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是一个慢慢的过程
理解是一个慢慢的过程 理解是一个慢慢的过程。 “入太庙,每事问”,因此幼时的孔子知道了什么是“礼”。三十岁的他,成家坚志立业,理解了责任。五十岁,他才“知天命”,而七十岁时才能融会贯通:“从心所欲,不逾矩。”从懵懵懂懂的少年到苍颜白发的老者,孔子用了一生的时间去理解人生。 心灵像一面铜镜,只有慢慢接受岁月打磨,才能逐渐映出事物的真相。 少年辛弃疾常“为赋新词强说愁”;当他经历半生坎坷,终于体会到忧思时,却又“欲说还休”,只是感叹“天凉好个秋”。这里面有无奈,也有他对“愁”的理解过程。 他年轻时的矫揉造作与喧嚣都是不理解的表现。而只有时间,才能使一个人慢慢成熟——理解的过程,亦是成长的过程。 我常从书上读到祖国的神圣,读到国境线,可对它们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上。一次和父母同到中缅边界,我们从界桩旁跨过,走几步便算到缅甸了。由于在外国,我们对法律和治安情况一无所知,不敢久留,匆匆退了回来。站在祖国的领土上,我前所未有地感到安全,同时也比往日更清楚地理解了疆域和祖国的含义。 很多事不经历便难以理解:未婚就无法感到婚姻中的责任,不养儿难知父母恩……唯有随时间推移慢慢经历,我们才能理解得透彻。 被他人理解,同样需要时间。 杨善洲六十岁退休后,没有像许多干部一样在家颐养天年,而是每天扛锄提桶进山种树。很多人认为他傻:保山本不缺树,而且种的树要几十年方能长成,于他毫无利益可言。可他没有放弃,默默坚持着。多年之后,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荒山抹上了一层葱茏,而人们也终于理解了他——他用锄头和水桶创造了一个泽被后人的奇迹。 只有经过岁月的洗礼,一个人才能慢慢被理解,得到公正的评价。 理解是一个慢慢的过程。因为,只有不疾不徐的时间,才能磨炼一个人的心智,使他在一次次经历中褪去焦躁与浮华,逐渐成长,逐渐懂得;也唯有流水般的时间,才能拂去事物之上的积尘,使一切以其本来面目展现在人们面前,得到理解。 十二岁,我还太年轻稚嫩,许多事我还停留在好奇的层面,许多东西要内化为自身品质,需要岁月的不断切磋和琢磨。 |