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光阴不负卿。 ——题记 我觉得许多人对于文章的题记并不感到陌生。这两句原本是这样子的:“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是三百多年前的一个让无数世人感动的僧人所写的一首诗中的两句。那一袭红色僧袍披在身上,为什么总是让他心情无法平静?那一串檀香木佛珠挂在合十的手掌之上,为什么总是让他想起往事? 这世间的情爱本就如此。几十年的时光一箭远去,留下的仅仅只是回忆。在这世间里太少的都是相濡以沫,太多的相忘江湖。又有什么双全的办法能够不负光阴不负卿呢?有这样一个男子他为了心中所爱追寻了一生。有人热衷于财富;有人追逐盛名;也有人为了一段情追寻终生...... 一个温柔而又多情的名字——徐志摩。注定他这一生不会平淡。最初知道这个多情的名字是在读《再别康桥》时。这是初中时就读过的一首诗。自然在以后的高中课本上学到过这首诗。这首诗就像是一首温柔的轻音乐,也像是一副色彩斑斓的油画。徐志摩用他那诗人特有的感性描绘了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 徐志摩在生前曾经叹息:“生、爱、死,三连环的迷谜。”这无疑概括了他昙花一现而又多情浪漫的一生。他一生有过三段恋情。早年他与一位大家闺秀张幼仪喜结连理,而后在英国留学时遇见了才女林徽因便一见倾心,最后又于京华名媛陆小曼成婚。这三个女子让他纠葛了一生。其间产生过太多的曲折故事,这也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描述得清的。也许有人会问徐志摩到底爱着谁?大多数人的答案应该是林徽因吧。这无可厚非,因为若是让我来选择,毫无疑问我会爱上林徽因。但是,我觉得徐志摩并不是爱着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他一生所追寻的是心底想象出的那个女子。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志摩的这一句就描写出了女性的那种独特的美。这种美在他笔下竟是如此传神。是否是因为他此生有过很多感情纠葛的原因?还是因为他那种特有的感性? 读他的诗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有时像是一位温柔婉约的女子在轻吟浅唱,有时也像是一位多情浪漫的男子在火热表白。志摩为爱而生,最后或许只能是为爱而死。 一百一十九年前他出生在浙江海宁县。钱塘江北岸的一个鱼米之乡,一个真正的江南水乡。这是他的身体的故乡,但是他的精神故乡确不在这里。我想只有英国剑桥大学的康桥吧。 当年他在北大上学时亲身感受到了军阀混战,目睹残杀无辜的惨状。从此决心去国外留学,寻找改变中国的“药方”。可惜的是他心中理想的革命一生也未能实现。在美国待过两年以后,徐又目睹了资产阶级掠夺的那种疯狂和贪婪。随后他便去了英国的康桥大学。也是在这个时期孕育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这里,他广泛涉猎世界上各种名家名作。由此形成了他的政治观念社会理想。他“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妩媚河中的两岸。”诗中自然指的是康桥。他的灵魂也便徘徊在了康桥的两岸。对于他的这段历史我知道的并不是很多。很多时候,读到他的诗就会感受到一种呐喊。那是用尽身体里的所有力量在呐喊。只是他比起艾青要温柔许多。这种情感不是为了等待,也不是为了去爱,而是为了追寻。 多少次看到那张黑白照片上的男子都会生出一种莫名的惆怅。那双温柔多情的眼眸注视着世人。那一身黑色西装包裹下的也许是一颗孤独而又惆怅的心。华丽而又落魄。他一生中遇到过那么多的女子,却还是孤独的。那一杯将爱情的琼浆玉液和含泪的人生苦酒同时混合的液体,注定他来饮。他短暂的一生给我们的爱情、思想无疑给了我们超越时空的启迪。这样一个完美而又残缺的人,注定不会在这红尘之中停留过久。昙花只是一现,流星也不过转瞬。他心中所追寻的一切,在他死后就什么也不是了。他一走,红尘于他也便没有任何牵绊。留下的也许只是那三个女子深深地的思念。 一想起徐志摩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那个时代。这一切到底是什么造成的?我时常都想得到这个答案。但是总是找不到,也没人告诉我。或许这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他取了一个以前从未谋面的妻子。张幼仪是他一生当中的第一个女人。也许每一个与文字沾上关系的人都会孤独吧。徐志摩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他自然也会放弃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他追寻着心中真正的爱情。至死不渝。 在英国时,他认识了此生第二个女人。那就是林徽因。那时候的林徽因才十七岁。她娇艳的像是一朵花儿。才情更是令无数女子望尘莫及。也许爱上一个人只需要一瞬间,忘却一个人却需要一辈子。徐志摩就这样爱上了林徽因,爱的不能自拔,也爱的无可救药。很快,他们坠入了爱河。没过多久,有一个人却先上了岸。聪明的林徽因看穿了这一切。徐志摩爱的并不是她,而是他用诗人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这个理由是对还是错我无从知道。毕竟我不是他们两个中的其中一个。林徽因的不辞而别确实给他带来了终生的遗憾。 后来林徽因成了梁思成的夫人。他们从小青梅竹马,婚后更是过着甜蜜幸福的生活。“梁上君子,林下美人”则成了佳话。有时候我觉得林徽因是狠心的,因为她把幸福给了梁思成却把悲伤留给了徐志摩。但是回过头来一想,却不是那么回事。感情这事很难说清楚,不爱了本来就该离开。这没有谁对谁错。有人幸福就一定有人孤独,有人快乐定会有人悲伤。 以后徐志摩又遇到了他生命当中的第三个女人。陆小曼,一个浪漫的名字。当时她是有夫之妇,却还是勇敢地跟徐志摩在一起了。徐志摩自然也爱上了她。如果说他们之间没有爱情,那是大错特错。徐志摩不会得到没有爱情的婚姻的。旁人看来,这也许是最好的结局。但是他还是忘不了心底的那个人。这种感觉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有所体会。为了赶去听林徽因的一场演讲,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失事。一声巨响,飞机坠毁。他也化成了灰烬。从此林徽因便记住了他一生。 若要说这三个女人到底哪一个最爱徐志摩还应该是张幼仪。她一生为徐志摩付出了太多,得到的远不及付出的万分之一。但是徐志摩爱的也许是心中想象的那个女子。追寻的也是她吧。还缺少一样,那就是他心中的理想革命。随着那声巨响,他化为了尘埃。什么也没能留下,什么也没带走。也许我们寄生红尘中,本就是一粒微小的尘埃罢了。再多的东西于我们也只是装饰而已。得到的一切都是借来的,人死后也都还清了一切债。 我时常问自己想要得到的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也是终究找不到答案。也许这世间没有我所喜欢的东西,也许是我喜欢的东西太多以至于我无从选择。生活是什么?不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吗?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做快乐的事,莫问是劫还是缘。也许像徐志摩一样,能花一生去追寻一些东西就足够了。得到与否都不再重要了。 不要说这是执着。人若是没有了这种精神还剩下什么?一无所有么?要说一个人有多伟大,他也仅仅只有21克的重量而已!也许多年以后,我会和自己所爱的人在一个安静的地方过着快乐的生活。塞北江南,诗书琴酒就足矣。在江南小巷里静静地徘徊;在大漠孤烟里看长河落日;在茫茫草原之上纵马驰骋…… 心底真正追寻的一种东西有时候是放不下的。执着这个词人人都可以说,但是又有几人能够做到?人性就是如此,有些人到死还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但是细细想来,他们也都没有错。得到一种东西必须以失去一种东西为代价。很多时候确失去的多得到的少。人们都是在不断地追寻,又在不断地失去。大多数人都是等到失去以后才懂得珍惜。 这红尘有太多诱人的东西,以至于我们不知所措。不断的得到新的东西,也在不断地失去旧物。我从来不信佛,但是我却始终相信一句佛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佛家的道理向来都是高深莫测,也许没有几人能够参悟明白。既然寄身红尘,又如何脱离红尘呢?说是脱离红尘岂不是自相矛盾?比起青灯古佛我更喜欢北冥的鱼。因为自由终究比起被束缚要好得多。但是我觉得那条鱼在深海里畅游比起翱翔天际要幸福太多。 放下该放下,追寻改追寻的。人生其实就是这样简单。简简单单才是最美。 二零一六,五,十七,昆明 编辑点评: 文人一生的追寻,或许仅仅是一位珍爱一生的爱人。然而多才的诗人在情感上注定了不平凡。一生与三位女子产生交集,可惜只有相遇的欢喜,没有相爱又相守的幸福。作者在字里行间追寻徐志摩的爱情轨迹,终在一堆问句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简简单单才是最美!全文充满哲理与叹息,欣赏,问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