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翕其人
长期以来,对于甘肃陇南成县东汉摩崖碑刻《西狭颂》的研究探讨,一直局限于它的书法艺术造诣、历史文化意义和人文景观价值,而对于碑刻文字中所歌颂的主人公李翕,却很少给予关注。笔者依据能够查找到的有限的历史资料,作简略介绍,以飨读者。 说到李翕,最直接的第一手历史资料,自然是陇南成县东汉摩崖碑刻《西狭颂》关于他的记载,全文如下: 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君讳翕,字伯都。天姿明敏,敦诗悦《礼》,膺禄美厚,继世郎吏,幼而宿卫;弱冠典城,有阿郑之化。是以三剖符守,致黄龙、嘉禾、木连、甘露之瑞。动顺经古,先之以博爱,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朝中惟静,威仪抑抑,督邮、部职不出府门,政约令行,强不暴寡,知不诈愚,属县趋教,无对会之事;徼外来庭,面缚二千馀人;年谷屡登,仓庚惟亿,百姓有蓄,粟、麦五钱。郡西狭中道,危难阻峻,缘崖俾阁,两山壁立,隆崇造云,下有不测之溪,阨芒促迫,财容车骑。进不能济,息不得驻,数有覆霣隧之害,过者创楚,惴惴其栗。君践其险,若涉渊冰。叹曰:“《诗》所谓如集于木,如临于谷。斯其殆哉!困其事则为设备,今不图之,为患无已。”敕衡官有秩李瑾,掾仇审,因常繇道徒,铣烧破析,刻刍磪嵬,减高就埤,平夷正曲,柙致士石,坚固广大,可以夜涉。四方无雍,行人欢悀,民歌德惠,穆如清风,乃刊斯石。曰:赫赫明后,柔嘉惟则,克长克君,牧守三国;三国清平,咏歌懿德。瑞降丰稔,民以货稙。威恩并隆,远人宾服。铣山浚渎,路以安直。继禹之迹,亦世赖福。建宁四年六月十三日壬寅造,时府承,右扶风陈仓吕国,字文宝,门下掾,下辨李虔,字子行。故从事议曹掾下辨李旻,字仲齐。故从事,主簿,下辨李遂,字子华。故从事,主簿,上禄石祥,字元祺。五官掾,上禄张亢,字惠叔,故从事,功曹,下辨姜纳,字元嗣。故从事,尉曹史,武都王尼,字孔光。衡官、有秩,下辨李瑾,字汉德。书文,下辨道长,广汉汁邡任诗,字幼起。下辨丞,安定朝那皇甫彦,字子才。 上述摩崖碑刻文字告诉我们,李翕,字伯都,出身于官宦家庭,东汉汉阳郡阿阳(今甘肃静宁)人。少年时在皇宫中值宿警卫,大约二十岁时执掌“典城”,他“天资明敏,敦诗悦礼。”后来,到渑池担任县令,主持修建了当时有名的险路崤山之道,为渑池通往关中打通了道路。 东汉建宁三年(170年),出任武都郡太守。到任以后,他了解到本郡西峡道是通往梁州、益州(今四川)的重要通道。但这里地势险绝,行走十分不便。为了打通这条险道,李翕与府丞功曹李昊等人商议定策,修筑这条道路。命令属官仇审修治东坂,李瑾修治西坂。道路修成后,人们作颂刻石,颂其德政,镌刻了摩崖石碑《西狭颂》。 李翕勤政爱民,每到一个地方,政绩卓著,万民称颂,无论是修建崤山险道,还是建西峡阁和阁道路,既是施工难度极大的工程,又是利益民众的好事,因此赢得了百姓赞叹。明朝人胡缵宗说:“伯都历三郡,考之渑邑、成郡之碑。乃汉之良吏也。” 据《后汉书》零星记载,李翕任国都尉,在围剿东羌时,因斩首千余级,立了军功,而被朝廷任命为为河南渑池县县令的。至于他于东汉建宁三年出任武都郡太守,在朝廷考虑,主要还是以他的威名,防范陇南的西羌造反。在任期间,造福一方,率领民众,打通了西峡栈道,使得陇南成县与西羌、天水、成都相联通,不仅方便了当地民众,还极大地促进了商旅往来,为发展地方经济做出了贡献。但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宁,官场腐败黑暗,李翕由武都郡太守,又被降为沮县令(今陕西省略阳县,与陇南接壤),此后其行踪便不可考了。 李翕的生平事迹,史籍缺乏详细的记载,所以摩崖石刻就显得十分重要。看来此君一贯重视修路。来成县之前,在河南渑池时,曾修“崤嵌之道”又名(嵌盔山),东侧东崤长坂的险峻山路。在成县(当时武都郡多在地)时,修成县建鱼窍峡道路。而在陕西略阳西北置村南五里白崖发现的《析里桥郙阁颂》,说的是在略阳西的嘉陵江边的道路,水溢则难以通行,建宁五年(公元172年,一说建宁三年,公元170年),李翕命凿石架木修建阁道(即栈道),便于交通运输之事。 李翕在有史可藉的三任地方官生涯中,都留下了给他自己歌功颂德的石刻碑文,其一是《黾池五瑞画像》碑,其二是《西狭颂》,其三是《郙阁颂》。这三处功德碑所记载的事情,都是其任内修筑道路的政绩。看来,“要致富,先修路”,即便是在社会动荡、政局黑暗、民不聊生的东汉末年,也是一些地方官员的远见卓识。筑路修桥,善莫大焉! 但有人却说,这个李翕好立碑,好求名,黾池五瑞,奏于朝廷,着于文章,传播后世,只能证明他也是个捣鬼好手。在杀羌致叛的罪过中,也有他属国都尉一个。其为人亦可想而知矣! 还有人指出,其历史污点是在镇压氐羌民族反抗汉族统治者残酷剥削、压迫的起义斗争中,犯有“多杀降羌”的罪行,并可能因此而被皇甫规参奏,被杀或被罢官。《后汉书》的这条资料说的是“属国都尉李翕”,属国都尉李翕被杀或被罢官的时间是熹平四年,即公元175年,与李翕任武都太守的时间非常接近,属国都尉是汉武帝开边时开始设置的,目的是在边郡地区安置归降的少数民族部族部落的,对于加强新开辟地区的管理,利于各民族间的交流、发展和国家的统一,颇为重要,所以属国都尉与郡太守的级别、职守基本上相同;特别是《西狭颂》说到李翕“徼外来庭,面缚二千余人”,与史籍记载的“多杀降羌”之罪基本相符。 后人为了纪念李翕的功德,建有李翕祠,又名雪爷庙,坐北朝南,为四合院式建筑,分为正殿、西厢、东厢。西厢为药王,东厢为三霄。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6年)年间曾维修扩建一次,后又有多次维修。清嘉庆初(1796-1806年)维修扩建前殿、西厢、东厢及过亭,成为四合院格局。族人凭吊祭祀,邻里众姓瞻拜,历代香火不衰。相传农历三月初八是李翕诞生之日,后代们在这一天都来到祠堂,联欢聚会,礼拜祭祖。后来村上姓氏增多,村庄扩大,众姓氏都与李氏家族一道朝拜敬祭,从而三月初八成为一方传统庙会,兴盛不衰。 现今的李翕祠重建于1987年冬,重建后的殿宇巍峨雄厚,拜谒者熙熙攘攘。进得祠内,正殿内塑有李翕坐像,塑像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正殿门壁上挂着四条木刻诗屏。右面挂的一幅是陇南已故著名书法家刘九畴先生所书“千年摩崖铸真情,浑厚古朴汉代风。神州三颂皆真晶,西狭无缺世所宗”绝句条屏;左边一幅为陇南词人熊惠玲先生创作、原陇南文联主席陆开华所书条屏;前沿柱子上悬挂的是陇南学者刘可通撰写的原行署副专员李春荣所书楹联,内容为“感德治精通大堡民风存博爱,瞻懿行铭碑天井汉隶遗清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