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的灯笼难忘的情
傍晚,我带着五岁的女儿在县城的街道散步,时值春节刚过,大街上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人们还沉浸于节日的快乐和欢愉之中。 “爸爸,快看,灯笼,火红的灯笼!” 随着女儿欢快的声音,我这才注意到街道两旁的行道树上,不知何时全都挂上了装有彩灯的红灯笼,在这夜幕降临时刻,熠熠生辉,显得那么好看。 “呵,是灯笼,好美的灯笼!”我喃喃自语道。 “爸爸,我要买灯笼!我要买灯笼!”女儿抱住我的腿娇嗔地喊道。 我俯下身子,微笑着,在女儿粉红的脸蛋上亲了一口,带着她向南大街走去,那里有小商品市场,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有许多小商小贩扎堆在那里卖灯笼。 绕过中心十字,南大街便到了。果不其然,此时的南大街早已变成了灯笼的海洋,两旁的人行道上一家挨一家,全是销售灯笼的摊点,每个摊点全部摆满了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各式各样、造型各异的灯笼,煞是壮观、好看。 “老板,一个灯笼多钱?”在一个灯笼摊点前,我停下了脚步。 “三十到五十到一百不等,都是十二生肖和动物图案,大小和功能不同则价格不同。你是给孩子买吧!要不就以孩子的属相买个生肖的,或者买个猴子的,今年是猴年,猴子灯笼卖得最快,快卖疯了!”老板滔滔不绝地介绍道。 “咋没过去糊的那种八角灯笼?” “啊,大哥,没想到你还挺怀旧的,八角灯笼早淘汰了,你以为现在还是二三十年前,咱们小的时代。我对你说,三十元钱给孩子买一个,一年就过一个元宵节,图个热闹,图个气氛嘛!” 老板巧舌如簧,边说边按了一下灯笼按钮,随着一阵美妙的音乐响起,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猴子”在他的手中欢快地舞了起来。 “好美还可爱的小猴子灯笼呀!爸爸,我就要它,我就要小猴子灯笼。”女儿再次撒起娇来。 我付了钱,带着女儿向家中走去。“大哥,你好怀旧呀!”我回想起刚才卖灯笼人的话语,同时看了看身边活泼可爱的女儿,不觉想起自己的童年来,想起自己有关灯笼的童年往事来。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情,那时我正好五岁,也是女儿这般大小。两孔旧窑洞、三间旧瓦房,那是我懵懂中对家的真实记忆。一个哥哥、两个姐姐,那是我童年记忆中的玩伴。为了生计,没日没夜在承包地里辛苦劳作的,那是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这是我的家,一个广阔田地中充满着贫穷而又完整温馨的家。 那时候,哥哥在县城读中学,两个姐姐在村子里的学校读小学,懵懂的我呀每天就等待着父母尽早从地里回家,哥哥、姐姐,尽快过星期天,放寒暑假,好陪我玩耍,教我认字,同时给我讲述那么多美妙动听的故事。 天热了,我穿那件被哥哥穿、大姐穿、二姐穿过的补满补丁的久衫子,冬天来了,我穿由姐姐棉袄、棉裤改制的旧棉衣。春去夏来,秋去冬至,当院落中落满一层皑皑白雪的时候,我掰着手指开始等待年了,开始等待点灯笼的时候了。 “哥哥、大姐、二姐,你们啥时候放寒假呀?” “爸爸、妈妈,啥时候过“年”呀!啥时候可以点灯笼呀?” “快了,快了,到时候一定给你做许多好吃的,一定给你买一个非常漂亮的八角灯笼,且买一把城里孩子才有的红蜡烛。” “可我总觉时间过得好慢好慢呀!” 终于有一天,哥哥背回来好多好多书,不再去学校了,大姐拿来一个本子说:“姐放假了,可以给你教生字了!”二姐搂着我的脖子说:“小弟,姐姐给你讲故事吧!”我知道,“年”快到了,点灯笼的日子快到了。 终于有一天,寂静的小山村,断断续续的爆竹声响彻了一夜,起床的时候,妈妈从柜子里给我们姊妹四人,一人取出一双不知何时纳好的新布鞋,饭桌上也多了许多平时少有的好吃的。 爸爸说:“孩子们,今天咱们过年!” 我知道,点灯笼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果然那天午饭后,大姐取来一张高方凳,上面再放了一张小方凳,让二姐扶住,自己踩了上去,晃晃悠悠地取下了一个挂在窑洞高墙上的竹篮子,再从篮子取出一个落满灰尘的旧搪瓷碗,一大碗颜色发黄的白色膏状物呈现在我的眼前。 “姐,这是啥好东西?”我一脸狐疑,惊奇地问道。 “羊油,姐用它给你灌羊油蜡。” “它能灌蜡?爸爸不是说给咱买小红蜡吗?” “那东西太贵了,而且又不耐点,爸最多买一把,都留给你了,我们仨还是点这羊油蜡及耐点又经济。” “小弟,快来,哥哥给你扎灯笼!”院子里,哥哥边用镰刀边化竹篾边叫我道。 我欢快的像个兔子一样,转身又向哥哥跑去。 第二天早,当我一大觉醒来时,二姐正拿着一大把灌好的羊油蜡喜滋滋地对我显摆。 “姐,蜡灌毕了?” “嗯。昨晚我和咱姐就灌毕了,现在正等你醒来分呢。” “那你们咋不告诉我呢?我好想看羊油蜡是怎样灌成的。” “你昨晚早就睡着了,像个小猪娃,叫也叫不醒。” “唉!”我遗憾地叹气道。 也就在那天中午,二姐慌慌张张地从外面边往家跑边高声喊叫道: “小弟,快,村里卖灯笼的来了,快看走!” “二姐,你把我带上!”我急得几乎要哭了出来,拔腿就向外跑去。 二姐牵着我的小手一路小跑着向村口赶去。 村口,一大堆大大小小的孩子在围着个什么,几乎是水泄不通,孩子们的身后还站着好几个大人。孩子们都一个挤一个仰望着,后面的那几个大人,则踮起了脚,身子向前倾着,脖子升得老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