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桥馄饨香
晚上九点,一行四人去了维多纳小区,拜访的对象不在,便顺便走进一家按摩店聊了会,同行的乖丫头送来消息:旁边一家馄饨店还算有名,尝尝? 尝尝! 四个人点了两碗,等候中与店里的一对老夫妇聊了起来,老哥64岁,姓刘,老嫂子61岁,一脸的善相,问起这馄饨的特色,便打开了他的话匣: 此处馄饨有个来头,谓之“淮安车桥馄饨”,有近150年历史,入口爽滑,味道鲜美,皮薄如纸。做车桥馄饨要选用好面粉,并把皮做薄,做馅的肉要用猪肉中最好的一块肉,每天早上都得趁早去买,如果买不到,当天的馄饨味便会大打折扣。馅心用刀背将肉斫成泥,加入各种作料,煮熟后但见肉红尾白,似金鱼游戏在碗中。 据说**总理自12岁离开淮城后还常想着家乡的馄饨口味,文革期间还曾用车桥馄饨招待过外宾。由此,也就有了当年卖馄饨的陈宝增《我为总理做馄饨》的文章。“过淮城不吃淮饺(车桥馄饨),一趟等于白跑。”这是多少年来众多达官显贵、商埠巨富、众多吃货、旅游爱好者、行者、驴友等等人群对淮安车桥馄饨(淮饺)的评价。 刘老哥说他们夫妇早年在上海等地经营了几十年的小吃,从大饼油条到馄饨,一直做到大学毕业的儿子来接班,考虑到大丰人喜爱淮扬小吃,便把店开到了这里,生意一直红火。 “我们开店不图赚多少钱,日子过得去就行,生意人走到哪儿做人才是第一位的。半个月前实小一教师吃完馄饨将钱包落下了,我当着其他客人的面翻到她包里的号码打过去,这位老师还不知道她的包丢在我店里了,第二天带了十几个老师来我店里吃馄饨,说是要为我捧场,把我这小店一下子就坐满了。” 刘老哥说到此时憨厚地笑着,我这才注意到此处客流量其实并不多,为何他们这小吃店能从早上五点开到夜间十点了,因为他们做的不仅是小吃,更是做的人品。 眼尖的周老师寻得了宝贝:她拿起一只烧饼一样的小食品边吃边问老嫂子多少钱一只?老嫂子笑着又拿出几只,一人发了一只: “不要钱,你们尝尝。” 比本地的烧饼小了一半,但又脆又香,小巧玲珑,甚是令人喜爱。 说话间,馄饨端到了面前,果然是远望油光光,近闻喷喷香,细加咀嚼,饶有余味,细品时,香气四溢,碗中的馄饨一个个皮薄肉嫩,晶莹剔透,四人分食着两碗,我迫不及待的轻挑一个入口,真的是光滑爽口,鲜美无比。 顷刻间四个人便风卷残云般消灭的连汤都不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