援,“圈粉”无数。她是国际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导师,曾以志愿者身份参与了50多场马拉松赛事的急救保障。陈敏华有一个心愿,希望有一天,人人学急救,人人会急救,人人敢于救人。(4月13日《宁波晚报》) 面对街头需要救助的陌生人,许多人会束手无策。除了拨打110和120电话,一些过路者即使想帮忙,也害怕“帮倒忙”——医疗急救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性,盲目操作很可能适得其反。一方面,患者“等不及”“伤不起”,早一点急救就多一份希望;另一方面,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的人太少,导致许多人不敢上前救人。 “需要急救无人会”的上演,根源于公众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缺乏足够的掌握,甚至缺乏足够的价值认同。在不少人看来,急救知识和技能在很多时候都缺乏使用价值,是难以立竿见影地进行利益变现的“无用之功”,更何况,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还得花功夫、下成本。基于成本与收益的算计权衡,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便缺乏学急救的兴趣和热情。 人人学急救,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人们在参与公共事务的过程中面临 “搭便车困境”。救助突发疾病、遭遇意外的陌生人,是某种意义上的公共事务,很容易陷入“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搭便车困境”,人人都想着坐享其成,都不愿意为此支付成本、付出代价;人人都想着自己不学急救而指望他人去学急救,导致学急救的公众参与不够,从而出现“需要急救无人会”的尴尬局面。 要让“人人学急救,人人会急救,人人敢于救人”的梦想照进现实,既需要提升公众对急救的价值认同,使急救知识和技能成为现代公民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也需要提升急救者的收益,让那些参与急救的好心人能够得到更多的褒奖、回报与激励。急救陌生人作为一种利他行为,只有降低成本、提升收益,才会让人们更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意愿和动力。 人人学急救,人人会急救,人人敢于救人,有助于让城市更有安全感和获得感。只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人人都成为急救参与者,才会实现“美美与共”,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更进一步说,只有打破“搭便车困境”,先做到“我为人人”,才能最终实现“人人为我”。(杨朝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