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曹州老城
网络地图有情,带我绕过现代化新区,指向曹州老城,寻觅儿时的记忆。 在一望无际的鲁西南平原上,北有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南有明清时代的黄河故道,曹州古城便是这个三角地带的一颗明珠。俯瞰这片区域,可见外有十里为径的圆形护城堤,内有三里见方的城墙基址。这种外圆内方的格局,恰似一枚巨大的铜钱,“钱眼里”便是我魂迁梦绕的地方。 外圈的大堤建于1522年,挡洪水护州城。内圈的城墙1446年始建,明代土筑,清时改为砖墙,解放后城墙折除,留有堤样的基址。自古至今,城内街道格局未变,七纵七横,纵横交叉,大致呈横盘状。筑城时多处取土成坑,积水为泽,形成水邑,素有“72条街(两隅首之间算一条,包括四关)、72口井、72个坑”之称。街道之名几经更改,好在现地图上显示的名子多与我儿时的叫法一致,故能方便地引入当年的情思。 东方红大街上是横穿老城东西的一条主街,当年最为繁华热闹。沿街有百货大楼、五金商店、新华书店、红旗影院、蔬菜水果店,这些都是国营独一份性质的门店。凡有重大*行活动,必定列队走过这条大道。位于石碑隅首的百货大楼,承载着满城人的购物需求,也是信息交流的要点。护肤品柜台里新来一个白净漂亮的青年售货员,半城人前往观看,似乎这女子白皙的脸蛋是优质雪花膏涂出来的,这在无意间成了商品的活广告。照相都是去大隅首,留下难忘的瞬间。地道战、地雷战等电影,则是在红旗影院观看。买票时排起一道道长龙争先恐后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双井街南端东侧有一完小,我最初在这里上学。一个阔大的院子,几数砖垒的教室,湖南口音的老师叫不准我的名子,几个调皮鬼便顺着音把“守法”叫成“秀花”,使男号变成了女名。一次放学遇大雨,我弓腰把书包藏在胸下,尽管淋透了身子,却也保住了课本。家在石人东街中部,一派市井景象,街坊和睦相处。冬季将至,祖父出资,姑父联系,让著名艺人“小白鞋”的爱人为我做了件“棉猴”,赶了个当年的时髦。表姐家距此不远,常过去玩。大大的院子,艳红的柳叶桃,操沂蒙口音的大娘,聪明好学能刻善画的大哥哥们,每每带给我满心的喜悦。 后搬家到道碑西街中部路北,是老防疫站改成的家属院。一座四合院,分成前后两部分,砖砌的拱券大门显得很别致。忘不了东厢老太太的京韵京味,忘不了北厢马阿姨的夫妻斗嘴,忘不了小四小林的土堆玩物,忘不了偷出康麸忆苦思甜被大人发现后的尴尬场面。祖父母年迈,到街东头挑水的任务便落到我身上,排队挨号时总能听到大人们嘴里的家长里短。偶尔潜入路南一个单位玩耍,惊奇地发现一个小小的方盒子能出人影,后来才知这东西叫电视。 街南侧便是我二年级以后就读的师范附小,不过学校的大门朝南开向红旗大街,上学需要绕过去才能进入那个有些洋味的花棂铁门。和其他学校不同,这里教室中间的通道是门洞式的,自南而北,一排教室设一个年级,教室移到最后一排就该毕业了。班空里,同学们尽情放松,弹玻璃球、打摔嘎,冬季也常屈起左腿蹦着“抵拐”。放学总是按家庭住分别站队,边走边唱,到谁家附近谁离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