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恩师
没有想到,十几年后我会有机会亲近恩师。面对这样的机会,我真的有点诚惶诚恐。生怕在老师面前露怯。 毕业后,我留在广西沿海城市工作,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平时,同学、校友、老师们聚会的机会多了起来,渐渐地,与禤老师有了更为亲近的接触。慢慢的,我对老师的了解越来越多。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博学多闻,他的豪爽风趣,他的超强人脉,一一展现开来。我越来越感觉到了禤老师的至真性情,还有对生活的至美态度。 老师跟人讲过他的父母在同日仙逝的事。两人相伴68年,同于91岁高龄相约而去。父亲解放前在国民政府任职,这一经历让其后来的一生连遭坎坷。但是,父母亲并没有绝望。他们依然互相勉励,互相搀扶,用单薄的双肩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他们坎坷的经历、不屈的精神和强大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了子女,也教育了子女。 在我眼里,禤老师是一名理想主义者。有过不幸的家庭变故,有过吃野菜、睡草棚、挑河坝的知青经历,有过12年被剥夺了学习机会,他却没有丝毫的怨恨和消极。禤老师这样说,人要学会用超脱的眼光来看待过去,要学会将不愉快的事情抛弃在脑后。历史总是在阵痛中前行,个人如果老是沉溺在哀怨、消极之中而难以自拔,绝不是好的状态,人应该进取地工作,快乐地生活,坦荡地做人,那才是真正对得起自己。 另外,禤老师交友甚广,他说过,无论在哪个城市都有朋友,无论在哪个高校都有师门兄弟。虽然不刻意为之,但在人群中似乎总是有一个无形的气场,他到哪里,哪里就会很热闹。他也开玩笑说,许多朋友不是一见如故,就是一见钟情。禤老师还说,他的性格可以从走路看出,他走路有一个习惯,不喜欢前面有人,如果前面有人挡住,他一定会加快脚步绕过去在前面走。问老师缘何?他说,这就叫“一往无前”。他说,可能是长期做美学的缘故,主张人活的是一种感觉,喜欢带劲的人生,喜欢诗化的生活。 交流中,我留意到在禤老师书房的墙上,挂著名家萧平画的一幅蟹图,我看到旁边是萧平写给他的几句话。老师每次看到,自己都会哈哈大笑。那种开心的笑容,总是会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