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读《关于“诗人”的重新定义》有感

随笔美文2021-04-20193举报/反馈

  魏锋老师的微风轩书香,这几天,是我留意的一个微刊。这个微刊所登载文字作品,让我觉得耳目一新,确实有点爱不释手。今天,拜读其中一篇,介绍推出的是一位我不认识的诗人,他很年轻,名字叫冯伟杰,从微刊里,我了解到此人,并好奇地拜读了全文,拜读此文后,感受颇深。

  在此啰嗦的原因,是因为当今时下有一股歪风,就是有一些文字工作者,作品写的好赖,我不敢说,他们拿着自己所谓的作品,为了自己的那点点名利,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当代诗人和文学工作者,整天忙碌于找名人题字留言,给作品写前言和序言,那么真正自己的作品,到底有没有创新立意,有没有独道的见解,那我就不得而知了。

  微风轩书香微刊平台,开始第一段,由魏锋老师直接介绍了冯伟杰先生。“冯伟杰,是一位热爱文学和诗歌的年轻人,作品曾入选瑞典诗歌奖项。29岁的他,作为六小龄童工作室总监,曾陪同六小龄童结识各界名家并出访多个国家,阅历深厚,以诗歌的形式传递对生命、宇宙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勾勒属于自我的世界——多希望一条路温暖一座城,一本书温暖你一生。”这段话令我很好奇,一位二十九岁的年轻文字工作者,他要给“诗人”下定义,我确实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此,我以急切的心情,直奔主题,看看这位先生,怎样的叙述讲说。

  心情急切的原因,一是觉得这么年轻一位诗人,他敢给“诗人”和“诗”下定义,让我瞠目结舌,有点吃惊。二是想从中捕捉一点信息,想通过阅读作者文字,从作者文字判定一下,自己是否有资格自称?自己是否是一个文字工作者?准确的说,是想亲自判定自己,是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在文中第一段,作者直入主题地写道:“诗人”这个称呼,是一种状态,并非一个身份或职业,应该定义为“写诗的时候的人,才能叫做诗人。”比如,说某某某是诗人,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对。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有诗人的潜质,多多少少,哪怕你一生中只有一次,因对自己周遭的事物有所感悟而想用诗的语言把它记下来,那么这个时候这个状态的你,就是诗人的状态,就是名诗人。”仔细分析,斟酌作者这段话,鄙人觉着,似乎很有道理。“诗人”二字,经过本人亲身体验,确实不是身份和职业。谁见过现实当中,那一位会作诗的人,会因为是“诗人”,而不去参加社会上的生产劳动?而去专职创作写诗?如今的诗人,可以说,都是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均是借闲暇写作。因此,“写诗的时候的人,才能叫做诗人。”此话反过来说,那不写诗时候,你也就和平常人没有什么两样,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因此,平常的你,也就别高傲自居,也别总觉着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别以为此命不凡,自己是一位“诗人”。作者说的很清楚,“诗人”这个称呼,仅仅是一种状态。”“而对于经常保持这种状态,习惯用诗的语言去表达,运用熟练的人,就是我们讲的常规意义上的诗人了。”回忆细想自己,以前,还确实有过那种龌龊的想法和认识,看来自己确实错了。从此看来,自己本来就不是“诗人”,所以,以后再也不敢以“诗人”自居。在此也奉劝那些不经常处于写诗状态的人,也就别再在其他人面前,以“诗人”自居,没有多大意义。人活在世上,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作者阐述清楚什么是“诗人”,紧接着紧扣主题,阐述了什么是“诗”。文中这样写道:“诗是一种语言,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或是其他语言,只要是诗,就都是同一种语言。”他又说:“诗和任何一种语言一样,要想真正学会,需要有语感,只要有了语感,你说起“诗”这种语言,才会真正有诗的味道。”他接着阐述道:“诗是能和万事万物沟通的一种语言。”这三句话,告诉我们三个很明了的道理,诗不但是语言,诗是能和自然界中万事万物沟通的语言,而且是一种“感悟”,人的思想,对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有了身心“感悟”,才会有诗。特别是“诗是能和万事万物沟通的一种语言。”这一句,我觉得不仅仅是我一个,我觉得大有其人,可能大部分文学爱好者,都应该让诗“和万事万物进行沟通”,要在这句话上深下功夫,不“和万事万物沟通”的人,估计即使能够写出来作品,也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不贴合实际,脱离现实,违反自认规律,当然更不会有更多的读者。

  接著作者叙述道,怎样才能找到诗的语感呢?作者运用哲理性语言,提到了先贤们提出的“格物致知”一词,进而自己又提出“格情致知”一词,最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我想说的“格情致知”,则是想,你对万物有了感情,进而与万物进行对话和交流,从而得知万物的一些奥秘。运用到写诗上,更多的是从你对万物的感情中获得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进而去记录万物在这种视角下带给你的感受和感悟。”

  文章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写作散文,写作诗词,在格子里爬来爬去,确实纯粹是仅凭着自己的心性,仅跟着自己的感觉,并没有真正做到“格情致知”一词所说的那种状态。如果说自己也做到了格情格到一定程度,很可能自己就会感觉,自己不再属于这个世界,真的像是一个旁观者一样。每次有了这种感觉时候,自己很可能便是世界的旁观者,再去看世界和自己,很多事情,或许会瞬间清晰,或许也就会很快把好多事情能够放下。同时,也可以尽情的和这个世界的人、物、景等等,进行交流对话。如此一来,何愁佳作没有?

  作者详细阐述完这些,又进而逐步深入,他又讲到了“灵魂的真相”、“诗的因果”、“诗歌创作视角分享。”最终告诉我们,“人的认知(抑或是说灵魂)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写诗,其实就是你的“灵魂”所能到达的境界。”接着告诉我们,“认知,确然是继承来的,我们所生活的群体,一代代流传下来,对我们形成固定的影响。对死亡的认知,对灵魂的神往,对善恶的区分……人的认识边界在哪里,世界就在哪里。”终到了,他总结出一个深奥的道理,“把诗歌当作生命体,诗歌也有灵魂,但绝对会受到创作者所出生的环境影响。因此,可以说,诗歌是创作者灵魂的替身。”这些哲理性的分析讲解,透骨而沁人心脾,让我确实大彻大悟,感觉到了自己的无知。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自己为什么走入了误区,为什么一直徘徊不前。

  最后,作者讲解完“诗的因果一体”,阐述清楚了诗词创作中,“成文的诗是果,写诗的念头是因,其实,当你动念的那一刹那,就有了果,你所写下的成文的诗句,只不过是果的一种体现。果即是因,因即是果”。进而阐述了“诗歌创作,往往靠的是观察事物的不同视角。”要求创作者,必须多观察生活,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感受也不一样,写出的作品也就不尽相同。尽会各显纷呈异彩。

  纵观全篇,一篇精品佳作,让人读来,如同品茶,犹如品酒。品味之间,又有很大收获;品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富有哲理。确实不得不让人拍手称好,赞不绝口。佩服作者,虽然很年轻,但他阅历深厚,他以诗歌形式,传递着对生命、对宇宙中万事万物的独道体验,和自己的亲身感悟,勾勒出一个属于自我的灵魂世界。

  一篇富有哲理性文字,告诉我们一个很深刻道理。做学问,跟做人做事一样,要踏踏实实,求真务实,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唯美至善,方可以踏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成为一名真正的诗人和作家。切记华而不实,投机走捷径,否则,还不如早日金盆洗手,速还莲迳。

  最后,再次感谢,乡党魏锋老师的关心和厚爱,老师言传身教,让我受益不浅。感谢生命里,今生的遇见,更期望和我们这位年轻的诗人冯伟杰先生,有缘相遇,早日拜读他的更多佳作,以达到个人修身养性之目的。

  学习,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而不是一时一刻的头脑发热。

  成稿于2017年6月14日青海循化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