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约定
心灵的约定 初三(13)杨沙韵 古往今来,无数的美景,由文字呈现。“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岳阳楼的胜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是醉翁亭的美景。可是有些景色是文字描绘不出来的,只能用画来体现。 我的心灵,与画有个约定。 笔是有魂的。在我握上它的那一刻,便仿佛与它融为一体,只听到那隐隐约约的在耳边轻语:“别来无恙。”这是我与笔的一见如故。纸也是有魂的。粗糙的素描纸如庄重娴熟的少妇,铅笔轻轻一扫,一道厚重深沉的痕迹便跃然纸上。光滑的马克纸是年轻活泼的姑娘,马克笔略深的色彩,在纸上更显得光鲜亮丽,连黑色也闪着快乐的光。这是我与纸的最初相遇。 只要画家拿起笔,笔尖与画纸相触的一瞬,三者的灵魂便互相碰撞、融合,迸发出情感的色彩。梵高的《星月夜》是我最喜爱的作品之一。静谧的夜空之中,星与夜的交织,将梵高孤寂的温柔,表达得淋漓尽致;夜空如同缀着金黄钻石的深蓝幕布,其后隐着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寂寞。画布成了他感情的发泄,那让人晕眩的深蓝,点亮人眼球的金黄与些许棕色,无不充斥着作者悲戚的呐喊。令人窒息的凄美意境,却偏偏提醒我们之间的约定不可废弃,不能背离。 还有达·芬奇的著作《蒙娜丽莎》。这幅画是他为佛罗伦萨一位商人的妻子所画的肖像,其中却饱含深意。神态自若的女子,双手交叠在腹前,端庄幽雅,眼尾微微上挑,嘴角含着一抹微笑。神秘中透着一丝哀伤。画面的主色调有点偏暗,显得恬静而富有生命的活力。达·芬奇这幅画体现了他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赞美与追求,其成就自文艺复兴时起,直至今日,始终都没有被人超越过。于达·芬奇而言,绘画同样也是他对心灵的寄托,承载着他的灵魂。也召唤着我对绘画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 于梵高而言,于达芬奇而言,于我乃至全部画家而言,绘画是情感的寄托,是心灵的寓所,是灵魂的栖息地。将我与绘画捆绑成为一体的缘线,永远都不会断。 总有一天,我能将一生所经历的沧桑、一世起落的情感,汇集在一幅画作之上——这便是我与绘画的心灵的约定。 胡老师点评: 杨沙韵写自己跟绘画的心灵约定,不仅写出了他对梵高、达·芬奇生平事迹的了解,还能对他们的代表作品做出比较有价值的鉴赏,在作文中进行艺术启蒙性的宣讲,使文章艺术增添许多文化内涵,用自己的有,反衬一般人的无,从而显示自己出类拔萃。 行业术语的使用,是专业文化的标志。“画布成了他感情的发泄,那让人晕眩的深蓝,点亮人眼球的金黄与些许棕色,无不充斥着作者悲戚的呐喊”“达·芬奇这幅画体现了他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赞美与追求,其成就自文艺复兴时起,直至今日,始终都没有被人超越过”。这些专业认知,都是学生小时候兴趣班积累起来的,不可多得的宝贝。 心灵的约定 初三(13)廖宇扬 一场约定,牵动人心。一次赴约,流露人情。 我九岁那年就和外公做了一个约定。 约好在外公有生之年,走遍神州大地,览尽中华名桥。 外公是个建筑师,他临摹长廊古塔,倾心斗拱飞檐;他对亭台楼阁痴迷,对古寺道观偏执。可外公最自豪的是他对石桥的专一。 首次赴约,扬州亭桥 烟花三月,漫步扬州,这里是外公工作的灵感的来源地。扬州古建筑甚多,最有名的是“五亭桥十三月”。 “五亭桥”为乾隆皇帝所建。五座亭台,十三个桥洞,把河流分成了十三份。月上中天的时候,十三个桥洞中有十三轮明月,加上外公心中的那一轮金黄,就是十四轮月了。 灯火初起,华灯夺目。一桥、一扬州、一泉喷涌的灵感,一段属于外公的传奇。 再度赴约,卢沟夕照 当外公得知我上了初中,接触了历史知识,他二话不说立即订了机票。眼中有一份坚定,是对后世的期望。 卢沟桥出名,离不开桥上数不清的石狮和令人愤恨的侵华战争。斜日洒下余晖,静静地包裹着桥身,给桥上的石狮涂上一层金黄;一尊尊石狮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晚风和夕阳交织,卢沟桥安闲宁静,历史的刀光剑影渺渺散去,曾经的炮声和硝烟仿佛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外公嘴角扬起微笑,怀念先烈,启迪后世啊。 心灵之约,厦门海湾 我们来到了外公的故乡——厦门。 清绮荡漾,海涛滚滚,千帆起航。海港之间也有一座石桥,这座桥连接着厦门与内地,外公就是从这里走向远方的。海鸥振翅翱翔,旭日朝霞似火,碧波澄澈如练。海风中白帆曜日,外公的那个灿烂的笑容,仿佛与蓝天白云合为一体。但我知道,外公的笑容里,有兑现约定的欢愉,也有与日俱增的乡愁。 桥,即是约;约,就是桥。一个约定联结人心;一座长桥,通往约定…… 胡老师点评: 廖宇扬写外公跟石桥的故事,写出了对扬州五亭桥的深刻印象,“月上中天的时候,十三个桥洞中有十三轮明月,加上外公心中的那一轮金黄,就是十四轮月了”。如果不是亲自经历,应该写不出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对卢沟桥石狮、厦门石桥的个性化解读,形象化描写,对外公心里的揣摩,这也是来自于小时候的亲身参与,成长过程中用心做的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