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古镇随想散文

随笔美文2021-04-20201举报/反馈

  古镇的神秘是让人捉摸不透的,但是它似乎忍不住了它埋藏了那么久的事,它埋藏了那么多的事,终于再也无法隐遁了,它想要倾诉,它想给这一片天,一片地娓娓诉说那些古老而神秘的往事……下面是美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镇随想散文,供大家欣赏。

  古镇随想散文:古镇记忆

  江南春风得意,席卷一城烟雨1叶底落红,檐边飞絮,尽随一江春水东去,晓看红湿处,何处是旧城?

  ——题记

  再次路过凤凰古镇,仿佛穿越了时间,又一次回到了梦中的那片净土,那片有着浓重乡土气息和淡淡水汽的水乡泽国,暮春的江南古镇总是氤氲着一股淡淡的水汽,依稀便有种莫名的伤感涌上心头,在烟雨迷蒙的浪漫中,诗化了丝丝悲哀……

  每逢遇到缠绵的雨季总爱登上凤凰楼头古色古香的茶馆,要一杯新制的碧螺春,静静的坐在窗口前,看着雨丝飘落在青石板上,敲打着路人手中的伞面,听则滴滴答答的雨声,自己也好像入定一番,思绪飞回到民国时期,回到雨巷,回到那个泛着墨香和硝烟的时代,回到那个思想与浪漫激进的时代,想起徐志摩的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期待,想起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也亦希望可以如戴望舒一般,可以在雨中也寻得一位丁香般的姑娘。

  新制的茶总会一些苦涩,一口抿下,叫人神气为之一爽,倚着窗檐,却又被轻柔的倦怠包裹,江南的雨,总是让人变得多愁善感起来。撑着凤凰古镇的油纸伞,顺着墨色的城墙一遍遍的追逐远去的记忆,丝雨落到伞上,顺着伞骨滑落,雨与伞的交融中,彼此缠绵着各自的气息,路上没有一个人,甚至车也少见,不知那旧时的凤凰古城是否也是这般模样?

  老城仿佛一个矗立了太久的痴情男子,时间在他的脸上留下痕迹,心却还似当年模样,想着心中的那个人儿,会不会身着旧日旗袍,笑语盈盈地归来,在城外的孤舟上再唱起泛黄地曲调。

  凤凰就像是时间留给我们的遗迹,也许时间忘记了这里,亦或者就像一个魔咒,只有雨才能打开这封印,还给我们一个旧日的梦,也许古镇,是时间留给我们,一个让心追上身体的机会……

  古镇随想散文:古镇千灯

  千灯有多少古老。走进老街,走进塔园,走进典当,走进顾炎武故居……

  小时候,只知道千灯有个塔,在我家乡村庄边向西望去,就能看得到那高高的塔尖,光光的矗立那个远方,像一把没有打开的雨伞,巍然屹立在那个地方。不仅我能看得到,只要在千灯地方,不管是东南西北,都会看到。后知道一点点“秦峰塔”是什么用途,据史志记载,是吴淞江与淀山湖一带航船出行的标志。

  以前在石浦工作,很少到千灯,后来到千灯工作,几乎是天天在古镇上散步。却还是读不懂千灯这块古老镇子里,到底有多少深沉的文化底蕴。就边走边看,慢慢的在街上行走,看着风光,确实有点古色古香的味儿好浓。那些古老的街巷,有原始的风景小巷,一下子让我沉恋在这街、弄、桥、河,所带给人的一种美感心情。飘出那悠悠的昆腔、细腻的丝竹,那些唱腔乐曲,一直流传到今天的人们心中,已经成为一种历史文化遗存,把它定格在历史的舞台上,继承和发扬。

  千灯古老的,有多少古老的屋子,有多少古典建筑,有多少古老街弄。只要认真去品读那远去的风貌,确实有点味儿的老屋,静静的院落里,铺设的石板有一种感觉,知道远去的时代和深沉的岁月留给后人深沉记忆,和多么美好的视觉。破旧的门窗框,不朽的石库门,灰旧的砖木墙,显得苍老而无力。房子里老者,坐在门内,活像一尊古老的雕像,凝沉的目光看着每一个游客。

  古老的镇,总有古老的河,也有古老的桥,石板街上,从南到北有着多座不同的小桥,穿越一座石结构的小桥,来到棋盘格式的古街,古老与现代的交叉和变换着动与静的经典文化。琴行、书画、昆曲都围绕这方寸地。双口古井、小巷小弄也能展示特有的深沉文化底蕴。老房子临河而建,从河里以石头垒成驳岸,然后再用砖砌的墙。转角处有一条深长挡风雨的廊棚,旧时大户人家的河滩,独用享受一道特有的小镇风景。

  我曾经从事地方修志工作后,对古老的千灯,又一次认真的阅读,了解和探究千灯的文化。一些河流、街弄的名称,都离不开千灯这个古老文化的遗存。小溪小巷一条条深深的弄廊啊,浜连着巷,巷绕着溪,溪连着岸,这些名称的来历,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形成了一个小镇的整体,活像一个九曲十八弯的风景图。

  来千灯必去的是顾炎武故居,坐落石板街南端,走进那个院落,炎武铜像屹立在门口中央,静观肃然。看羊他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言就在这里呐喊。这里留下的不是风景,是做人的尊严,是爱国的热情,是激励人的奋进和士气。游客们走进来是继承文化和传承爱国精神。沿着故居向里面走,看到的是另一种文化。那是顾炎武从小生活过的地方,浓缩一生的精华。并不懂的文化有多深奥,不知有多神秘,只知他是七十二伟人之一。

  然后,来到“典当”那个院落,踏进这个门槛里,一下子让我想起那种深不莫测挡墙门,到底有多少神秘,笼罩在人们心头。走进细看才知道,典当存在了几百年,原是商贾生意上的经营之道,流传千灯是商贸重镇。为开发旅游,这里住进20多户人家,都搬出典当院落,住了好多年住户却相互还不认识。可想而知,庞大的徽州建筑在那岁月里,有多么的气派和深奥啊。

  看着一些斑驳的、破堪的、废旧的墙壁;石级、驳岸、河滩;街道、河流、长廊、庭院,都是人们眼中的风景。旅游开发以来,一些新颖的古典建筑,长廊、亭子遍及到古镇的每一处风景中,人们坐在亭子里一边品茶,一边看风景,一边听悠扬的昆曲。行走的年轻人,时不时伸出相机来,喀嚓、喀嚓的拍着千灯那古老的风光照。尚书浦的几座石拱桥,还有好多条船只,人们享受河光风景的最佳游览。河溪中,传来了船娘的民谣声,一位摄影朋友,盘坐在船头上,认真、细心、专业看风景,听到不断喀嚓声,只看到他专心致致,把古镇景色拍到他喜爱的相机里,也许回去静静的欣赏。

  当然,想走出古镇时,却知道还有好多的地方,没有看够,旅游项目在开发和完善之中,只能等待下次的到来,再去慢慢的品味这古镇的风景。身临其境却还是不知古镇奥妙,到底这里有多少文化能让你懂得真正的涵义,唯有在书本里翻阅一些古老的东西,才明白最有说服力的价值。穿越那些小巷小弄,别有一番新的视觉,在我的脑海里,像一幕幕电影镜头一闪一个美……千灯真的美在何处,无法解读之妙。

  古镇随想散文:古镇之恋

  暑假里我拜谒了鲁迅笔下的鲁镇。江南小镇于我并不陌生,小桥流水,古老的房子一成不变地歪斜着,屋檐两边稍稍上翘,老人和小孩在门前悠悠地闲坐。河边小屋的门槛台阶上、窗台上种植着许多盆景,生机盎然,显示着古老生命的顽强与不朽。

  走进古城陋巷,仿佛是走进了历史,走进了鲁迅的小说,给人一种似幻似真的感觉,一种以心灵而去实地感受历史、体验历史的感觉。鲁迅故里已成为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商铺、民宅错落有致,粉墙黛瓦,竹丝台门,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穿插其间,清澈的河水从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吱吱呀呀,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和场景。鲁镇已成为立体解读近代大文豪鲁迅的真实场所,成为浙江绍兴的“镇城之宝”。

  镇口用青条石铺砌成的鲁镇广场有先生的青石座像“民族魂”,双目如炬,烛照一切。广场上耸立的三座“牌场”,绍兴方言叫“行牌”,其中有一石牌坊上书“鲁镇”两字,是鲁迅的手迹。小说中写到的鲁家祠堂、奎文阁、阿Q栖身的土谷祠,一一呈现在眼前,一组组群雕讲述着一个个悠远的故事,而位于中轴线上的双面戏台广场,人们可以在这里看社戏、品黄酒,再现了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

  鲁迅最早在《孔乙己》中提到的鲁镇,但在地图上是找不到鲁镇的,是他对故乡几个小镇儿时记忆的一个艺术的文本概括,是小说《祝福》《社戏》《风波》《明天》等虚构的地方,但这个小镇,确实早就存在于鲁迅的心中(母亲姓鲁,所以先生特别喜欢用鲁镇作为作品的背景),也通过小说,存在于千百万读者的心中。而今的鲁镇是绍兴柯岩景区根据鲁迅笔下的描述还原的一个乡村小镇主题公园,其间蕴含着旧时绍兴城镇的民俗风情、建筑风韵、自然景观,可以说是绍兴水乡的一个缩影。

  对于生活在20世纪初的鲁镇人们,先生多半抱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文关怀。漫步店铺林立、灯笼高挂、酒幡飘扬的小街,你会碰到小说中鲜活的命运多舛的人物,衣衫褴褛的阿Q,花白头发的祥林嫂,一袭长衫的孔乙己,喋喋不休的九斤老太……让人不由心动情涌,喟然长叹,仿佛沉浸在那风雨如磐的岁月中去了……

  鲁迅是我喜欢和敬佩的作家,但惭愧得很,他的作品我看得不多,总觉得他的文章太深奥,需静心慢慢咀嚼才能领会那丰富的内涵。相比之下,我更爱读鲁迅的小说与杂文,以及流淌出的浓浓的忧国伤时情怀。鲁迅的故居有些刻板,堂屋书房都是如此,远不如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丰富多彩。特别是百草园则是另一番生动,一到那里,似乎马上生出许多童稚童趣来。

  岁月流迁,光阴荏苒,“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的“三味”精神早在我们的大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百草园中,没有了紫红的桑葚,没有了鸣蝉在树林里长吟,没有了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也没有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只有那一块块整齐的碧绿的菜畦还是那样鲜活欲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只有那光滑的石井栏已被游人磨得更加光滑透亮了,还有那苍老的高大的皂荚树,向我们伸出翠绿的枝叶,仿佛在向世人诉说它的艰难与沧桑。在童年鲁迅眼里,单是百草园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我羡慕童年的鲁迅拥有这样的一个百草园,自由自在地玩耍嬉戏,还能听长妈妈讲《水漫金山》和《猫与老虎》的故事。蓝湛湛的夜空,在一片灌木簇拥下,屏住呼吸静听蝈蝈唱歌的情景,现在的孩子到哪里去找?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缺少了大自然这门功课,是不会健康的,会留下难以弥补的终生缺憾。

  鲁镇,是先生的精神家园,也是人们品读先生的一把钥匙。走进鲁镇,我们也就走近了先生。

  斯人远逝,世事沉浮,恬静的鲁镇慰藉着国人渴慕的心。我想,先生将会永远活在大家的追忆里,他的鲁镇一直让我们铭记和怀想。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